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里APP現推出【幸福聚焦】欄目,從用戶聚焦、熱點追蹤、樓市觀點三方面讓您快速了解樓市一線訊息,看清樓市發展態勢。
用戶聚焦
房子大小關乎到家庭幸福,房子較小的家庭離婚率大
家庭的房屋面積大小與家庭的幸福是否相關呢?也許有人會說不管房子大小,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那就是快樂的。但是馮侖近期說其做的一項研究表明房屋面積小的家庭離婚的機率更大。
近日馮侖在一檔論壇上面表示:在經過研究之後他們發現房屋較小,住的比較密集的這部分地方的人矛盾較多,離婚的機率比較大。相反房子比較大,通風環境比較好的這種地方的人反倒感情比較好,離婚的機率小。
從馮侖的單方面的表述來看確實是這樣子。從當前社會的種種需求與表現來看也確實是住的房子比較小的家庭離婚的機率更大一些。那麼這真的就意味著住的房子比較小的人的家庭就更不幸福嗎?住著大房子的人過的就更和和美美嗎?
其實真實的情況未必是像馮侖所說的那樣。當前我國的樓市調控政策對於整體樓市的把控控還是非常嚴格的。購房者所表現出來的換房的意願其實也是比較強的。那些住著小房子的購房者想要換大房子的時候怎樣才可以有效的避稅呢?離婚自然是首選了。
夫妻雙方先離婚,然後其中一方再買房子,那麼這一方購買的房子就可以算是首套房利率相對便宜,稅費支出也更低一些。雖然現在很多城市對於假離婚是有政策壓制的。但在大部分城市當中先離婚再買房、賣房其實是可以合理規避稅費的。
相對而言,住著大房子的人改善的需求相對來說小一些。要麼自己當前因為買了大房子沒有能力再投資房產,要麼就是自己很有能力完全不需要依靠假離婚的方式來規避稅費規避利率之類的成本。
因此馮侖所說的住在小房子裡的人離婚率更大不幸福,住在大房子裡的人離婚率更小更和睦是並不絕對的。雖然一個家庭會因為自己住房子的環境而產生矛盾,但房子的大小並不能夠衡量家庭的幸福程度,以前不能,現在不能,未來也一定不能。
我們國家有數以億計的家庭住在小房子當中、保障房當中、甚至還沒有自己的住房。但他們也辛勤勞動、認真工作、家庭和美。幸福是靠自己雙手打拚出來的,並不是靠表面上的物質所襯托出來的。只要家人感情和睦,那麼就是幸福的。只要家人心往一處使,那也是幸福的。
來源:房產老J
熱點追蹤
主管部門給樓市買賣雙方劃出紅線,央行兩個數據預示房價很快下跌
經濟恢復向好趨勢不變,房地產仍是那顆耀眼的明星。
從國家統計局及央行最新的數據表明,7月份經濟發展整體趨勢仍處於回升向好的勢頭,這表明咱們的領導能力堅強有力,再次讓世界矚目。
從具體的行業發展來看,房地產仍是那顆耀眼的明星。
房地產在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等的比較之中,房地產的增長可以說是遙遙領先。
不過,在房地產發展迅速之際,樓市升溫帶來的房價快速上漲也引起了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一些前期房價上漲過多的城市,如深圳、南京、杭州、寧波等城市再一次收堅調控。
從商品房的實際銷售來看,銷售面積同比增長9.5個百分點,但是銷售金額卻同比增長了16.6個百分點。
換一句話,房價上漲過快了。這顆經濟發展的明星如果繼續保持將會在「吸引力法則」的作用下吸納更多的社會資源,更快的推動房價提升。按國家社科院的報告,將會對經濟形成負面拉動。
所以,又到了對這個明星恰當的限制時間。
主管部門兩手抓、兩不誤,給樓市買賣雙方劃出紅線。
房價的上漲與下跌和其它的商品其實都是一個規律,由買賣雙方的行為共同決定。最近的樓市管控中,主管部門實施了兩手抓、兩不誤的策略,在前期限購、限售、限價的基礎上,給買賣雙方劃均劃出了紅線。不得得逾越。
首先從銷售的角度設置紅線:對房地產企業前所未有的設置了「信貸紅線」,即從房企發展的命根子融資的角度設置了可以量化的紅線。要求各大銀行從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 70%、凈負債率大於 100%、現金短債比小於 1 倍三個方面評判房企質量。根據三項指標超出情況的不同嚴格限制融資額度。
銀行借債全面受限,通過借新債還舊債,借更多的新債拉高地價帶動房價的路行不通了。實現房屋銷售,才是根本。換一句話說,逼房企降價開始了。
其次從買房的角度設置紅線:購房者不得將「個人消費貸」變為「購房首付」的主意。銀保監會要求消費者不得將信用卡借款違規用於房地產、證券、基金、理財等非消費領域,不得放大資金槓桿。特別是前期部分城市通過消費貸套現買房,然後再將房屋作為抵押物到銀行申請個人經營貸款,再用貸得的錢去歸還信用卡欠款,這種所謂的「過橋」做法被全面限制。
自此,樓市買賣雙方紅線全部完成劃定,資金不得違規流入房地產的全方位管控全面完成。正式進入房住不炒的時代。
另外兩個央行公布的數據,可能預示房價下跌很快開始。
第一個數據,7月M2同比增10.7%,預期11.2%,前值11.1%;M2環比下跌0.4個百分點,表明流入池子的總閥門開始在逐步調小。原本所說的貨幣推高房價的因素正在失去。
