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視孩子求救信號,後果追悔莫及,科學育兒3招幫你有效改善

2019-11-11   韓老白

前段時間,偶然看到的新聞讓人觸目驚心:

一個14歲的男孩,因為想要睡懶覺不想起床,焦急的母親掀起被子催促他快點起床。

不耐煩的孩子,氣沖沖地直接從12樓窗戶跳下去,幸好落在11樓,最終得救了。

不管我們家長日常有多忙累、壓力有多山大、情緒有多焦慮,請時刻記得,家中還有年幼的孩子需要我們悉心照料、體貼的,千萬不要隨意忽視孩子向我們發出的一些信號。

當自覺承受不了的時候,他就會以自己的方式去解決,而這方法有可能會惹禍甚至傷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到那時,我們家長就追悔莫及了。

因此,我們家長要時刻多留心注意孩子的言行,以免造成不良後果,讓你我後悔莫及。

01對立反抗叛逆

對於3到15歲的孩子來說,隨著年歲的增長,他們逐漸有了自己的主見和想法,常常不願意聽家長的嘮叨和說教,只想跟著自己的感覺走。

鄰居的孩子小磊原來是一個愛學習很開朗的好孩子,家長和老師對他的期望也很高,但是到了五年級以後,他的學習成績下滑了很多,而且他還經常逃課,讓爸媽很是頭疼,說了孩子很多次也不行。

後來,父母發現這樣說教、批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就坐下來好好跟孩子談心,也抽空去和老師溝通,最後終於發現了問題的根源。

原來,他第一次逃課的時候,只是因為覺得老師講的內容比較簡單,老師發現之後,批評教育他,他不服氣,氣憤的老師不依不饒地在班級中批評他,還說:「孩子變壞了,大家不要再和他一起玩了。」

這樣過份的處理方式,徹底打擊了小磊的積極性,他開始不愛去上學了,老師就開始叫家長。而忙碌的父母一聽說他逃課,生氣地直接就是打罵,根本不聽他的解釋。

於是,情況越來越糟糕,問題越來越嚴重,他逐漸變得經常逃課、逃學,甚至常常不回家在外面溜達,親子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惡化。

一旦親子之間發生衝突,孩子往往想要反抗的並不是父母本身,他只是覺得自己的需求沒有被父母看見和重視,從而讓他採取對抗和叛逆來爭取父母的關注和理解。

在內心深處,每個孩子都渴望自己能夠得到來自父母的認可和喜愛。但是,每當父母利用自己的權威去逼迫孩子做事的時候,就在不自覺地剝奪孩子的權利和自我成長的機會。

心理學上有一個「超限效應」的概念,指的就是如果刺激過多、過強,會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在家庭教育中,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如果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老是批評、動輒得咎,會讓孩子從本來的內疚不安到不耐煩和反感,甚至出現「我就偏要這樣做」的逆反心理。

我們對孩子的批評和說教,要就事論事和點到為止,千萬不要沒完沒了,翻來覆去地說來說去,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或熊。

02纏人等各種反常

我有一位當小學老師的朋友,聊起孩子的時候,提起她遇到的一個學生:

有一個9歲的小男孩凱凱,看起來十分乖巧懂事,但是內心的他已經有些微抑鬱的傾向了。

原來的凱凱非常活潑開朗甚至調皮搗蛋,可是最近突然變得特別乖,正當父母家人和老師感覺十分高興的時候,卻不經意間發現孩子有抑鬱症了。

原來,今年春天的時候,最疼愛凱凱的外公因為癌症去世了,之後,他就開始變得極度缺乏安全感。他常常會纏著爸爸陪他玩兒,粘著媽媽給他講故事,難過的父母不但不理解他,還覺得他怎麼越長越小、越來越煩人了呢,甚至言行上還會指責他不懂事、太纏人。

