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一直存在的,要麼你還沒發現,要麼後來被放大變得明顯。
最近一部日劇《看到他們就會明白》,說的是三對夫妻的故事,女主角在開篇就將婚姻的真相戳開:所謂的夫妻關係,千姿百態。所有夫妻之間都存在某些問題,即便你以為沒有問題,也只是還沒有發現罷了,這樣的幸福會一直持續下去嗎?
想想也是,我們平時接觸那麼多諮詢婚姻問題的當事人,也見過千奇百怪的離婚理由,並不奇怪「婚姻生活都是一地雞毛的」。
問題千千萬,就看哪個能傷你最深。
01
隔代衝突
很多人表示,婚姻關係好不好,婆媳相處真的影響很大。
因為壞的婆媳關係,沒辦法激活婚姻關係,反而成為致命的破壞因素。
在中國,通常大部分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傾注心血,在他們看來,隨之意味對子女的「操控」也可以延伸至方方面面,其中自然也包括戀愛和婚姻自由。
於是婚姻中媽寶男也越來越多,關鍵是婆婆還是個護子狂魔。
兒子和兒媳婦吵架,站在兒子一邊指責媳婦,兒媳婦做的不讓自己滿意,就指指點點。
「衛生做不幹凈嘍」
「花錢大手大腳嘍」
「孩子教育的方法不對哦」
.........
我接觸很多當事人,她們上來就直接承認,就是因為實在受不了每天和婆婆朝夕相處,大家互相看不順眼,我還要裝作孝順,太難受了。
所有的一切都會成為媳婦和婆婆之間爆發的導火索,如果旁邊還有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丈夫,不知道幫忙還在旁邊煽風點火的話,婚後生活無疑會水深火熱。
所以,婚後生活出現代際衝突,究竟有沒有解決方式?
其實有很直接粗暴的辦法,就是保持距離。
我們當然不推崇papi醬這種「很少和婆婆打照面」的超前思維,但我們推薦——
如果兩代人之間生活習慣真的偏差太大,可以分開住,以小家庭為單位做財務管理,不要和上一輩混同在一起。
在發生矛盾時不要挑起家庭戰爭,夫妻私下溝通商量解決辦法,雙方儘量避免情緒激動時在伴侶面前說他家人的不是,同時也不要強迫對方在家人和自己之間做出選擇。
02
不溝通不討論不負責
現實生活中,冷暴力也正逐漸成為婚姻中的另一隱形殺手。
接觸了這麼多的離婚案件,看到很多段感情開始於無話不說,往往又死於無話可說。
回了家,你玩你的手機,我看我的電視;你玩遊戲,我追韓劇。即使坐在同一張沙發上,也在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
妻子也試圖和丈夫聊天,但所有的詢問都被丈夫用「嗯,哦,是嗎」帶過,隨後,一切風平浪靜,整個家又陷入死一般的寂靜。
這是很多人婚姻生活的日常:「零交流」。
所謂「至親至疏夫妻」,世界上最親密的,是夫妻;世界上最疏遠的,也是夫妻。
冷暴力往往都是從生活中的小矛盾開始,然後長期被擱置和化解,長此以往,雙方便慢慢的不理會對方,對另一方所說的話敷衍應付。
緊接著,從精神上折磨摧殘對方,彼此產生隔閡逐漸不信任,最終會導致婚姻的結束。
但凡婚姻,總有摩擦。
如果你已經對「無交流婚姻」的狀態有所警醒,你就應該做出改變。
遇到婚姻冷暴力,首先需要正視這個問題,雙方需要真正認識到冷暴力的存在以及矛盾如何產生;
其次想辦法解決,對於雙方而言要加強溝通交流;如果雙方溝通有困難,要及時尋求第三方的幫助,尋求一個雙方能夠接受的方案,解決問題。
婚姻本身就需要雙方持續保持交流,如若一味的忍讓換來的還是對方的冷暴力,日久也會寒心。
03
瑣事對錯之爭
當每天的生活節奏變成各自上班、晚上回來一蔬一飯的時候,夫妻之間的交流靠什麼來維繫?
家庭矛盾在升級之前,都是那些可以忽略不計的小毛病。
離婚大數據早就算得明明白白,34%的婚姻最後都敗給了瑣事,排行第一。
從當事人那裡,我們聽過很多爭吵橋段。
「你不能這樣擠牙膏,你以為我們家是挖礦的嗎?」
妻子在質問丈夫的時候,好像並沒有意識到對方每次擠牙膏的總量是不變的,怎麼擠不是重點,而是「老娘就是看不慣你這麼擠」。
再或者,「這道菜咸了」,「你回家衣服亂丟沙發上一癱,還好意思挑剔飯菜的鹹淡?我在家帶孩子不辛苦?有本事你來做啊!」
唇槍舌劍之下,雙方好像也都沒有冷靜地想想,是不是真的做菜的時候鹽放多了點、是不是真的咸到不能吃的地步......
而瑣事爭吵其實是有解決辦法的,比如合理分工,不要把事情堆到一個人身上;再比如不要過於糾結對與錯,爭吵是不可避免的,但夫妻並不是敵對關係;最重要的是,不要試圖去改造對方,沒有原則性錯誤的事情,互相寬容體諒。
04
家庭話語權的爭鋒
發現了嗎?生活里的爭吵,能爭出輸贏的可能當場就解決了,爭不出輸贏的,便成了歷史遺留問題,啥時候都能再被翻出來。
說到底還是個體想要「控制」另一個體的問題。
家庭就像一個合夥小企業,一個道理,有一把手二把手的區分。
人性決定了誰都想去做「掌握話語權」的人,自古以來我們就在聽「一家之主」這個詞。
於是我們又在那些故事裡聽到了:他掌管著家裡的財政大權,我對家裡的財務狀況卻渾然不知;我是男人,大事一律我做主。
爭奪家庭各種項目的統領大權的過程中,妻子覺得丈夫是沒救了的大男子主義,甚至根本就是不愛自己了,而丈夫覺得多大點事兒,聽我的,沒有爭議,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這個家到底誰說了算?一次次的《家庭版權力的遊戲》激情上演。
而那些當事人口中的「家庭暴力」,其實也是家庭權力之爭的極端操作,破壞性巨大。
有人說,幸福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運行模式,小團體如何能擰成一股勁兒不斷向前?——試試看把「我認為」變成「我們討論下」。
比如涉及錢的問題,建立家庭共同帳戶,共同參與到家庭中的大小開支,即便一個人做主,另一個人也有知情權;再比如換位思考,主動認可對方的重要性,也讓對方看到自己為家庭做出的貢獻。
關係一定會舒緩很多。
寫在最後
婚姻危機四伏,這樣的婚姻會一直持續下去嗎?回到日劇里女主角的靈魂發問。
我們列出來的四個問題,的確也是從眾多當事人的故事裡總結出來的共性。
實際上——
我太贊同有個作者說的,能開口提離婚的,一定是覺得和伴侶生活在一起如同在煉獄,比如另一半持續不忠,各種大小事經年累月的堆積從未解決等等,也就是到了非離不可的情形。一般情況下,在「踢走」伴侶前,其實大多數危機都能找到對症下藥的辦法,真沒到離婚那一步的。
看別人家的散夥原因,也是為了對照自己,去找婚姻經營的解藥。(上面4種情況,每一種後面都寫下了參考建議)
就看你解決問題的意願強不強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