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對雛雞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
同時對採食量,飲水量,消化吸收,體內各種生理活動以及對疾病的抵抗力都有直接的關係。
溫度過低,影響卵黃吸收,降低抗病力,容易發生感冒、下痢,並且容易互相擠壓造成大量傷亡;
溫度過高,也會使體質減弱、脫水、發育緩慢,引起啄癖或呼吸道疾病。
註:第一周的溫度是用天來作單位的,而第一天的溫度是用小時來衡量的。
小雛經過長途運輸進入雞舍內的3小時內,舍溫應該是33-35℃,這是因為運雛車上空間、密度、空氣、溫度、時間很難妥善的解決,所以雛雞卸下車裝入舍中後,由於途中顛簸、脫水、應激、寒冷、缺氧等原因一時難以適應,故而在一段時間內都是擠壓在一起呈半睡狀態,提高舍溫能迅速緩解這一問題,使幼雛均勻活動、休息。
此時室溫應在33-34℃,3-7天舍溫在32-33℃,4~7天應控制在以後才是每周降2-3℃,直到降到21℃左右。
必須提起重視的是:因為溫度計的擺放位置不同,而導致誤差很大,所以雛雞的分布狀況才是判斷溫度是否適宜的標誌,
溫度合適則雛雞分布均勻,運動自如;
溫度過低:雛雞扎堆,靠近熱源,鳴叫不休;
溫度過高:雛雞會遠離熱源,張口呼吸,大量喝水。
請注意:肉用雞應在溫度上和蛋用雞在對應天上低1~2℃。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7RWmW8BxtCz63RLJpX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