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微觀學社」頭條號,每天優質文章視頻,幫您開闊視野,管理有道,領導有方!
2018年9月26日上午9點30分,海底撈董事長張勇敲響了港交所的銅鑼,海底撈正式上市,市值超過千億港幣,成為在中國市值最高的上市餐飲企業,躍居全球第5大餐企,創始人張勇身價近600億人民幣。
海底撈,作為火鍋界的扛把子。對於它的成功,大家普遍的印象就是你永遠也學不會的、熱情得讓你絕望的服務。但服務之外,到底是什麼撐起了他的千億市值?
其實,從營銷的角度,從內部文化滲透和傳承的角度,海底撈的成功跟企業文化息息相關,而要把這種文化滲透到員工甚至消費者的心中,海底撈的殺手鐧就是:分享。
海底撈曾經做的廣告宣傳是:
「什麼是好的服務?就是讓顧客滿意。
什麼是更好的服務?就是讓顧客感動。
總結來說就是「用戶是上帝,服務至上」的服務理念,服務優質已經是海底撈的金牌標籤,但是,一直以來,海底撈堅持的不光是對服務質量的高要求,還有對最本質的火鍋口感的追求。
這一次,海底撈依舊選擇的是用分享故事的方式去傳遞。以「做好每一件最基本的事」為主題,拍攝了宣傳片,記錄了為了做好一鍋料,每一位海底撈人的精益求精。
通過走心的片子,讓消費者通過這些勤勤懇懇的海底撈人重新認識了這樣一個認真執著的品牌——海底撈。
除此之外,為了傳遞海底撈對味道的堅持,深化在消費者心中獨一無二的品牌印象,海底撈有又一次將「愛情」和「味道」聯繫在一起,推出故事形的溫暖微電影,從而占領消費者的心。
「愛情就像火鍋
對味才傾心 夠味更動情
海底撈 千人千味
你的口味 我的堅持
想要在細枝末節中表達品牌的精髓,選擇出書再合適不過了。
海底撈就是一個講細節故事的高手,在大家都想知道海底撈服務背後的經營秘訣的時候,黃鐵鷹老師以老辣的文筆講述了一個個海底撈故事,讓海底撈的品牌形象隨著故事刻畫入消費者的腦內,並且故事在親友口述、文章營銷等流通中得到多次宣傳。
黃鐵鷹在《海底撈你學不會》一書中,將其企業文化總結為家文化,即讓員工像為家奮鬥那樣工作。張勇也說,「人,是生意的基石」,把員工離職比作「出嫁」,會給豐厚的「嫁妝」。
就是這樣,從生理到尊重的一步步狀態都被勾勒成形,並將「待遇不止是錢」的理念傳達給了員工。
在海里撈內部,專門設置了企業內刊,員工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的故事,經過統一排版後展示出來,讓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員工的分享。
這個內刊是企業向員工傳達企業文化、最新動態、同事動態的最好平台,是企業文化的輸出口,這種呈現更容易讓品牌文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除此之外,海底撈內部還有一個員工分享的平台,叫員工論壇。
員工每天工作完了之後,回到宿舍,有一件必須做的事情就是寫日分享,把當天做的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值得思考的事情、創新的想法、好的做法、可以改善的地方等在論壇上發表出來。
這樣一來,一個門店做得很好的一個小創新,很快就會被其他門店看到,並被學習。這就是海底撈為什麼有那麼多好的想法層出不窮的原因。
所以,海底撈建立的獨有的內部文化管理機制,在人才管理上一直展現了彪悍成績,成為驅動海底撈走向成功的核心原動力。
只有當員工對企業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才會真正快樂地工作,用心去做事,然後再透過他們去傳遞海底撈的價值理念。
也正是這樣以員工驅動的極致服務管理讓消費者快速感受到了他們的品牌價值,在客戶心中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海底撈的成功除了上下同心的努力,還有內外一致的文化故事的分享傳承。
對外向消費者通過品牌故事去傳達企業文化和堅持,對內以員工為基石,創造平台讓員工去分享和展示自己,潛移默化的將文化種到員工心中,讓員工收穫財富的同時還收穫快樂,產生歸屬感。
用分享做好文化,直接帶來的轉化,就是員工的主動服務意識和行為帶給用戶的差異化體驗感受,從而帶來有競爭力的口碑。
也正是有這樣有愛的文化,才讓海底撈在賺的盆滿缽滿的同時,散發著暖到人心窩裡的頂級魅力。
收回目光,落到任何一個企業,其實,每一個企業必然要建立和傳播屬於自己的文化,去講故事也好,做分享也罷,都是為了創造和諧美好的企業環境添磚添瓦。
如果文化還只是流於形式,不走心的文字表達,那不妨試試分享——這個連海底撈都在用的方式。
訂閱《增長營》專欄,28大專題、400節視頻管理課程,全面講解薪酬、績效、股權、營銷等企業剛需問題,足不出戶,隨時隨地為自己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