你的心裡真的健康嗎?要不要來核對一下

2019-10-18   明天會更好651011

前文說到了,心理疾病的分類:

精神病:最嚴重的心理精神疾病,症狀是幻覺,妄想,怪異行為和怪異想法。活在一元世界中,嚴重缺乏「別人獨立存在」這種感覺,失去了現實檢驗能力,無法和別人建立起關係。

人格障礙:三歲前的養育問題,被認為1~3歲未能得到很好的呵護,人格、自我還沒完整形成,病情相當嚴重且不容易治癒。介於一元和二元世界中,能明確意識到,別人是獨立存在的,但還沒有對別人產生情感。

神經症:最輕的心理疾病,介於二元世界和三元世界中,能意識到我和你是好的,但我愛你時,擔心會對第三個人產生傷害,這一類患者會主動尋求治療。

既然知道了疾病,那怎麼算健康呢?

自我=關係+動力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心理健康就是「自信+熱情」。但什麼是自信?什麼是熱情呢?

一個人的自我涉及到兩方面:一方面是關係,另一方面是動力。所謂「關係」,就是我和你;所謂「動力」,就是我和你之間的能量表達。

就像小學知識里,造句的基本結構「主謂賓」,「我」是主語,「你」是賓語,而動力就是謂語。

「我」還可以視為「自體」,「你」可以視為「客體」,這樣一來,就能看到一個基本結構,自體+動力+客體,動力是什麼呢?

前文說過,人性的動力有三個:自戀、性和攻擊性,動力還可以統一成為能量、活力等。科胡特的意思是,當活力能夠滋養自體時,就是自信;當活力能夠滋養客體時,就是熱情。

那麼,你是「自信+熱情」的嗎?你心理健康嗎?武老師認為,坦白說按這個標準,心理健康人士,實在太少了,因為很少見到有人,同時具備自信和熱情。

首先自信,一直以來,武老師認為,自己還算自信,至少對工作能力非常自信,對自己的人格品質也基本接受。

但活力能滋養自己,這個標準就不具備了。因為這裡的活力,就像一種生物能量一樣,能夠真的讓一個人看上去是被滋養的,一個臉上無光、身體僵硬的人,不能說是有活力滋養自己的。

經常崇拜一種人:他看上去毫不起眼,甚至灰頭土臉,但具有絕世武功。比如《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

這一邏輯推到極致,就會出現「天聾」、「地啞」這類人物,身體殘疾,身形俱毀,卻具有無上的神功。

這類刻畫,在武老師看來,像是在說一個徹底棄絕了人慾的人,最終成聖。用今天的術語說,就是棄絕了自戀、性和攻擊性等人性動力的人,最終變得厲害的不得了。

對於這一點,保持懷疑態度,至少對普通人來說,排斥了人慾,也就排斥了活力,就難以滋養自己了。再說熱情,這個詞有點遙遠。

科胡特的四個水準

科胡特認為,一個人如何感知自體和客體,是有四個水準的。

最好的水準是自信和熱情,排在第二的是誇大性自體與理想化客體,誇大性自體就是,一個人把自體的厲害之處,嚴重誇大,也就這種誇大感投射到客體身上,就變成了理想化客體。

武老師作為一個有名氣的諮詢師,深切地知道,被人當做理想化對象,是什麼滋味。有段時間,曾在廣州連續三次講課,都有同一個男孩,給他送花。

最後一次結束,坐地鐵回家,男孩也緊跟著,在地鐵上,他熱情地說:武老師,您品德的這麼高,講座肯定不收錢的吧。

那一次恰巧是公益講座,本來確實沒收錢,但武老師不想,他這麼看自己,於是認真地對他說:怎麼會,錢非常重要,不給錢,我怎麼會來。之後就再也沒見過男孩了。

排在第三位的是,疑病症和可怕的「神」。什麼是疑病症呢?就是一個人總懷疑自己的身體,有各種生理疾病,但去檢查卻發現沒事,於是就控制不住地懷疑自己身體有病。

科胡特認為,疑病症患者的核心是,覺得自體太虛弱,但還沒真正形成心理意義上的自體。於是將生理意義上的身體,視為自體,所以一旦感覺到虛弱,就懷疑自己身體有病,還覺得這點小病,就可能要自己的命。