第二個數據,央行7月金融數據報告中顯示,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1.1%,住戶存款減少7195億元。這表明居民可能真沒多少錢可以買房了。
來源:房價大數據
樓市觀點
專家估測:房價20年後是當前水平4至7倍,3城領漲,20城升值性強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知名房產專家楊紅旭近期表示,未來20年,深圳、杭州、上海漲幅最大,是當前房價水平的4-7倍,均價分別達到35萬、30萬、20萬,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均價,並不是某一個豪宅盤的價格。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根據城市房產大數據網上平台信息顯示,7月份二手房均價方面,深圳為7.39萬元/平米,上海為5.79萬元/平米,杭州均價為3.23萬元/平米,未來20年要達到老楊的預測值,3城分別還要增長4.73倍、5.18倍、6.19倍。那麼每年需要達到多少漲幅呢?他雖然沒有明說,但從他在上海買的一套房子測算來看,可看出一些端倪。
老楊今年在上海買了一套房子,9.2萬元/平米,他的期望值是5年後漲到13.5萬元/平米,10年後漲到19萬元/平米,基本上屬於翻番。按他的說法是,年均漲幅為7%,加上1.8%的租金收益,每年可獲得8.8%的回報。
這個回報率高嗎?單就幅度來講,感覺中規中矩。因為過去20年,像這些一線大城市,房價漲幅基本都在20倍以上,但由於現在的房價基數大,升幾倍後感覺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當然,房價的漲跌從來都不是幾座城市的單邊現象,就全國而言,老楊認為未來20年有20座城市值得關注,其中他舉例羅列了深、杭、滬、穗、廈、寧、成、京、鎬、鄭10座城市。雖然還有10座城市未列出,但就例舉的城市看,要麼是一線城市,要麼是新一線城市,基本帶有國家中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光環。
現在問題來了,專家的預測靠譜嗎?
有房地產教父之稱的原國家房改課題組組長孟曉蘇認為,房價走勢主要看3個,即供求、地價和發鈔,無獨有偶,經濟學家任澤平也持有類似觀點,房地產就看3大關鍵因素,即人口、土地、金融,與孟曉蘇的觀點大同小異。
在人口方面,截至到2019年末,全國大陸城鎮常住人口約8.48億,城市化率60.6%,按照社科院藍皮書的預測,到2030年,城市總人口將超過10億,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在發布世界人口展望中提到,中國2030年人口可能達到14.412億峰值,所以,從權威機構的預測來看,未來10年,城市人口在現有基礎上,仍舊有近2億人增量。從住房需求端講,未來10年-20年,還會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長,不過,報告同時也提及,到2050年,總人口可能會降到14億以下,當然,那也是30年後的事了。
在土地方面,以2018年為例,根據財政部門公開的數據顯示,全國土地出讓收入6.5萬億元,而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9.8萬元,可以算出,前者占到後者同期的66.5%,土地財政在地方財稅收入中具有舉足輕重作用。其實,這並非我們的特色,在主要已開發國家正式步入已開發國家之前,基本也遵循依靠土地收入積累城市建設資金的過程。按照經濟專家黃奇帆所說,未來10幾年,M2增速大概就等於GDP增速+物價指數。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一二十年里,貨幣增速會跟經濟增速一樣,同步趨緩,但絕對值仍然可觀。
可以看出,決定未來房價趨勢的3大因素中,金融因素是唯一能量化的,未來20年,如果按照平均GDP增速5%以及物價指數2%算,M2年均增速大概就在7%左右,如果房價與M2保持一致,正好與老楊所估測一致,年均有7%的增長。當然,這些預測分析都基於現有的數據以及正常的發展狀態,並未考慮戰爭或重大國際突發事件等意外因素。
在房君看來,預測畢竟是預測,從來也不會作為買房人的主要決策因素,主要還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經濟能力,而且城市之間也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但有一個共性是:那些產業基礎好、創新能力強城市,對人口吸引力也大,樓市易漲難跌,與之對應的是,人口凈流出的收縮型城市,則容易出現房屋過剩,房價不漲或少漲其實就相當於下跌了。對此,你認同專家的說法嗎?歡迎留言交流。
來源:專聊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