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淮安新聞網
萬株牡丹爭奇鬥豔,洪澤湖畔青苗如煙。整齊的街道、錯落的農房、忙碌的魚塘、怒放的油菜花......近年來,淮安市洪澤區描繪了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將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的工作要點落到實處,在富民增收上狠下功夫,發展農村電商、傳授農技知識、全力補齊短板,使當地群眾逐步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
洪澤農房與農田
搭乘電商「快車」 農產品走向全國
韓文靜在準備美食產品
為了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洪澤區積極對接各大電商平台,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打造「特色化」亮點,努力讓農產品賣得好、賣得俏。
「滴滴滴......」春節以來,洪澤區漁姑娘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文靜的訂單信息就沒斷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東雙溝鎮的紅椒滯銷,韓文靜便在朋友圈發出請求,希望全國各地電商人幫助解決農產品滯銷難題。「沒想到12天賣出了5萬多斤紅椒。」韓文靜對記者說。
「我是從事洪澤湖農特產品加工的,主要是將我們洪澤湖的農特產品加工成一道道美食,然後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讓洪澤湖的美食走上全國人民的餐桌。」韓文靜說起自己的工作頗為自豪。
除了賣紅椒,韓文靜還賣起了自己的獨創產品「福魚」,「從最初運作到臘月二十七售罄,23天我們共銷售了1280條『福魚』。這個數字不大,但是對於初次嘗試的我而言卻意義非凡,讓我有信心在2020年做到八千甚至上萬條。」面對今年的「福魚」銷量,韓文靜充滿了期待。
知識送到田埂頭 科學養殖助增收
農技人員在農田裡查看農作物長勢
「布穀飛飛勸早耕,春鋤撲撲趁初晴。」春耕正忙,及時將農技知識送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戶適時防治病蟲災害是朱壩街道每年春季「必修課」。
在一片綠油油的農田裡,記者看到朱壩街道農技人員正認真查看農作物長勢和病蟲害發生情況。而另一頭,在安全生產培訓班的課堂上,省小龍蝦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揚州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唐建清教授正面對面地給朱壩農戶講授稻蝦養殖技術。「此次稻蝦養殖技術培訓針對性強、深入淺出、理論聯繫實際、通俗易懂、便於理解,在日常生產中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對蝦農來說真是如獲至寶。」參加培訓的農戶告訴記者。
目前,朱壩街道從事稻蝦養殖的農戶有120戶,養殖面積1萬多畝。為了讓稻蝦養殖戶掌握先進養殖技術,街道人大工委一方面邀請有經驗的養殖大戶現身說法,傳授養殖經驗;另一方面邀請省市內水產、農業專家對養殖戶進行培訓。養殖的小龍蝦被銷往全國各地,每年為當地農戶增加經濟收入3000多萬元。
經過科學發展,稻蝦養殖業已經成為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獲得了當地群眾一致好評。「收入高了,我們心裡也高興。」從事稻蝦養殖的農戶臉上蕩漾著喜悅。
摘掉薄弱「帽子」 唱起幸福「調子」
農戶在大棚內勞作
走進岔河鎮韋集村,整齊連片的蔬菜大棚已基本完工,棚內的紅椒肥料已播撒入土,大棚外的一些工人還在忙著收尾工作。
「我們村以前是無資金、無資源、無資產的『三無』村,2017年被認定為市經濟薄弱村。」韋集村黨組織書記朱啟權告訴記者,為了摘下薄弱村的「帽子」,村裡商議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進行土地流轉。「近年來,通過流轉4500畝土地,引進農業項目,促進村民增收致富,壯大集體經濟。2019年,我們村集體經濟帳面餘額是130餘萬元,村集體經濟有了大幅度的增長。」
淮安成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楊長千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以前老百姓的土地流轉費是每畝750至800元,現在流轉給我們是每畝1000元,並且可以安置剩餘勞動力200多人。我們每年還給3萬元服務費,大大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我現在年紀大了,出去務工沒人要,村裡介紹到蔬菜大棚做零工,每月可以收入3000元,家裡土地流轉也每畝增加200元,小日子越過越好了。」村民段德新對記者說。
「下一步,我們打算將土地流轉全覆蓋,徹底將老百姓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朱啟權介紹道。
融媒體編輯 潘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