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內心的那個嬰兒,你不要看一下嘛?

2019-11-14   明天會更好651011

前文說道,太封閉的人都是對關係持有絕望態度的人。而生命最初,人都對關係有強烈的渴望,從渴望到絕望有這樣一個過程:

首先發出渴望,後來被忽視被拒絕,於是失望;累積多了就變成了絕望,覺得世上沒人愛自己;對關係絕望時,那些沒有得到回應的動力,就變成了恨;累積多了就變成了我們各種心魔。

這個過程是可以逆轉的。當看到自己的渴望後,可以試試繼續發出它們,不過要向對的人發出。

張開雙臂後,可能會再次失望,但也有了希望,當渴望能不斷被人接住後,就會逐漸從封閉中走出來。當然實現它不容易,但不要忘記這是我們的本心。

那我們內心中的那個孩子,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測試

這是武老師總結的一個小練習,要在安靜、安全的環境下進行。如果練習讓你很不舒服,就儘快停下來,如果有信得過的人,在你身邊陪你做這個練習,那就更好了。

步驟是這樣的:

找一個安靜、安全的地方,閉上眼睛安靜下來。先花幾分鐘時間感受你的身體,至少要感受身體的三個以上的部位,如雙腳放在地上的感覺,雙手的感覺,小腹的感覺。同時自然而然地呼吸。

等足夠放鬆後,想像一個嬰兒出現在你身邊,那麼你會想像出一個什麼樣的嬰兒?接受第一時間出現的任何一個畫面,不要做任何修改。

他會出現在哪個位置,他的神情,他和你的距離,還有他和你的關係如何,如果你和他對話,你想對他說什麼,請繼續看著他,看得越清楚越好。

接著繼續想像你進入了他的身體,你成為了他,那麼作為這樣一個嬰兒,你有什麼感覺?你和旁邊這個大人的關係是怎麼樣的?如果你想和這個大人說話的話,你想對他說什麼?

接下來,你想像自己離開這個嬰兒的身體,回到自己身上,再看著這個嬰兒,你有什麼感覺?

好,現在請你慢慢睜開眼睛,活動一下你的身體,結束這個練習。

測試結果

這個練習發展出來後,參與人數大概有上千人總結,總結後發現,大家看到的嬰兒,大致可以分為4類:

第一類,看到了很快樂很滿足的嬰兒,分享一下,他們是這樣說的:

看到一個嬰兒吃飽喝足、心滿意足地趴在我身邊的地毯上,抬頭調皮地眨著眼睛和我逗著玩。

躺在我右側,眼睛大大,咧著嘴笑的男嬰,光著身體穿著尿不濕,好可愛,忍不住親了又親,逗他玩,好喜歡他把他抱在懷裡,他是上帝給我的禮物。

這樣的嬰兒一是有活力,二是他們和練習者的關係很親密;第二類是比較一般的嬰兒,比如:

她在我右後側,像小貓一樣緊緊拉扯著我的胳膊,想讓我注意她。

剛出生的粉色嬰兒趴著睡在我旁邊,我想去擁抱他,但是沒敢怕傷害他,吵醒他。

第三類嬰兒的狀態很不好,和練習者的關係也不好,比如:

感覺小嬰兒躺在我身邊,很無助很可憐,她很難受卻不說話,我特別想去抱抱她或親親她,為什麼我現在一想到這個畫面就想掉眼淚。

好瘦小好乾癟的孩子,看到他就心疼的想哭,非常安靜地蜷縮在那裡,好想抱抱他,給他一個溫暖安全的懷抱

第四類人是看到了恐怖的嬰兒:

好害怕,他在我右邊,好像泡在深淵裡,冷冷的海水一樣,好冷啊。

試著想像了一下,是一個面目猙獰的嬰兒,先是越爬越遠,後來到我身邊來咬我的胳膊,我很害怕,但我感覺到了她的恐懼,對她說:對不起,對不起,請你原諒我。

我感覺到躺在我身邊的嬰兒已經死了,全身紫黑色。

一些想像出恐怖畫面的人,常常是看上去人畜無害的好人,同時也看到他們身上簡直像是毫無生命力可言。還有很多人不敢做這個練習,會覺得很害怕。

從總量上來說,想像出第二類狀態一般的嬰兒的人占了1/3,想像出狀態很好的嬰兒的人不到1/3。

這個練習是使用了所謂「視覺化」技術。按理說絕大多數人,都不記得嬰兒時的記憶,但武老師認為,這部分在潛意識中,甚至都不能訴諸語言,因為那時候語言能力還沒有形成,但可以通過想像一個嬰兒出現在自己身邊,去碰觸自己嬰兒時的一些感覺。

