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灤州八景」如今在哪?

2019-11-18     唐山大牌

灤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眾多的文物古蹟和地域風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觀。灤州的八景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映了唐山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作為唐山人,怎能不知道這些地方!

1.岩山虎踞

位於城南1.5公里,岩石裸露形如臥虎,氣勢可觀。遼世宗耶律沅(947—951)時期,于山頂建塔,塔基以綿石砌成,上為青磚結構。塔高20米,分13層,三角形,面南背北。正面有石刻楷書「文峰塔」。左面刻「沖霄漢」,右刻「凌雲梯」。塔各節角掛銅鈴。清嘉慶十六年(1811),代理知州朱高樗思想迷信,以「岩山似虎踞,塔似虎角,若留此塔,於灤不利」為由,強行將塔拆掉。10年後,道光元年,黃克昌署灤州,認為「塔主一邑科第,去之則不祥」,重修此塔。百多年來,文人雅士,往來過客仰其名登山觀瞻者頗多,其中有詩寫道:「山峰虎踞不知年,選勝登臨涉嶺顛,萬里山河歸眼底,昂頭直欲上青天」。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塔被毀。目前文峰塔已重建。

2.灤水龍翔

即灤河大橋北武山和榆山之間的一段灤河。西岸山形對峙,灤河水倒流峽蜿蜒南流,曲折縈紆,矯若翔龍。若河水漲發,倏忽之間,變態萬狀。解放後,灤河上游潘家口、大黑汀兩水庫建成和引灤入津入唐工程的竣工,河水流量已大大降低。武山、榆山均因礦藏的開採,其險峻程度亦無前景。

3.橫井浮煙

位於城北3公里橫山大覺寺前。此地原有天然石泉,深數丈。後人砌石為井,護以石欄。兩峰夾峙,井居其間。凌晨,井上水氣直上,形如煙霧飄渺,幫稱橫井浮煙。經過1958年「大躍進」的拆毀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當年風韻今已無存。2014年9月,復建的橫山大覺寺對外開放。

4.偏涼虛閣

位於城北3公里橫山東麓偏涼汀。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皇帝東巡時所建。因其左倚峭壁,右俯灤河,遠遠望去雲霧繚繞,若有若無,幫稱「虛閣」。此閣為宮廷式建築,內分正殿、配殿、更衣殿。室內雕龍鑿鳳,金碧輝煌,有「小金鑾」之稱。外有宮牆環繞。周圍是清去亭、益香池、浮霞小樓和御碑亭,成眾星捧月勢。御碑亭藏有乾隆皇帝親書御碑一塊。清未民初歷經兵焚,偏涼虛閣遭到嚴懲破壞,文化大革命中全部拆毀。

5.圍山泉瀑

位於楊柳莊北部,羅家嶺以南,為天然景色。羅家嶺之泉水自西北環而匯之,上為大龍潭,下為小龍潭,南流急下,氣勢雄偉。小龍潭水庫建成後,舊景換新顏。

6.天渠應候

與圍山泉瀑一脈相承,圍山泉水瀉於泉子峪,因底部凹凸不平,形成眾多水槽。渠水入槽,槽滿自溢。據傳說,每天上午南槽溢水北槽穩,下午北槽溢水南槽穩,應時而變,古來不爽。隨小龍潭水庫的建成,已無可觀。

7.金泉渠月

位於城西1公里。明代建金泉亭。弘治元年(1488)開挖引水,種蓮植柳。後又在亭西建別故亭。池水亭台,垂柳對蓮,夜月映照,遊人共賞。只因此處較多沙坨,水沖沙壓,逐漸淤塞,民國初年改為農田。

8.龍溪地橋

位於城西南4公里。龍溪原為沂河上源,流經此地時,溪水潛伏入地,二里之外復出地面。昔人投糠驗之,果為一水,故名地橋。年長日久,水流地上,「地橋」無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duTiW4BMH2_cNUgx45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