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也能促進運動能力?研究發現:打鼓的孩子運動腦區發育更發達

2019-12-24     少兒腦科技小課堂

一項新的研究結果發現,職業鼓手的大腦結構和功能,與未接觸過打鼓的人不同。相比之下,他們的大腦中的運動區域,組織得更有效。

鼓手與不懂音樂的人在大腦結構和功能上有所不同。

來自波鴻的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鼓手在大腦兩個半球之間的主要連接通道中有更少但更厚的纖維。此外,他們的運動腦區擁有更高效的組織。

這是Bergmannsheil大學的Lara Schlaffke博士和波鴻大學生物心理學研究中心的副教授Sebastian Ocklenburg博士通過磁共振成像(MRI)研究得出的結論。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12月4日的《大腦與行為》雜誌上。

之前的研究從未調查過鼓手

Sarah Friedrich根據這個項目撰寫了她的學士論文,她說:「人們早就知道,演奏樂器可以通過神經可塑過程改變大腦。但此前沒有人專門調查過鼓手,」她補充道。

波鴻(一座德國西部城市)的研究人員之所以對這一群體感興趣,是因為鼓手的運動協調能力遠遠超過未受過鼓樂訓練的人。「大多數人只能用一隻手完成精細的運動任務,同時用兩隻手演奏不同的節奏對於未受過訓練的人來說很難,而鼓手可以做到。」

先擊鼓,再掃描大腦

研究小組希望通過識別這種訓練引起的大腦變化,對大腦複雜運動過程的組織結構有新的認識。他們測試了20名職業鼓手,這些鼓手平均演奏樂器17年,目前每周練習時間超過10小時。

研究人員使用不同的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他們進行了檢查,這些技術讓他們能夠觀察大腦結構和功能。然後他們將這些數據與24名未受過鼓樂訓練的對照組成員的測量數據進行比較。在第一步中,兩組都必須打鼓以測試能力,然後進行核磁共振掃描儀檢查。

更高效的運動過程

鼓手們的胼胝體前部表現出明顯的差異,胼胝體是連接兩個半球的大腦結構,其前部負責運動計劃。數據表明,鼓手在大腦半球之間這個重要的連接通道中有較少但較厚的纖維。這使得鼓手能夠比對照組更快地在兩個半球之間交換信息。胼胝體的結構也對鼓樂實驗的表現有預測性:胼胝體纖維厚度的測量值越高,在這個實驗中的表現越好。

此外,鼓手的大腦在運動任務中不如對照組活躍。這種現象被稱為稀疏採樣:一個高效組織的大腦需要更少的精力來完成一項任務。

「我們要感謝積極參與這項研究的參與者,」」Lara Schlaffke說,「和你們一起工作是一件有趣的事。」

相關內容拓展

《音樂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嗎?》是小課堂曾經和各位家長朋友們分享過的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提到過幾種方法,能幫助孩子進行一些早起的音樂認知。

1、給孩子唱兒歌,孩子們將變得反應敏捷。因為當他們開始模仿你時(如搶先發出他們認知範圍內的某些聲音、音調或詞語)就會產生雙向溝通。在向孩子哼唱兒歌或催眠曲時,我們可以藉助音高和節奏來刺激神經,以此開發孩子大腦中的聽覺皮質,改變他們的交流能力。

2、試試敲擊鍋碗瓢盆。儘管它可能會讓人有些神經緊張,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空間推理的能力。如果有音樂做背景,那麼孩子敲擊時的協調能力將會大大提高,感覺皮層也將得到開發。研究表明空間推理能力以及節奏感(包括測量和計算所需聽覺和觸覺)將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3、參加音樂興趣班。以音樂為基礎的幼兒班將為孩子的早期成長提供一個獨特的學習環境。運動、用腳打拍子和跳舞也是開發大腦運動皮層的好辦法。

4、讓孩子學習一門樂器。即使是持續時間很短的音樂課,也能讓人獲得樂趣,並獲得一項終生技能。音樂家的大腦有很厚的前額葉皮層,這是大腦中對記憶最重要的區域。研究者和音樂教育家一致認為它對執行功能具有重要的影響,比如記憶力、注意力集中時間和認知能力


參考: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12/191209110513.ht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uLaNG8BMH2_cNUgt6r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