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曾振宇 袁煒
伊拉克戰爭和一系列局部戰爭已使我們認識到,地面戰爭依然是未來戰爭的焦點之一,各種高技術兵器的使用只能使敵人戰鬥能力喪失,軍心動搖,而要徹底打垮敵人,最後還要步兵去完成。近年來,各國都在加緊對高技術兵器的研究,也在加速現代輕武器的研製和裝備。為此,《輕兵器》雜誌社的記者於2004年專程到華北工學院,就輕武器方面需要開展的新技術研究課題、輕武器在未來高技術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我國目前輕武器的科研和裝備水平等問題採訪了幾位輕武器科研前線的專家。希望專家們對輕武器未來發展方向的見解、建議能對我國輕武器技術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姚養無 1961年出生,2004年任華北工學院動力機械系主任,火炮自動武器與彈藥工程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兵工學會輕武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央軍委提出的武器發展戰略中,為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跨越式發展,到2050年要實現軍隊機械化和信息化的「二化」要求,為此,未來我國輕武器發展應首先在信息化上下功夫。比如,現在大部分戰士仍然是通過槍械上的機械瞄具進行瞄準射擊,如果將簡易、低成本火控技術運用於輕武器,可進一步提高測距、瞄準的精度。簡易火控可通過傳感器首先接受目標信息,通過電腦計算,直接顯示出目標距離和彈道高,並修正瞄準點,從而實現快速瞄準和精確打擊。槍械信息化中還有一點就是電子化的發展,特別是對高射速武器的電子化控制。高射速武器的變頻擊發可採用電擊發來實現無級變速。電擊發涉及到電源的高能和微型化問題,應加強這個方面的研究。
再就是機械化。槍械本身就是高度自動化的產品。輕武器實現機械化主要體現在大口徑輕武器的機動性上,也就是平台的機械化。隨著我軍由「防禦」到「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轉變,除了我國內地的地形以外,還要考慮我國周邊國家的地形,以實現山地、海洋、沙灘、陸地、沼澤的機動性。武器模塊化也是目前的發展趨勢,德國的G36在模塊化技術方面開了先河,緊接著美國的XM8也實現了槍管、發射控制系統、瞄具、供彈具的模塊化。通過這些模塊的互換,如更換槍管、瞄具等模塊,加裝榴彈發射器等來滿足不同部隊的作戰需求。既可單兵作戰時使用,也可作為班組支援武器。模塊化既便於裝備海陸空和特種部隊,也便於後勤保障、低成本快速生產。
過多考慮增加武器使用壽命是否符合當今技術發展現狀,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商業化的產品更新換代很快,那麼輕武器是不是壽命越長越好?從輕武器發展的歷程看,一場戰爭結束後,使用過的武器很可能會被淘汰,至少也會針對暴露的問題出現改進型裝備或以新裝備替代舊武器裝備。而從降低武器生產費用的角度來看,過多考慮增加武器的使用壽命,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因此,單兵武器應該注重向低成本、輕量化方向發展。
薄玉成 1941年出生,1965年畢業於太原機械學院自動武器專業,曾任華北工學院副院長。2004年任中國兵工學會輕武器專業委員會委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電子化結構技術應是我國未來輕武器發展方向之一。澳大利亞搞出了「金屬風暴」,雖然研製這種武器存在許多技術難題,也不是一二年就可以成功的,但我們也要迎難而上,無論搞成搞不成,至少我們可以從中積累一些技術。教學單位也應該多關注相關技術,特別是槍械電子化的發展要求搞機械的人也要掌握相當程度的電子、光學知識。
「輕」是輕武器的重要特徵。輕量化的目標一直貫穿於輕武器研製過程的始終,並不斷向前推進。目前,身管的輕量化技術已經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美、英、法都在武器身管的輕量化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美M16A2槍管採用在2mm厚的金屬槍管外纏繞復合材料來減輕武器系統的質量。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槍管上的應用前景很好,但是,目前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導熱性差,影響身管的使用壽命,還需進一步加強導熱性的研究。另外,AUG、FAMAS上復合材料的應用已占了不小的比例。總之,輕武器輕量化涉及到很多方面,新材料的運用也是一個發展方向。
