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撓撓頭想給大家講講寶寶在各個奶一口爸爸年齡階段的一些明顯特點。
8~5歲兒童的輪廓
我的孩子在剛滿3歲的某一天,問說:"媽媽,我看電視好嗎?」我感到很震驚。因為他做任何事,都從未徵求過我的同意。但這就是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孩子為討父母喜歡而變成妥協時期的徵兆。在第一反抗期時,父母大都認為非妥協性才是孩子所喜愛的,但到3歲時,孩子即自動地喜歡協助父母們。這個成長期——學前階段,大致從滿3歲起,一直繼續至滿6歲為止。在這段成長期,孩子將遇到許多問題,例如:怎樣對付新課題、怎樣克服困難,也就決定了孩子的自我意識與性格,但達到6歲左右時就會安定下來。
6歲兒童是妥協性的時期
6歲兒童,大致處於安定平衡的狀態中。因已通過從嬰兒長到小小孩兒的過渡期,也就沒有多大的不安。於是,孩子就沒有必要象以前那樣,也就是說一切可以不照固定的方法去進行另外也會出現妥協的精神,想要征永父母或牧六年北以子的同意,從使人歡喜與服從中感受到喜悅,不發脾氣,也很聽話。而且更消失了霸氣、貪婪、獨塞等作風,並放棄想要支配所有人的小暴君地位。開始學習互相分配、等待、輪替等能力,也能很有耐心地從事工作。
這個原因之一,就是孩子產生新的自信力,驅除了過渡期的不安。而且對自己運動神經與肌肉發達產生自信,對獨自穿衣服、堆積木等更有耐心。因語言的發達,比較容易了解他人,能夠控制自己本身的行動,而且大多喜歡新的語句。他們在想像與幻想中得意洋洋,並能造出幻想上的朋友或動物,因為這時期的孩子,非常需要朋友,所以必須獨自遊戲時間越多的孩子,越會造出幻想上的朋友,但也不須掛慮。幻想上的朋友,等於孩子的一種護身符,2、3年後便自形消失。
對3歲孩子來說,與朋友的關係也非常重要。2歲時候的平行遊戲,到這時期轉入真正關心朋友的共同遊戲階段,而且漸漸學會等待、分配、忍耐,替代等互讓能力。"3歲是孩子的黃金時代。對父母與孩子雙方來說,都是一個歡欣鼓舞的時期。孩子對自己與自己所住的世界都非常滿足,也愛著父母。父母要好好利用這輝煌的3歲時期。因為,後面接著便是4歲兒童的非平衡期。
3、4歲兒童是頭痛的無法之徒
4歲兒童的特徵是非平衡、不安定、不諧和。雖在3歲時得到相當的諧和,但在這時會出現被絆倒、摔筋斗、害怕高地等運動神經性的不諧和現象。這時期,也會增加一些緊張的發泄口。譬如眨眼睛、咬指甲、挖鼻孔、玩弄性器、舔拇指等,甚至會發生顏面神經痛。此外,孩子也變得非常富於社交性。雖無法與朋友好好相處,卻又重視友情。絕無法與2歲兒童等孩子好好相處,常擺出大頭兒的姿態而顯得粗暴、好戰。
對父母來說,有許多地方讓他們懷疑是否又返回了2歲半的時期呢?但實際上是大膽的邁向5歲時的過渡階段。跟2步兒童一樣,4歲兒童的情緒也是千變萬化,一下子羞答答的,一下子又大發脾氣,甚至使用暴力。在此時,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儀式典禮,在吃、穿、睡的日常生活上變得頑固不通融。他們以哭泣、不滿、踴躍發問來表現自己情緒的不安定。
最後,4歲兒童非常喜歡與朋友們一起遊戲。但並非水乳交融,而一定會發生暴力與打鬧,如果結群成黨,即拒絕自己夥伴以外的朋友,也時常可以見到命令、強迫、推人、打人等記錄。4歲孩子說的話,有一大半是在吹牛,又喜歡說人壞話。不但粗野、無禮,而且一點也不關心別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_2Xi3ABgx9BqZZItBe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