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精英律師》播完了,案子我們從頭到尾就記住了一個:男主姐姐羅琦和前夫的撫養權大戰。
羅琦因為前夫即將再婚,堅決不讓前夫和婆婆探望女兒,偷偷搬家,甚至想送女兒出國,想孩子想瘋了的前夫也不甘示弱,起訴要求變更撫養權。為了搶孩子,雙方撕了20多集。
「不讓見孩子」,成了羅琦報復前夫的工具。
生活中,同林鳥到了各自飛的時候,逃不過兩個問題,錢和孩子。
為了這兩樣,他們可以把體面撕得粉碎,無所不用其極。
看影視劇里搶孩子的父母,我們會覺得「他媽知道他這麼作麼?」。
但這就是現實,至少我們接觸的離婚案子,90%的當事人在撫養權的問題上,都無法真正做到冷靜應對,必須你死我活。
01
「我一定要搶贏」,這句話在無數案例里變成了陳詞濫調。
我之前接觸的當事人秦女士,她和老公結婚10年,兒子8歲,一家三口在武漢生活。
因為夫妻感情不和,這段婚姻走向終結。離婚的時候,雙方沒有鬧得太難堪,協議離婚,當時考慮到孩子還小,一直和媽媽親近,撫養權歸女方,女方當即就把孩子帶回了老家撫養。
孩子雖然跟了媽媽,但其實男方和父母並不是百分百情願,一直也在找機會行動。
中途孩子生了一場病,到武漢住院治療,男方家庭和孩子長時間接觸,突然不願意把孩子給女方,並且把事兒做得很絕:
不許秦女士和家裡人看望,一年過去,她只見過孩子兩次,就連這僅有的兩次短暫接觸里,男方家人都杜絕她和孩子建立感情。
有一次她去看望小孩的時候,小孩特別聽話地給她倒水,結果男方家裡人出面制止,教育孩子「不該給一個外人倒水」。
因為強烈的情緒落差,秦女士才忍無可忍決定爭取孩子。
表面上,誰搶到了孩子誰就是「贏家」,但真的贏了嗎?並沒有。
常年見不到媽媽的小孩,在那次被奶奶教育之後,從此變得鬱鬱寡歡,不再願意和周圍的孩子們打交道,也不願意上學。
男方家庭意識到了錯誤,才鬆口決定共同撫養......
02
我就發現,很多「搶孩子大戰」之所以會爆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一方一定要「殺他個片甲不留」,不給對方留半點餘地。
女人們覺得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從生理角度來講,女性在生產後分泌的激素讓她們以為孩子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有與生俱來的親近感,既然如此,怎麼可以拱手讓人?
在她們看來,既然雙方已經離婚,那就不可能還像之前那樣,必須分得一清二楚。
有女當事人說過,怕孩子跟著男方,孩子今後的家庭地位會非常尷尬,畢竟有數據顯示,離婚男性的再婚率達到了60%,而女性的再婚率只有30%左右,相差一倍。
她們覺得孩子跟著自己相對穩妥,到了父親那邊簡直是「羊入虎口」。
當然,男人們也振振有詞,你有能力撫養好孩子?你自己都養不活吧?我帶著孩子可以再婚,你帶著孩子好嫁人嗎?
「如果這都不算愛」成了他們廝殺時心安理得的藉口。
因為愛孩子,不讓另一半接觸他,因為愛孩子,必須一個人絕對占有。
所以我們遇到過:
搶完孩子又不給予充足的愛,單純為了搶孩子而搶孩子的;
把孩子拴在自己身上,用孩子當談判籌碼、經濟置換籌碼的。比如,「孩子給你可以,你給我30萬?」
也遇到過,離婚夫妻只顧自己的個人情緒,無限拉長「撫養權爭奪」的周期,藏匿孩子、把孩子送出國的。
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即便夫妻關係結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緣關係聯結並不可能被割斷。
孩子像一件物品一樣被搶來搶去,心無定所,他們真的被愛包圍了麼?
事實上,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會出於本能跟父母尋求認同,那些當著孩子詆毀另一半的(《精英律師》里,羅琦一直說前夫是渣男)、阻止孩子見另一半的,長此以往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內向甚至走極端等心理問題。
在接觸秦女士那個案子的時候,她說的一句話我至今還記得:
「父母離婚對孩子已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傷害,我們多一個人愛孩子不好嗎?讓孩子覺得除了爸爸,媽媽外公外婆都是愛他的,更有利於他的成長。」
03
撫養權總會落到一方手上,難道都選擇歲月靜好不爭不搶?
我們並不是勸你別爭取,而是堅決不建議「撕起來」。
在我們遇到的案例里,基本上每一次夫妻大戰,父母情緒確實是高漲,誰也不肯放過誰,最後傷害的都是孩子。
再看一個極端案例,電影《找到你》中,女主與前夫爭奪女兒撫養權,阻止孩子的奶奶看孫女。為了養孩子,她拚命工作,疏於照看和陪伴女兒,奶奶多次請求幫忙照看都被拒絕,甚至當著孩子的面把奶奶趕跑,最後孩子被保姆偷走,差點被賣。
然而,如果女主意識到了自己精力有限,同意雙方共同撫養,懂得為孩子創造健康的成長環境,事不至此。
所以開頭的劇情,作為律師的男主為了防止姐姐和前夫上法庭「廝殺」,前後進行了多次模擬庭審,讓他們看到「撕起來到底在傷害誰」,安排孩子和父親見面,讓姐姐被父愛打動,同意對方探視。
現實操作中,具體怎麼做,其實父母心裡門兒清:雙方根據各自的經濟條件、家庭氛圍協商,看跟著誰對孩子的成長更好;不管孩子歸誰,雙方都應一起享受做父母的權利,一起盡到做父母的義務。
就像有人說的,「搶孩子」對父母而言,是他們在爭取「所有權」,但這份愛太重了,成了把孩子的心劈成兩半的刀。
話糙理不糙。
編者按
心理學作者武志紅說,「沒有父母不愛孩子,是謊言里的第一名」,父母之愛偉大,這是整個人類不斷繁衍並傳遞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這遠不是說,一個人有了孩子就自動成了好父母。
好父母,永遠能站在對孩子的健康與成長環境最有利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不是以愛之名狠扇孩子巴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PcRo28BUQOea5OwuOJ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