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熱播,那個可憐又可悲的「未來」也許值得我們反思

2019-11-08   韓老白

由易洋千璽和周冬雨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於10月25日上映,上映僅僅幾天,票房達到7億多。

隨著這部電影的熱播,校園暴力、校園霸凌等話題再一次出現在公眾的視野里。

影片中的施暴者魏萊在大庭廣眾之下將受害者陳念推下樓梯,手裡拿著刀子擋在陳念家的門口,集結同學對陳念進行掌摑、撕扯衣服、拍裸照等行為。

最終,當魏萊知道一個旁觀者要報警的時候,前來找陳念和解,被陳念失手推下樓梯致死。

看到這些畫面,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我們要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的或者自己的親人成為下一個受害者,但是很少有人會關注到那些施暴者。

在歷次的校園暴力事件中,我們總是在關注如何讓受害者避免受到傷害,卻很少有人會關注到施暴者。

然而我們對於受害者的關注並沒有避免校園霸凌的發生。因為,施暴者總能找到下一個他們施暴的目標。

所以,面對校園霸凌,我們最該做的是去了解那些施暴者,從源頭上徹底掐滅校園霸凌。

而關於施暴者,我們也許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了解。

01.施暴者是誰?

每一次校園暴力發生的時候,施暴者並非獨自一人,而是由三人以上的小團體組成。

這個小團體由三類人組成:

第一類:被大家追捧的中心人物、

第二類:中心人物的跟隨者、

第三類:被逼迫的跟隨者。

中心人物一般都有明顯的特徵:

家庭條件好、學習好、自己本身有主見,這三個特徵中至少有一個。

家庭條件好的孩子,他們平時接觸的物質、精神的東西、環境氛圍等,會塑造出一種別人很難達到的眼界和自身的性格。很容易能夠吸引一些平時得不到這些東西的孩子,讓那些孩子心甘情願唯那個中心人物馬首是瞻。

這些追隨者組成了第二類人物,他們為了在中心人物身上得到自己需要的利益,他們需要捍衛中心人物的設定。所以,在中心人物對他人有不滿、不屑的時候,這些人會熱衷於幫他掃除這些東西,以保證自己可以持續得到利益。

第三類人物是內心不認同中心人物的被脅迫者。他們並不想對別人施暴,但是如果他們不這樣做,他麼就會變成受害者。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他們跟著中心人物一起去傷害別人。

所以,要想解決校園霸凌,我們需要清楚,第三類人物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因為如果第一類人物不存在,第三類也就不存在了。我們關注的重點在第一類和第二類人物身上。

要關注第一類和第二類人物,了解他們施暴行為產生的原因有助於徹底扼殺校園霸凌。

02. 施暴者為什麼施暴?

1. 父母給的關注不全面。

生活中,我們總是強調,父母要給孩子多一些關注,可是能做到的人卻很少。

我們總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忙,覺得孩子只要身體好,學習好就一切都好。我們很少關注孩子的情緒和他們的心理需求。

情緒是孩子心理的發泄口或者說是孩子心理的展現方式。如果父母沒有及時發現孩子情緒的變化,不能及時關注到她的心理需求,漸漸的這些情緒和和需求就會積攢在心理,影響他待人處事的態度。他會把這些東西從另一個地方以另一種方式發泄出來,比如:欺凌他人。

劇中魏萊的母親關注的是魏萊的未來。她對警察說「我跟她爸老是教育她,不能老像個孩子一樣隨便,什麼人可以交往,該怎樣交往,別人可以不考慮她不能。她跟別的孩子不一樣。」

這樣被關注的孩子,懂得和人交往的禮數,卻沒有真正的朋友。對一個正在成長的青年來說,缺少朋友這樣的社會支持是很恐怖的事情。

2. 欺負他人讓孩子有一種成就感。

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對於很多人來說,教育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成績。

成績好,一切都好,成績差,一切都被否定。在成績面前,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

在電影《老師·好》中,洛小乙是一個成績不好的小混混。可是他也願意為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努力,比如說入團。同時,他是個很孝順、懂得感恩的孩子。

一個人的價值不該由一件事情單一的去決定,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閃光點。並不是所有人的閃光點都是學習成績,有的人可能是體力比較好、有的可能是思維比較靈活、有的可能是情感很細膩.

沒有糟糕的孩子,只有不善於發現的家長。

3. 學校的處理不得到。

當校園霸凌發生的時候,大部分學校採取的處理方式是:施暴者給受害者道歉,施暴者被停學幾天,受害者繼續上學。

好像一個人犯了錯,只要受到相應的懲罰就可以了,很少有人去關注在施暴者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們到底是處於什麼原因對別人做出那些傷害的行為。

然而懲罰是我們的目的嗎?並不是,同時懲罰也不該是校園霸凌事件的結束。如果事情到這裡結束的話,會讓施暴者更加殘忍的對待受害者,或者讓他們尋找下一個受害者作為目標。

相反,懲罰應該是一個開始。是搞清楚施暴者個人情況的開始。

只有搞清楚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才能從根源上徹底杜絕這樣的行為。

03. 面對施暴者我們要做什麼?

1. 父母要更多更全面的關注孩子

父母不僅僅關心孩子的成績,還要關注孩子的情緒,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對於孩子的情緒變化積極溝通,積極回應。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及時給到孩子關注,讓他們的情緒得到一個健康的發泄。

多花一些時間在孩子身上,即使雙方不說話,默默的坐著,也要讓孩子覺得你會陪著他,他並不是孤單一人。

2.積極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每個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閃光點。只要父母老師善於觀察,總能看到一個孩子不同於他人的地方。

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並且積極把孩子的閃光點進行強化,孩子會變的很不一樣。

電影老師好中,那個班長是不愛學習愛搗亂的混混,但是當他做了班長之後,反而帶著同學們做了很多很有意義的事情。

3.學校要改進處理方法。

不要發生了事情就用勸退這樣的方式去解決。這樣做,對於學校來說也許是最省事的,但是這樣的方式,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發生事情的時候,積極搞清楚事情背後的原因,是杜絕校園暴力的最根本的方法。

情況棘手的情況下,可以邀請專業的心理人士介入,

學校不僅僅是讓孩子擁有一個好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給孩子一個身心健康發展的空間和氛圍。

教給孩子們如何避免成為一個受害者很重要。可是,施暴者卻會轉移目標去尋找下一個受害者。

所以,關注施暴者才是徹底杜絕施暴者的行為才是解決校園暴力的根本途徑。

讓我們看清施暴者的真相,避免自己的孩子被施暴,也避免孩子成為施暴者。


我是韓老白,曾經的設計狗,後裸辭變身全職媽媽,靠寫作創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

跨界文案培訓師,十點讀書、樊登讀書會等多平台簽約作者,新書《優勢文案》即日上市。

想看更多關於寫作、文案乾貨知識,歡迎搜索關注公號【韓老白寫作創意工作坊】

如果有關於自由職業、個人品牌、寫作變現、社群運營等問題也歡迎私信諮詢,每天提供1個免費諮詢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