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二點委夜蛾的形態特徵、危害特點、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2019-10-23     陶老師說農業

近年來,玉米田間發生的二點委夜蛾成為影響玉米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二點委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主要危害玉米作物,幼蟲對玉米的危害期為6月底至7月底的苗期。本文為大家詳細總結了玉米二點委夜蛾的形態特徵、危害特點、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供大家參考。

形態特徵

二點委夜蛾的世代發育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屬完全變態。卵有縱脊,直徑不足1 mm,呈饅頭狀,產後逐漸由黃綠色變為土黃色。幼蟲黑褐色、黃灰色,體長1.4~1.8 cm,每個體節均有1個倒三角的深褐色斑紋,腹背至胸節具2條褐色背側線。老熟幼蟲頭為黃褐色,體表為灰黃色,體長約20 mm。蛹初為淡黃褐色,後期變為褐色,體長約10 mm,老熟幼蟲入土吐絲化蛹。羽化後成蟲體長為10~12 mm,翅展約20 mm,雌蟲比雄蟲略大。體表為灰褐色。前翅帶暗褐小點,環紋為一黑點,腎紋小,內外線暗褐色,邊緣由黑點組成。後翅為白色,端區深褐色。

危害特點

主要危害夏玉米。每年6月末至7月初是危害高峰。二點委夜蛾主要以幼蟲啃食夏玉米的莖基部危害,造成植株幼心萎蔫,嚴重倒伏,整個玉米田缺苗斷壟,嚴重的要毀種。

發生規律

主要於7月初以幼蟲危害夏玉米,幼蟲喜歡陰暗潮濕環境,在碎麥秸稈下危害,有假死性,當身體受驚嚇後呈「C」型假死,聚集危害,單株3~5頭。1年發生2代。其越冬和田間發生動態目前還尚不清楚。今後將進一步通過蟲情測報燈和大田普查的方式監測該蟲田間發生動態。

流行原因

1、蟲源基數逐年加大

由於大多數農民耕作粗放,常年種植習慣造成很少實施輪作或間作、套種,加上小麥聯合收割機等大型農業機械的應用,農民收穫小麥後習慣將秸稈遺留在田間,為二點委夜蛾的繁殖和發育提供有利條件,同時給防治帶來一定的困難。

2、農民防治意識不強

由於二點委夜蛾主要以幼蟲危害,在玉米根基部藏於碎麥秸稈下危害,不易被發現。加上農民的防治意識不強,防治技術不夠普及,農戶未很好地掌握正確的防治方法。二點委夜蛾的防治缺乏有效性,使其發生程度不斷加劇。

3、預測預報依據缺失

由於二點委夜蛾屬新發蟲害,其越冬和田間發生規律至今還有待監測。初步監測二點委夜蛾為點片發生,但由於對該蟲的認識程度的局限,發生後可能與一般的地老虎混淆,為該蟲的預測預報帶來困難,因此發生面積和情況難以準確統計。今後將通過蟲情測報燈和大田普查的方式對二點委夜蛾加強監測。


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

應於小麥收穫後玉米播種前,使用滅茬機或淺旋耕滅茬後再播種,可以提高玉米播種質量,實現苗齊苗壯,提高小麥抗病蟲能力。及時清除雜草、麥茬和麥稈殘留物,從而破壞有利於害蟲滋生的自然環境。及時培土扶苗。積極防治害蟲的同時,應對倒伏的大苗進行培土扶苗,切勿毀苗,以期促使玉米苗的氣生根生長健壯,從而更快地恢復正常生長。

化學防治

在幼蟲3齡前進行防治,最佳時期為出苗前,也可在播種前後。方法有撒毒餌、撒毒土、灌藥等。一是撒毒餌或毒土。將麥麩或經粉碎處理的棉籽餅炒香,用量為60~75 kg/hm2,與90%晶體敵百蟲或48%毒死蜱乳油7.5 kg/hm2混合製成毒餌;於傍晚順壟撒施,在防效達到80%。或者直接以80%敵敵畏乳油4.5~7.5 L/hm2拌細土375 kg於早晨撒施防治。二是隨水灌藥或直接噴灌。用48%毒死蜱乳油15 kg/hm2,在澆地時灌入田中。噴灌玉米苗,可擰下噴頭,逐株順莖滴藥,或以直噴頭噴根莖,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液、30%乙醯甲胺磷乳油1 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等藥劑。藥液要足量,確保達到玉米根30 cm的範圍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vf2BG4BMH2_cNUgf9I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