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不會告訴你:這些年解放軍的伙食有了哪些變化?

2019-10-08     廚房人類研究所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伙食在軍隊裡面的地位幾乎不可撼動。伙食好打仗才有力氣。

巨鹿一戰,項羽直接把鍋碗瓢盆砸爛,士兵一看不對頭,沒飯吃了。

個個殺意騰騰,以四萬兵力擊敗四十萬秦軍主力,名垂青史。

那麼,我們的解放軍將士呢?

紅軍長征建國70周年,解放軍的伙食,經歷了哪些變化?

相信我,下面這些內容,歷史書沒有告訴過你。

1934:紅軍將士吃什麼?

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沿途上,紅軍將士的伙食其實非常兩極分化

當他們在東南地區,糧食充足,幾乎不用擔心飽腹問題。

可當他們一路從東南行軍到西北,糧食問題,就逐漸暴露出來了。

當時擔任周恩來警衛員的顧玉平回憶說「1」:

長征中大家吃的是「包子飯」,就是按定量每人一包,菜也是一份。

周恩來和他吃的都是同一種菜,一樣的分量。

最有意思的細節是:南方的廚子到了少數民族地區,全都一籌莫展

因為長征中擔任炊事員的,大多是江西出來的老戰士。

在此之前他們從沒見過青稞麥,也沒做過玉米飯,於是只好重新學做飯。

(炊事班在做飯)

行軍到西北地區,紅軍吃大米的機會就越來越少。

紅三軍團四師政治部科長謝扶民,在日記里寫到與苗民購買糯米的事:

「買到的都是糯米,有的單位不願意要,一來因為花錢多,二來有人說吃了糯米腿發軟,走不動路。」

紅軍這段路程多以苞谷、青稞麥為主食,一直到了渭河南岸,才吃到久違了的大米。

長征剛進到藏區時,部隊里主要吃的是酥油糌粑。

這是一種把青稞炒熟後磨成粉,用酥油拌和,盛在木碗里用手抓著吃的食物。

開始,來自江西、湖南等外省的紅軍戰士都吃不慣那股腥味,不願吃。

各部隊政治機關只好專門發材料解釋說

藏民的這種食物其實對身體健壯是很有好處的,鼓勵大家再難吃也要吃下去。

1936年四五月間,紅軍行軍至西康爐霍縣境,準備三過草地。

可此地人煙稀少,連部隊眼前的供應都很困難,如何籌備糧食?

富有野戰經驗的朱德,請來當地老百姓,問清這一帶有哪些可吃的野菜

他甚至還借來鏟刀、提簍和口袋,親自率領一個由炊事員、警衛員共十餘人組成的小組去采野菜。

當時的部隊,食物與打仗都是將領的頭等大事。

可隨著紅軍深入草地,連野菜也漸漸變得稀少了起來,於是自長征以來最慘烈的一幕發生了

先頭探路部隊的戰士們誤飲了草地上有毒的水,大都患上腹瀉和痢疾。

粗糙的整顆的穀粒和麥粒通過腸道排泄出來時仍帶著血污,大量戰士因脫水和休克而犧牲。

面臨著飢餓威脅的後方部隊,把排泄物里的穀粒掏出來,洗凈煮沸後,再狼吞虎咽地吃下去「2」。

我們曾經學過的課文《金色的魚鉤》,背景也出自於此:

一位老班長照顧著三個生病的小戰士過草地,為了他們的健康,把魚湯留給他們,自己壯烈犧牲。

那一碗魚湯,把課本前的你饞哭了。

可對當時的小戰士來說,這碗魚湯,就是至高無上的救命稻草

再後來,紅軍的勝利會師,宣告了長征的勝利。

長征出發時合計約30萬人,到達後剩餘約25000人

其中因飲食因素犧牲的戰士,就高達10萬人。

1950:志願軍戰士吃什麼

1950年7月10日,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爆發。

當時新中國剛剛建立,處於一窮二白的階段,如何保證志願軍戰士的溫飽,成為了一個難題。

剛好在同年,我國研製出了第一代軍工食品:將傳統食品麵條製成方便麵,方便行軍。

因為軍工食品需要大量炒麵,因此周恩來、朱德發動東北、華北各省人民「動手炒麵」。

民眾們紛紛響應,後方出現了「男女老少齊動手,家家戶戶炒炒麵」的動人場面。

周恩來總理也在百忙之中走下基層,與群眾們一起炒麵,成為一時佳話。

一碗碗熱騰騰的炒麵,有力地補充了志願軍戰士的體力。

當時朝鮮正處寒冬,志願軍在冰天雪地中吃著炒麵,也被戲稱為「一口炒麵一口雪」

不過,這不意味著志願軍能得到充分的軍糧補給。

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由於敵人切斷了運輸線,位於前線的戰士,深陷缺水斷糧的危機之中。

