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唐山那些被毀掉又復建的寺廟,重溫歷史

2019-10-30     唐山大牌

寺廟的建設、毀壞、修繕、重建,不僅記錄了寺廟本身的歷史變革與發展,也反映了社會經濟、文化的變化與興衰。讓我們從唐山那些被毀掉又復建的的寺廟中,感受這座城市的歷史。

景忠山

據史料記載,景忠山「舊有二名,南曰明山,北曰陰山。」明初于山頂建三忠祠,祀諸葛亮、岳飛、文天祥,「欲人景行仰止」,故改名「景忠山」。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薊鎮總兵官馬永重修三忠祠,並在祠東增建碧霞宮,奉碧霞元君像,香火日漸興盛。此後,戚繼光等薊鎮官兵經常登臨此山,留下許多名篇佳句。崇禎八年(1635年),碧霞宮毀於火災。後善首張天禮、住持性春率眾重建碧霞宮正殿,明毅宗撥帑金增置了配殿及上下牌坊。順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登臨此山,別山法師性在出知止洞迎駕,「對詔稱旨」,龍顏大悅。順治九年(1652年),性在被請入皇宮萬善殿供養。順治十六年(1659年),世祖「以建儲之議遠卜元君,賜銀千兩」。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世祖又撥帑金二萬,重修殿閣及山上山下附屬建築。從此,景忠山名揚天下。康熙皇帝即位後,多次登臨景忠山,先後為景忠山題寫了「名山初步」、「天下名山」、「靈山秀色」等匾額,並賜重達十六斤四兩的金娘娘一尊、大藏經一堂。此後,景忠山古建群又經多次增建和修繕,愈加壯麗。至清末民初,景忠山已有山腳署院、四帥殿,一、二、三道茶棚,靈官殿、朝仙門、望海樓、南天門、碧霞元君殿、三忠祠,東山玉皇廟、鬼王廟,西山舍利塔群等近百座建築。這些建築,為1872級台階所串聯,錯落山間,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將景忠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撥款修繕碧霞元君殿及其附屬建築。1960年前後,由於年久失修,山腰兩道茶棚和峰頂東側古寺廟相繼自然傾塌。「文革」期間,峰頂寺院、僧舍和山腳四帥殿、頭道茶棚等先後被毀。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發生大地震,除碧霞元君殿外,景忠山上的古建築損毀殆盡。

玉清觀

乃京東道教第一觀(廟),坐落於唐山市開平區溫州城北門外。古時玉清觀,在開平古建築中,是規模較大的一座廟宇。坐落在開平西城門外、火神廟與關帝廟之間。坐北朝南,始建於漢代,初毀於宋,復建於明,後毀於唐山大地震。


大唐興國禪寺

據史志記載,大唐興國禪寺始建於公元645年即唐朝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曾經夜宿大城山,後得勝歸來,在此山建寺,取興國安民國家永世興旺之意,定名為大唐興國禪寺。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寺院被毀,此後荒寂了數十年。因寺周遍植花椒樹,民間又稱花椒寺。

龍泉寺

龍泉禪寺始建於公元644年,為唐太宗時期大將軍尉遲敬德監修,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曾是北方地區一處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在「文革」和唐山大地震中被毀。2010年6月,河北省民宗廳正式批准成立唐山市龍泉禪寺恢復籌建組。可惜還在建設當中。



凈覺寺

凈覺寺始建於唐朝,取名於佛教凈業覺悟真空。公元1842—1855年曾進行四次大規模的重建、擴建、修繕。現存均為清代建築。公元2000年,國家、省、市領導對凈覺寺極為關心,分別拔出巨款,香港的東南亞木業總公司以及關心凈覺寺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也捐款捐物。由承德古建公司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在凈覺寺的門口豎立了典雅秀麗的牌樓、影壁,鋪設了5000多平方米的廣場。如今這座千年古剎一洗破舊不堪的龍鍾老態,真正恢復了原建築風采,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得到了中外建築學家、宗教界、歷史學家、美學家的高度評價。


千佛寺

千佛寺者,位於冀東唐山豐潤,屬燕山余脈。其脈似飛龍,形如臥虎,草深林密,宛若仙境。南臨渤海,北依燕山。秦始皇求仙入海曾駕臨於此;唐代高僧道膺法師曾在此地隱居修行;據載唐******駐軍此地之時夜夢千佛。故隆旨造千佛禪院,後易名為千佛寺。歷經唐宋元明清代有興廢,二零零八年凈行優婆塞祖廓,法名明心,號無我,夜夢奇瑞,自感此山當興。

禪林寺

古寺—禪林寺。東晉重修,遼統復修,距今在1700年以上。其「禪林寺」院額為大遼國皇帝親賜。古寺歷經修葺,1942年遭侵華日軍焚毀。2000年重修,現已建成三門、六殿、兩樓、一塔,頗為莊嚴壯觀。

雲門光泰禪寺

耗時六年重建的雲門光泰禪寺開門納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CY0Hm4BMH2_cNUg0jh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