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的光輝為何在對外貿易中敗給國外,最終落得消亡的下場

2019-06-10   太史解密

失去創造力的中國瓷器最終在國際貿易上被歐洲日本瓷器擊敗

中國瓷器的光輝為何在對外貿易中,最終消亡。

瓷器的價值:

China作為西方對中國的稱號,而這個稱呼本身就給英語帶來了一個新詞瓷器,chinaware,ware是瓦的意思,就是很明顯的把中國與瓷器這兩個東西掛鉤上了。

而當年大明能夠輕輕鬆鬆轉變成一個以白銀為主要貨幣的國家,就多虧了西班牙葡萄牙拼了命地把他們在南美洲發現的大量金銀給源源不斷給大明這個遠東帝國輸送過去,所以大明能在中期徹底完成將白銀作為國家本位貨幣的轉變。

而中國瓷器作為中國的核心對外出口產品,可謂是替中國賺夠了白銀。

中國瓷器的制霸全球:

在古代的西方,其實適合的用作盛器往往有錢金貴人家可能有一兩件金銀器具,而再下層次的人只能使用錫器,再往下面的底層人民那就只有木器可以用了。

但金銀器基本在那個大航海時代未到來的時候,即便王公級別的貴族也基本不會如此奢侈。而作為中高端產品的錫器,缺點實在多多:質地過軟、不耐磨、容易損壞。

而這個時候,精美實用的瓷器被馬可波羅介紹到了歐洲。

而當時許多歐洲人,對於這種精美甚至對於他們來是說是神奇的瓷器還是半疑直到中東的商人將這種瓷器第一次帶到歐洲人面前,頓時一個即將稱霸世界數百年的暴利產品就此出現,此時歐洲人對於瓷器的推崇堪比當年羅馬人對絲綢的喜愛。

當年的葡萄牙國王曾用269件中國瓷器來裝飾桑托斯宮的天頂,而當時在西歐人眼中,瓷器就是富用與文明的象徵。

而當時作為東歐與西亞地區的霸主,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高官皇帝也都瘋狂的迷戀收購這種瓷器,即便幾經戰亂,他們過去的皇宮今日的首都博物館裡面仍舊珍藏了12000多件中國瓷器。

中國瓷器的沒落與西方等國自產瓷器的崛起:

可惜的是,中國瓷器的巔峰其實是17世紀末,當明朝滅亡之後,中國的民營瓷器生產遭到了巨大的打擊,根據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記錄,他們苦於無法獲得優秀的瓷器而被迫靠過去的存貨,艱難生活了15年。

1.第一個對手:日本瓷器

而此時,日本在明朝萬曆年間剛平定戰國的豐臣秀吉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雖然在這場戰爭中日本被萬曆派來的明軍部隊打的頭破血流。

但日本也夠奸滑,趁機掠走了當時朝鮮1000名左右的優秀瓷器製造工匠,其中不乏大師級人才。而當時掌握瓷器製造技術的國家無法中國、朝鮮和越南(後兩者作為同樣的儒家文化國家從中國手上學到了瓷器製造技術)。

日本通過朝鮮的工匠學習到了中國的瓷器製作技術,尤其是其中高嶺土與1200多度的高溫技術。而日本幸運的在有田町找到了瓷器製作的必備材料高嶺土。因而日本自此終於可以自制瓷器。

而相對於因滿清入關而衰落的中國工商業,日本的瓷器製造終於也入了西方的法眼,成為了中國瓷器的強力對手。而日本在中國瓷器基礎上推陳出新發明的赤繪瓷器更是反過來影響了中國瓷器的製造。

而此時清代的民營瓷器給西方的印象已經是良莠不齊、顏色不調和、甚至瓷器的形狀還發生變形,而質量上佳的官瓷卻基本不往國外流通。

2.中國瓷器的終結者

而中國瓷器最後的對手,歐洲人伯特格爾在薩克森國王奧古斯都二世的指示下,用了4年的時光通過3萬次的實驗後,根據實驗記錄與分析最後破解了陶土中各種元素的最佳比例,而瓷器燒制的第二項關鍵技術

1300度的高溫,也被其想辦法解決,他利用一種大型聚光鏡,來達到1400度高溫,最終開啟了歐洲瓷器的燒制之路,而自此中國瓷器在國際上慢慢的銷聲匿跡。

總結

其實作為中國的瓷器,很多人往往會把他作為古董或者收藏品,但是放到古代看,某種意義上瓷器就和現在的iPhone之類的高科技壟斷產品一樣,製作的核心技術牢牢被控制在中國人的手中。

而瓷器的被超越其實本質上就是核心技術被其他國家超越,瓷器作為中國宋代被發揚光大的一項中國科技發明,為中國帶來利潤與榮耀,而在現在這個講究科技立國,科技強國的現代,科技的重要性實在不言而喻。

最後,祝所有能為中國智造獻出力量的企業能創造出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