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癮》這本書告訴你,手機控是如何掉進手機上癮模型的「坑」

2019-10-05   心安家

你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是做什麼?

據統計,79%的智慧型手機用戶會在早晨起床後的 15 分鐘內翻看手機。

不得不承認,我們已經對手機上癮了。

我們迫不及待地刷朋友圈,刷微博,玩一局王者榮耀,原本只打算用手機找個電話,結果一個小時後卻發現自己依然用手指在手機螢幕上滑動翻頁。而且,這種刷刷刷的慾望有可能伴隨了我們一整天!更恐怖的是有人在整個十一假期都是這種「躺屍式」的手機控!

有時候,我們也在懊悔地問自己,這種習慣到底是怎麼養成的?

為什麼有些電子產品能讓我們戒不掉,而其它那些看似對我們有幫助的產品,比如跑步機,Kindle,等產品卻不能呢?

看了《上癮》這本書,了解上癮產品背後的設計模型,可能會讓你豁然開朗,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商家「套路」了,不知道你是願意繼續「沉淪」呢,還是會「幡然醒悟」,毅然跳出「套路」的坑。

本書的兩位作者分別是:

尼爾·埃亞爾(Nir Eyal),曾在史丹福大學商學院與Hasso Plattner研究所任教,並有多篇技術、心理學及商業文章在《哈佛商業評論》《大西洋月刊》、TechCrunch網站和《今日心理學》等媒體上發表。

瑞安·胡佛(Ryan Hoover),曾任撰稿人,長期為《福布斯》《快公司》等媒體撰稿,Product Hunt公司創始人。

了解上癮,我們首先要知道,上癮是一種習慣的累積,疊加效應,而這種習慣的形成是需要一套完整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幫助大腦走捷徑,不再需要主動思考為什麼、怎麼辦這些問題時,習慣就養成了。

通常來說,習慣的行為模式里都包含以下四部分:

1、觸發:可以提醒人們採取下一步行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誘因,或者是一個提醒事件,激發我們想要行動的慾望。

2、行動:當慾望足夠強烈時,我們就會直接採取行動,並期待從行動中得到積極的反饋信息。

3、多變的酬賞:反饋信息不能太單一,要多變,才能滿足參與者的需求和期待,激發再次行動的慾望。

4、投入:通過酬賞行為,吸引參與者進一步投入到行動中來,形成一種用戶黏性,如果是一個產品的話,就等於是吸引到了「回頭客」。

以上關於習慣的行為模式就是書中上癮模型的四個階段:一個產品在設計以前,通過這四個階段,一步一步引導用戶形成使用習慣,這樣的產品對用戶的吸引力也是相當大的,上癮的情況也就因此形成了。大家在接觸一個新的遊戲產品的時候,就是這樣不知不覺陷進去的。

接下來,我們詳細解讀一下那些令我們上癮的產品,在每一個階段是如何啟動的:

先從產品如何觸發我們開始,往往有兩部分組成: 外部觸發和內部觸發

外部對我們的觸發有三種渠道:

第一種渠道是付費型觸發,就是我們在瀏覽網頁時或者打開一個APP時的彈窗廣告之類的,被這些廣告或頁面信息吸引,如果你點進去並為之付費,那這個產品就成功地吸引了你的眼球。

第二種是人際型觸發,成為熟人之間互動的一個媒介,如果你加入了一個遊戲,想要找人跟你一起玩,肯定會把這個遊戲推薦給好朋友,也有人通過玩遊戲結交了一些新的朋友,像王者榮耀,狼人殺之類的遊戲就是典型的人際型觸發。

第三種是自主型觸發,一旦我們開始進入使用一個遊戲或產品,就會經常有消息推送來提醒我們有什麼新動態,需要你及時關注。

外部觸發激發的是我們的外部行動,真正讓我們欲罷不能的,逐漸上癮的是內部觸發的作用

當我們不自覺地想讓自己沉迷於一種毫不費力的頹廢狀態或行為時,通常是我們的情緒在作祟,尤其是負面情緒,當你感覺疲憊、孤獨、空虛,困惑時,常常會覺得無所適從,這時候我們就會拿起手機,儘快找點事兒來填補內心的這種不舒服的感覺,看看朋友圈,玩一會遊戲都能對負面情緒有所緩解。

而上癮產品的設計者也是抓住了我們的這種心理空窗期,初衷是為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減輕壓力,如果我們接觸的產品能對我們的心理壓力有所緩解時,我們就會對它產生連接,慢慢形成依賴,成為一種習慣。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之類的APP 都能起到這樣的內部觸發作用。

再來說行動:

有了以上外部和內部的觸發機制,就產生了行動的慾望,僅僅需要有足夠的動機就能產生行動,而這個動機也來自我們想要擺脫負面情緒的願望,這種願望有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有追求希望,逃避恐懼的,也有追求認同,逃避排斥的。只要能滿足我們其中的任何一個願望的產品,我們就會有使用的動機。

接下來就是多變的酬賞:

我們使用某個產品,歸根結底是因為這個產品能夠滿足我們的某種需要,這也是一種獎勵機制。但這個獎勵不能是一成不變,沒有新鮮感的。這是人類追求的一種刺激方式。斯金納的鴿子實驗很好地解釋了這個現象:

心理學家斯金納,將鴿子放入裝有操縱杆的籠子裡,只要壓動操縱杆,鴿子就能得到食物。鴿子很快發現壓動操縱杆,就能獲得食物。

在實驗第二階段,斯金納做了小小的改動,這一次鴿子壓操縱杆後並不能每次都得到食物,有時有,有時沒有。結果鴿子壓動操縱杆的次數明顯增加了。這說明,多變性的介入使得它更加頻繁地去做這個動作。

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從一種產品中獲得或多或少的獎勵都會讓我們慢慢上癮,像微信朋友圈,各種社交平台上尋求點贊量,關注度,轉發量等等都是讓我們離不開手機的重要原因。

最後,就來說說投入。

當我們願意在一個產品上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時,我們基本上就離不開這個產品了,就像手機一樣,現在離開了手機,離開了社交軟體,我們幾乎已經是寸步難行了。更讓我們欲罷不能的是,產品設計者會不斷地增強我們的用戶體驗,讓我們在這個產品中投入越來越多的價值和情感,形成我們的私人儲藏室。

投入的價值和情感越多,想要戒掉的代價就會越讓我們覺得無法忍受,因此上癮就形成了。

看清楚了吧,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進一個產品的上癮模型中,除了我們對手機的上癮,還有煙癮、酒癮、遊戲癮都是基於同樣的路徑,了解這個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我們上癮的根源所在,如果想要擺脫手機上癮,就要從根源上切斷對手機的繼續投入,也要舍掉已經投入的價值和情感,這一點我們需要仔細掂量,做好取捨。

我是習慣養成教練Sophia,家庭教育指導師,閱讀教育指導師,我的願景:幫助所有想要改變命運的普通人養成好習慣。願意與大家分享更多習慣養成方面的知識和技巧,關注我,了解更多習慣養成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