高射速武器是近程低空防禦系統中最底層的補充手段,但是對目標的探測和捕捉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輕武器的發展應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國內現在的局面是基礎技術研究較薄弱,這就造成武器的研製周期拖得過長。例如單兵作戰系統,現在連美國也在重新定位,必須要考慮低成本的問題。
楊 臻 1965年出生,1987年畢業於太原機械學院火炮與自動武器專業,1995年在南京理工大學取得碩士學位,2002年在西安交通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04年任華北工學院武器系統與發射工程專業副教授、專業建設責任教師。
未來輕武器的發展有三大特性,也可以說是三大發展趨勢:一是自衛性武器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輕」上。二是壓制性大口徑武器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大口徑、大威力、高射速,質量較大。現代戰場使用的各種近戰武器,如單兵火箭彈、槍榴彈的爆炸破片殺傷威力越來越大,相應地其武器系統的質量也在增大,解決步兵分隊的攜行問題已成為關注的焦點,車載武器就成為發展方向之一。
就車載武器的發展問題,從伊拉克戰爭中我們可以看出,美軍先對伊拉克固守的戰略要點進行火力壓制,然後不直接去爭奪陣地,而是採取繞行的作戰方法,這種高度機動的作戰模式與以往有所不同。在這種變化中,美軍大量使用了單兵四輪摩托車的地形車,但這種地形車還僅僅是一種搭載工具,只是把槍和負重放在車上,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火力平台。現在有一些國家正在研製一種全地形車載武器系統,發展車載作戰平台。該武器系統根據地形車越野能力強的特點,搭載各種武器、信息、通信器材、監控系統,而且構成火力威猛、快速機動、信息快速反饋的綜合作戰平台,即將單兵使用的各種裝備高度集成,實現步兵分隊的高度機動性和合理的火力配置,並適應單兵作戰的特點,這就解決了單兵背負武器、彈藥和通信器材導致行動困難的問題。這種集成在車輛上的作戰平台,適于山地、沙灘、水田等各種複雜地形,提高了步兵分隊的作戰效能,也適於裝備反恐部隊。
第三就是一部分輕武器向個性化發展。針對某些特殊任務而研製的特種武器,如狙擊步槍和其他的一些單兵武器,根據士兵的特點和作戰任務的不同,注重人機工效設計,強調個性和特殊性,其變型槍比較多,可以滿足各種需要。
相關部門對步兵作戰戰術也應該加強研究,隨著作戰模式的變化,對未來輕武器的發展變化也會帶來直接的影響。
王 剛 1968年出生,1992年畢業於太原機械學院自動武器專業,1998年在華北工學院取得火炮與自動武器專業碩士學位,2004年在讀博士,副教授。
未來輕武器的發展技術應關注以下幾方面:一是大威力技術,如武器系統的高射速、變頻發射技術的研究,核心電子系統的微型化研究;二是點面殺傷技術,發展步榴合一武器、班組支援武器;三是解決好武器系統的輕量化與大口徑帶來的後坐力問題。世界上早已出現不需加裝三腳架的12.7mm反器材步槍,甚至還有20mm口徑的反器材步槍。可見大口徑與大後坐力的矛盾是可以協調好的。
王惠源 1965年出生,1986年畢業於太原機械學院引信專業,2001年在華北工學院取得火炮自動武器及彈藥工程碩士學位,2004年在讀博士,副教授。
輕武器的研製應追蹤世界最新技術的發展,如隨著納米技術的發展,微型無人機(掌上飛機)已被人們所看好。這樣的飛行器價格在1000美元左右,既可以充當步兵單兵的偵察手段,又可攜帶50g有效彈藥進行攻擊。不久的將來,這種低成本的裝備將會成為步兵裝備的一種武器。
應發展一種應用於火力突擊車的簡易智能化發射平台,不但可對運動的目標實施準確的射擊,也能實現對射手的有效保護。另外單兵探測技術的研究也是未來需要關注的課題。
(本文發表於《輕兵器》2004年第6期,頭條文章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