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老家,原來在這裡

2019-11-01     中華人APP

和煦的陽光透過徐霞客故居的木格窗門,在古舊桌椅間灑下光影。我又一次來到這裡瞻仰,腳步在水青磚上輕輕移動,悄悄叩動了400多年前的迴響。

徐霞客故居,位於江蘇江陰馬鎮(現改名為徐霞客鎮)南暘岐村。這是一座古樸的明代建築,裡面有"一介布衣千古奇人""馳騁萬里卅年""拓荒巨人時代先驅"3部分,展示他一生的旅程。

故居入口處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別號。他出生於士紳家庭,自幼好讀古今典籍、地圖經志;自21歲出行,用30多個春秋,走遍千山萬水

徐霞客懷著對祖國山河的眷戀、對地理掌故的關注,用百折不撓的毅力行走在艱苦的環境中。他以明月、松明火把為燈,膝蓋為桌,記錄所到之處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蹟、地質地貌,留下千古奇書《徐霞客遊記》。

在眾多陳列品中,我一次次駐足凝望《徐霞客遊記》,裡面有些文章宛如動人詩篇,如桂林山色"諸峰倒插於中""如青蓮出水";陽朔晨景"曉月光流,奇峰合棹",是"碧蓮玉筍世界"。

晴山堂

《徐霞客遊記》具有很高的文學、科學價值,是他旅行的記載,更是精神的濃縮。凝望那塊他從雲南打鷹山山錐頂部採集的赭赤色岩石標本,仿佛看到他在峭壁匍匐爬行,在危崖攀藤拉枝,身繫繩索探洞穴的身姿……

離開故居,我穿過石刻碑廊,來到晴山堂。

晴山堂是源於徐霞客為母祝壽和他對書法藝術的酷愛,在老宅旁建造的磚木建築。晴山堂三面石刻,滿堂大氣,正中是栩栩如生的徐母教子雕塑。徐霞客19歲亡父後,一直跟母親生活。在那"學而優則仕"的時代,徐霞客不求功名、不求富貴、不畏生死,一次次外出旅行考察,跟徐母的豁達和支持分不開。此時此刻,凝望徐母教子像,恍惚中仿佛看到母子正依依話別,徐母一邊給徐霞客帶上親手縫製的"遠遊冠",一邊教導"長而有志四方,男子事也。吾為汝治裝,行矣"……

勝水橋

離故居、晴山堂僅百米就是勝水橋。這是一座形貌拙樸的明代江南石橋。400多年前,徐霞客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從這裡登船出發,又坐船歸來。一次次出遊,一次次歸來,他的一切,勝水橋都清楚地記得。

徐霞客最後一次遠遊,病倒在雲南雞足山,雙足不能行走。與他結下深厚友誼的麗江納西族首領木增,派人千里迢迢地護送他至湖北黃岡。在當地縣令的幫助下,船經長江、運河,回到勝水橋。徐霞客病重回歸故里之路,是民族友誼之路,是友情之路,勝水橋見證了這一切

時光如水,歲月流逝,但徐霞客熱愛祖國、注重實踐、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煦的陽光下,我佇立在勝水橋上,思緒隨著橋下的河水綿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0MNLm4BMH2_cNUgaKl7.html







乾隆戒煙軼聞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