舉個例子,一位來訪者喜歡健身,體壯如牛,但有一點不舒服,就懷疑身體有病,真正被診斷生病時,哪怕只是感冒,他也會擔心自己會死。

疑病症是懷疑自體虛弱,而與此對應的是,他們覺得世界上有一個神一般的力量,「神」非常苛刻嚴厲,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就會攻擊自己,這樣就可以理解疑病症,動不動就擔心自己會死掉,因為有一個苛刻的、動不動就攻擊自己的可怕的「神」。

前文那兩個層級是:自信和熱情,另一個是誇大型自體和理想化客體,這兩個層級中,自體和客體之間的動力,還是善意為主的。

而到了疑病症和可怕的「神」,這個層級,自體和客體之間的動力,就變成敵意為主了。

不過疑病症患者,因為自己虛弱,還是想到「神」那裡尋求安慰,這個可怕的「神」,如果你達成某些苛刻條件,也會給你一些獎勵的,比如自體,所以自體和客體之間,還是有少數一些善意的。

最糟糕的層級是自戀妄想和被迫害妄想,自戀妄想就是覺得自己是「神」。

催眠大師艾瑞克森,曾治療過好幾個「耶穌」,把他們從「神」變成了人。一個很簡單,艾瑞克森問自認為耶穌的患者,聽說你是個好木匠。

這個典故來源於,據說耶穌出生於一個木匠的家庭,所以擅長木工活。自認為耶穌的患者,當然就說:誰都知道我是個好木匠。

艾瑞克森說,那醫院正在裝修,需要好木匠,你出來幫大家吧。「耶穌妄想」等一切自戀妄想,都是因為不能和人建立關係,於是內在心靈不能人性化,所以有時的治療方式,就是讓他們重新和人建立關係就好。

另一個故事很有趣,艾瑞克森發現一個病房裡住著三個「耶穌」,其中一個各方面情況最好,可能被治癒。

於是艾瑞克森,就讓這個人做法官,另外兩個自認是耶穌的人辯論,到底誰是耶穌,結果一個月後,那個法官受不了了,申請出院。

他在觀察那兩個耶穌辯論時發現,他倆完全是驢頭不對馬嘴,自說自話,太荒唐,可他發現自己也是這麼荒唐,等他明白這一點,他就有了現實檢驗能力,於是出院了。

被迫害妄想,就是一個人覺得自己生活中的一切不幸都是一個人或勢力,構建了一個體系,迫害自己所致,輕度的被迫害感,很多人可能都有,而被迫害妄想的關鍵是,有了一個破壞的體系。

武老師曾認識位大學生,他自稱是「神」,對武老師有了一個巨大幫助,於是自告奮勇來看風水,話語非常有說服力,但說著說著他神秘一笑,指著天上一塊形狀特別的雲說:你知道嗎?那是CIA派來監視我的。

一旦一個人有了被迫害妄想,治療他就變得非常困難,因為他認為,在他之外的整個世界都是壞的、有惡意的,治療師也不例外。

總結

1.科胡特認為,心理健康就是「自信+熱情」。

2.科胡特認為,一個人如何感知自體和客體,有4個水準:

自信+熱情,也就是活力能滋養自體,也能滋養客體,或者說,善意的能量可以在自體和客體間流動;

誇大性自體和理想化客體,也就是把自體和客體的好都誇大了;

疑病症和可怕的神,覺得自體虛弱,認為客體是敵意為主;

3.自戀妄想和被迫害妄想,認為自體到了神的級別,認為客體都是壞的,並且無所不能。

思考

以前聽過一個故事,說一位抑鬱想自殺的商界大佬,在聽完一段歌聲後,淚入泉涌,放下了心理包袱,被治癒。據說是感覺到,歌唱者的興奮樂觀和熱愛生活。

用這裡的說法解釋是,唱歌的人的自信和熱情,滋養了自體,也滋養了客體。曾經有多少時間,我覺得做垃圾很好,典型心態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好舒服。

可真正做了幾天垃圾之後(辭職在家,沒有工作),會發現整個人都蔫了,每天兩頓飯,沒有事情做,然後擔心自己的各項開支、生存。當時不明白為什麼,現在想來是,活力在慢慢喪失了。

被害妄想症,翻譯一下就是「總有刁民想害朕」,感覺全世界都對自己有巨大的敵意,真實的感覺,太可怕了。願你遠離這些,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