其實,是因為一向健康的外公突然去世給孩子心靈極大的衝擊和刺激,讓孩子開始害怕,就常常想要父母作陪,慢慢變得纏人、粘人了。

​還有一個小女孩,突然有一天跟爸爸說她覺得有鬼,害怕得不敢一個人去睡覺。粗心的爸爸篤定地說,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鬼,隨便安慰了孩子就讓她自己去睡了。

幸好,細心的媽媽又跟著到孩子房間裡追問她:「這個鬼,是長什麼樣子的呢?」

女孩說:「鬼是黑色的,看不見,因為我一扭頭看,鬼就會不見了。」

媽媽接著問:「那你平時都是什麼時候看到鬼?經常在哪裡看到的呢?」

女孩說:「經常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鬼。」

後來,媽媽專門讓爸爸去在孩子放學的時候,暗地裡跟著。在第五天的時候,爸爸發現確實有一個帶著黑色鴨舌帽、穿著一身黑色棒球衣的男子在跟著自己的女兒,他迅速報警並妥善處理這件事。

之後,那女孩再也沒說過這世上有鬼了!

各位家長們需要注意了,當孩子突然出現非常反常的言行時,我們就需要仔細觀察和悉心傾聽,積極發現孩子出現此類狀況的根本原因,及時選擇最好的應對方式和解決方法。

03科學育兒

良好的家庭教育,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同理心和溝通理解。著名的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質就是渴望被欣賞。」

當然,人性中肯定還有更多其他的本質和渴望,但是表達欣賞卻是在一切關係中更加重要。

在此,我強烈呼籲家長們,千萬不要忽視孩子們的各種對立、反抗、叛逆或者纏人等反常現象,因為這些表象的背後,都昭示著孩子們受傷、渴望理解的求救信號。

一旦遇到上述類似的求救信號,建議家長們這樣做:

1.學會傾聽。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孩子們的想法,欣賞他們關注的人和事,或者他們那些天馬行空的各種想法。

當孩子開心、幸福的時候,我們一起分享他們的開心和幸福;當他們著急、沮喪或失落的時候,我們給予理解並積極安慰他們。

我們要讓他們知道,我們明白並理解他們的感受,我們還可以跟孩子們談談,當我們經歷失落和沮喪的時候,我們是如何處理應對的。

2.運用同理心

同理心既不是窺探他人的內心,也不是盲目保護或放縱。同理心可以幫助我們放下批判心,去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當我們帶著同理心去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可以有效幫助孩子們儘快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可以說,同理心是幫助我們解決孩子的一切情緒問題或行為問題的靈丹妙藥。

換位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打開通往理智和成熟的大門,帶動著孩子願意讓步和積極配合我們去解決問題。

3.給孩子很多很多愛和陪伴

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生活節奏快,所以導致家長們可能沒有很多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孩子,於是讓孩子倍感寂寞和缺愛。

事實上,有很多孩子不自覺地發出求救信號,只是因為他是缺愛的小孩,或者是他自認為自己缺乏愛。

因此,我們父母可以每天抽出固定的時間,如果父母太忙,那麼可以抽出十分鐘,專門用來陪孩子去做一些他想做的事情,比如給他講故事、陪他聽音樂、和他一起玩沙畫等等,總之是爸爸或媽媽專門抽出的時間,只陪他一個人。

我們還可以悉心尋找孩子喜歡的東西或人,熱情地與他討論或者收集相關資料。

我們還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各種需求,特別是要注意積極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孩子。

樊登老師說過:「家庭教育中,最有效的紀律是愛和理解。」

我深以為然,讓我們以這句話共勉。

在這個繁雜喧囂的人世間,親子關係是我們人類中最恆定的關係了,我們父母將孩子帶到世間,就要負起教導好他的重任,要知道:孩子好,我們父母才能過得好!

讓我們放下繁忙和忽略,抽出專門的時間和精力去專注地陪伴孩子,給孩子最好的愛和理解,讓他如魚兒般在水中自由地游弋和成長,這將是我們此生最大的成就和最值得稱道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