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蛋比搭上這幾個指標,才是正確的計算方式,很多人忽略了

2019-08-29     愛養殖的小仙女

在衡量蛋雞生產效益的諸項指標中,最常用的就是料蛋比。在計算料蛋比時,產蛋率的數值有一項是容易被忽略的,就是產蛋期的無殼蛋、軟皮蛋、裂紋蛋、薄皮蛋在養殖場習慣上都不計入產蛋率,這個數字一般不大,也就1%~3%至1‰~3‰;如果發生像傳支這類病或營養代謝病時會有所增多,可能會達到5%~10%。病癒後就又減少。這個比例雖然不大,但經濟效益不可小覷。所以衡量產蛋高峰期的經濟效益,最好能夠把這部分數值考慮進去。

比如,一個擁有5萬羽在產蛋雞的養殖場,整體90%的產蛋率,各棟平均有3%的無殼蛋軟皮蛋拿不起來,這就意味著每天實際收集起來的雞蛋不是45000枚而是43500枚,也就是,記錄在案的產蛋率實際上不是90%而是87%。這會給管理者造成虛假印象,影響管理判斷。有時,記錄在案的產蛋率持續下降,並不是實際下降而是蛋殼質量出了問題,如果飼養員不彙報此情況而管理者又忽略這個細節,就會認為高產期的雞群產蛋率低於90%了,應該採取必要措施了,而如果所採取的措施只是增加維生素或其他營養濃度或用促進卵泡發育的藥物來提振產蛋率;這就與實際情況不在一個頻道上,要麼無效,要麼浪費,要麼延誤。假設這個情況持續10天,5萬羽在產蛋雞就意味著累計少收起了雞蛋15000枚,15000枚雞蛋大約是1765市斤,如果按料蛋比2.2:1計算,那就意味著,10天裡有近3882市斤飼料沒有相應的產出,一個月就是近11647市斤的飼料虛擲。

在管理實踐中,軟皮蛋、裂紋蛋、薄皮蛋還是可以見到實體物質的,而無殼蛋則往往沿著蛋網順流而下隨著刮糞板不見了蹤影,所以這個數字看似無關緊要,但它更接近於產蛋性能的真實,換個說法而論,93%的產蛋率,也許真實的是95%,只是你不知曉罷了。

造成這種產蛋指標部分失真的原因大體上有這麼幾種:一是患病。這個比較明顯,但病癒後輸卵管的隱性未愈往往不易被察覺,這種隱性未愈會持續很長時間;明顯的病癒後產蛋回升是87%,實則已經達到90%以上,這會給人以假想,這群雞也就這樣了,最高87%,再也高不了。二是日齡。產蛋高峰後期的雞日齡漸增,對鈣的吸收率會逐漸降低,飼料鈣配比沒變,但吸收差了,裂紋蛋、薄皮蛋就增多了。三是鈣磷比例失調。鈣不缺,還額外添加了些貝殼粉,但磷不足,也會導致鈣的吸收不暢。維生素D的不足也影響鈣的有效利用。四是藥物作用。有些藥物如磺胺類或金黴素會影響鈣的吸收或致鈣磷比例失調。五是其他應激因素。比如驚嚇、高溫、缺水、通風不良、飼料霉變等也會直接或間接造成無殼蛋、軟皮蛋、裂紋蛋、薄皮蛋增多。

從管理精細化的角度說,每棟雞的產蛋率都應該計入無殼蛋、軟皮蛋、裂紋蛋、薄皮蛋;這需要飼養員、雞場獸醫、雞場管理幹部密切銜接,認真核實,比如對順流而下的無殼蛋,就要及時觀察及時記錄。從糾正失真的技術角度說,要分析是何種原因造成的無殼蛋等增多,尤其是病癒後和日齡增大後的增多。適當的鈣、磷比例調整也非常重要,如產蛋雞為6.5:1。有時候,可能是幾種原因交織在一起,是補鈣?還是用藥?還是不用藥只需等待輸卵管復壯就行?還是進一步改善飼養管理?獸醫和管理幹部要仔細考慮,如能設計出可資比較的整改方案加以實施則更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Ped4mwBJleJMoPMzLR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