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發脾氣問題出在哪?家長這3種行為產生的傷害,讓人太心疼

2019-11-29     愛心談育兒

一期《超級育兒師》中,小女孩軒軒,一次寫作業的過程中,因為媽媽的幾句話,就開始大發脾氣,還跟媽媽又哭又鬧。在導師去了之後,卻發現,孩子視力比普通的孩子低一些,媽媽卻一直在要求軒軒,去做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還會一直用指責的話語,不斷的批評軒軒。


軒軒越來越害怕,卻沒有得到媽媽的關心,孩子不斷去抱媽媽,媽媽卻一次又一次把軒軒推開。軒軒開始大發脾氣,又哭又鬧。從孩子的行為表現,會發現來自媽媽的忽視,只有要求沒有愛的表達,才會最終,讓孩子產生了崩潰的表現,因為軒軒不因為,到底怎麼做,才會讓媽媽開心,讓媽媽滿意。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正在用自己的行為傷害著孩子。通過改變交流方式,就會讓孩子恢復正常。

01 懲罰代替了教育



小辰正在玩可以串成一串兒的小珠子,媽媽冷漠地說:「十分鐘時間收拾好,不能收好,就不可以吃晚飯了」。小辰很努力地收拾著,可是時間到了,媽媽說:「你沒有收拾好,今天別吃飯了」。說完轉身就去廚房,並從裡面把廚房門要關上,小辰跑了過來,擠在門口,哭著說:「我真的仔細收拾了,沒辦法全部都收拾好」。媽媽仍然用力在關門,小辰絕望地看著廚房的門,開始發脾氣,大哭大喊著:」我真的仔細收拾了「!



媽媽的懲罰讓小辰特別難以接受,在整個過程中,媽媽是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可是結果卻是只有懲罰,沒有教育。《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作者指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先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就算孩子沒有能夠做到,仍然給予孩子理解,同時引導孩子說出來,下一次,如何去做,能夠做得更好!孩子才能得到成長和進步。通過情感的引導,才能實現教育的目的。只有懲罰沒有教育,只會讓孩子情緒失控,不知道怎麼做,也不會表達情感。

02 嚴格要求代替幫助



鄰居家小萱寫作業時,媽媽在身邊不斷的要求地說:「字寫得工整一點兒,坐一直一點兒,一定要全部做對。「寫完作業媽媽檢查時,發現錯了不少,開始斥責:「你看看,做錯了好幾道?你怎麼寫的?笨死了!」孩子的情緒開始變糟糕,用雙手打在媽媽身上,哭著說:「太煩你了!」

小萱媽媽一直在要求孩子,如果她願意換一個角度,站在小萱的角度來考慮,孩子有不會做的題很正常,父母應該去幫助孩子,找學習的方法,同時堅定孩子的信心,孩子有信心,以後才會做得更好,一直聽到打擊的話,就會越來越不喜歡學習。孩子也知道做得不好,卻得不到家長的幫助,會更加無助,不知道接下來應該怎麼做,只能用發脾氣來發泄情緒。

03 忽略感受代替愛



閨密的孩子小月,有一次跟好朋友鬧彆扭了,回家以後跟媽媽說:「我今天和好朋友生氣了,她拿了我最喜歡的筆,卻說沒有拿。「媽媽聽了以後,指責小月說:」這算什麼事?一點小事也能讓你生氣,你也太小心眼了吧?你真沒用!」孩子聽了以後,痛哭出聲:「你一點兒也不愛我!」

媽媽沒有理解小月的內心感受,忽略了她的感受,才會讓小月內心很受傷,覺得媽媽根本就不愛她,如果,媽媽溫柔地說:「你心裡一定很難受吧!」小月會說:「是啊!」媽媽接著問她:「你還希望跟她做好朋友嗎?你覺得怎麼處理好呢?」小月想了想說:「我決定不在乎那枝筆了,原諒她,還跟她做好朋友。」



孩子需要的是傾聽,家長能夠有愛心,願意聽一聽孩子的想法,能夠引導孩子說出來自己的決定,已經是在幫助她成長,下一次有什麼事情,還會願意跟家長說,孩子說什麼都被父母批評,孩子的心裡話,再也不會跟父母說了。所以,用心傾聽孩子的想法,用愛感受孩子的內心,孩子會體會到來自家庭的愛和溫暖,做任何事情時,內心都會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吸引著他,走向最陽光的方向!

總之,當父母改變了行為和語言,用教育、幫助和愛跟孩子相處,孩子就不會再出現情緒上的失控,想要看到一個性格開朗、充滿陽光的孩子嗎?從當下的行為開始改變,就可以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SiTvm4BMH2_cNUgpqH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