連續多天的練習,武老師判斷,在這個練習中,看到的嬰兒,有很大可能是他們的內在嬰兒,也就是他們自己嬰兒時的樣子。

比如一位年輕女子說,她看到的嬰兒臉是不完整的,身體也不全。

武老師認為,那是因為她在嬰兒時,很少得到媽媽的關注,媽媽看見的嬰兒才知道自己是存在的,媽媽很少看見她,說明她的內在嬰兒是殘破不全的。

有人恐慌,不敢做,是因為他的媽媽,在50來天的產假結束後,就開始上班,此後他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媽媽上班後,他獨自待在家裡,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記。

武老師認為,讓嬰兒孤獨地呆著,會導致兩個可怕的結果:

一是他的能力很弱,保護不了自己,也滿足不了自己最基本的需求;

二是因為沒有客體存在,所以嬰兒不能和外部世界建立關係,只能活在自己的想像中,由此導致封閉。

可以說,一個人有兩個基本訴求:一是活出自己;二是在關係中被看見。如果讓一個嬰幼兒自己呆著,那麼這兩個訴求都會遭到破壞。

個案

任何一個嚴重封閉的人,都曾經對這個世界發出過無數次渴求,卻一再遭到挫敗,最終把自己封閉起來。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該如何再次打開呢?講個故事吧。

他很封閉,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要一打開視頻開始諮詢,就會狂笑幾分鐘,每次狂笑後,都會一起探討,為什麼會狂笑,狂笑中有什麼?

狂笑持續了20多次,最後一次狂笑後,探討時,他發出了狂暴的怒吼,大致是在表達:你以為你是誰,憑什麼以為心理學的共情就能讓我打開我的心,我過去成千上萬次的敲門,為什麼沒有人為我打開?

他宣洩完這段怒吼後,大哭,然後又大笑,接下來每次諮詢開始的那種狂笑就消失了,即使有也是偶爾,逐漸地諮詢關係變得深了不少,同時也部分走出了封閉的世界,人際交往開始多了很多,對他而言,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轉變。

科胡特說:心理健康就是自信和熱情,自信是生命能量能滋養自己,熱情是生命能量能滋養客體。

所謂生命能量,原始的表達形式就是自戀、性和攻擊性。它們在社會文化中,常常好像是被看做非常不好的東西,但如果我們真這樣看待他們,也就切斷了和生命能量的連結。

一個人的生命目的有兩個:活出自己,在關係中被看見。

當想像著進入到嬰兒的身體,從他們的視角看世界時,會發現他們,也就是這兩個基本訴求:一是揮灑活力,二是獲得親密。

這才是生命的初衷,我們總說莫忘初心,那麼請別忘記,這兩個基本的生命訴求。

回顧前文說到的,去揮灑自戀、性和攻擊性,這些原始生命能量;關係是至關重要的,甚至可以說,關係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關係。有了這層理解,就會知道:孤獨不是生命的初衷。

總結

1.武老師發展總結出了一個「碰觸你內在嬰兒」的小練習,這個練習中看到的嬰兒,可以分為4類:

很快樂很滿足的嬰兒;比較一般的嬰兒;狀態很不好的嬰兒和恐怖的嬰兒。這有很大可能是做練習的人的內在嬰兒,也就是他們自己嬰兒時的樣子。

2.如果讓一個嬰兒孤獨地呆著,會導致兩個可怕結果:他的能力很弱,保護不了自己,也滿足不了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因為沒有客體存在,不能和外部世界建立關係,只能活在自己的想像中,由此封閉。

任何一個嚴重封閉的人,都曾經對這個世界發出過無數次渴求,但一再遭到挫敗,最終把自己封閉起來,好保護自己。

3.一個人有兩個基本訴求:活出自己;在關係中被看見。也就是揮灑活力,獲得親密,這是生命的初衷。

思考:

當看到那個描述的恐怖嬰兒的時候,不自覺地流下了眼淚。為什麼呢?可能是出於人類的共情,可能是自己感覺到恐懼。

我看見了自己的嬰兒,一個白色的,感覺沒有喜悲,很平靜的嬰兒。這讓我想到每一張過於平靜的臉,的下面,隱藏著一個麻木的靈魂,被封印了的心。

當然,如果你靠近的話,可能會聽到,這顆被封印了的心裡,傳出來的微弱的求救聲。慶幸的是,我看見了自己。

看自己,有時候,越清晰越悲傷。人的潛意識是一個讓人驚訝的國度,但身體是忠實的,記錄一切的記憶和情感。

我不要孤獨,孤獨是丑的,令人作嘔的,灰色的。我要和你相通,共存,還有你的溫暖,都是最迷人啊!——王小波。《愛你就像愛生命》

對自己溫柔些,別跟自己過不去。世間一切美好與你環環相扣。願你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願你有一個被愛照亮的生命。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