據抗美援朝英雄張計發回憶「3」:

「為了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自己的小便自己是捨不得喝的。」

「我們那時候稱之為『在祖國買不到的茶』。」

「那會兒,因為喝不上水,我們口乾得話都說不出來。」

「實在渴得不行,我們就在坑道兩邊的土裡哈氣,然後用嘴唇舔那一點濕氣。」

「步談機話務員急得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為的是打出血,用來滋潤喉嚨,以保證能夠與上級聯繫。」

正是在這種惡劣條件下,志願軍打贏了這場戰爭。

我想,他們也在憧憬著未來的戰士,能夠吃上一口飽飯吧。

60—70年代:解放軍吃什麼

到了60年代國內大建設時期,解放軍也隨著工人們的「大鍋飯」伙食制度,進行正常的一日三餐。軍官則單獨吃小灶

這樣的伙食制度很快就被解放軍淘汰了。

一是官兵之間關係疏遠

二是普通戰士很容易出現吃不飽的情況

到了70年代,國內的基礎設施和生產建設,都使得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提高

可是解放軍士兵們的伙食制度,仍然沒有得到大的改變。

只是增加了飯菜的質量,並沒有精確到每個人定量是多少。

那個時代的野戰拉練,大部分都是使用炊事車進行用餐。

這種炊事車在野外的時候攜帶方便,只需要一輛普通卡車就可以牽引。

到達目的地幾分鐘時間展開,就可以成為一個小型廚房。

60—70年代總體來說,依然處於物資緊缺的時期。

軍人們每頓飯從以前的五分錢,上漲到一毛錢,可依然是杯水車薪,部分地區依然不能滿足基本的溫飽要求。

80年代—至今:解放軍吃什麼

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軍委提出了「斤半加四兩」的口號。

即除糧食外,保證部隊每人每天達到:

一斤半蔬菜、一兩肉、一兩禽魚蛋、一兩豆製品、一兩植物油的食物定量。

2000年,我軍大幅度調整了食物定量標準,優化食物結構,增加動物性食物品種和數量。

如一類灶動物性食品由每人每天150克提高到280克,動物類品種由4至5種增加到8至10種。

吃得科學,吃得健康,是新世紀解放軍飲食的主旋律。

另外,解放軍根據實際需要,對軍隊伙食劃分成了四類灶:

一類灶:伙食費11元

規格:四菜一湯,兩葷兩素,外加一水果

主要受眾:一般戰士、國防施工隊以及邊防、島嶼部隊。

二類灶:伙食費13元

主要規格:四菜一湯,兩葷兩素,外加一水果

主要受眾:一般坦克裝甲、火炮等機械化部隊,以及航空兵機務大隊、駐高原地區部隊。

三類灶:伙食費23元

主要規格:六菜一湯,三葷三素,外加一水果

主要受眾:水面艦艇人員以及飛行學校學員

四類灶:伙食費39元

主要規格:六菜一湯,三葷三素,外加一水果

主要受眾:航空兵空勤人員、導航員、機械師等空軍最重要的作戰力量,以及潛艇上的潛艇兵。

目前我軍的伙食標準完全是根據士兵需要,以及服役環境來考慮的,和軍銜無關。

軍官和士兵的伙食都是一樣的。

並且許多軍區都已配備了專門的營養師,專門負責軍人的健康。

時代的要求,軍隊的建設,正在推動著部隊餐桌上的「營養革命」向前發展。

如今,在70周年閱兵軍營裡面的食堂,由段師傅進行掌勺:

一個食堂,雲集著天南地北各大菜系

力求讓來自全國各地的戰士們能嘗到家鄉的味道。

大廚們對每道菜的卡路里都嚴格把控,為閱兵儀式保駕護航。

從建國前五分錢一頓,到如今至少11塊一頓

從吃樹根、啃樹葉,到如今的葷素齊全、管飽管夠。

解放軍飲食的發展史,不正是中國發展史的縮影嗎?

那些在長征中喝髒水、吃穀粒的戰士

那些在上甘嶺連水都喝不了的戰士

我多麼想讓你們看看明天的閱兵儀式,看看部隊的食堂。

如今這盛世,正如你們所願。

【參考文獻】

「1」顧玉平《周恩來回憶錄》

「2」吳敬平《紅軍將士吃什麼》

「3」張計發《抗美援朝是我這輩子最光榮的回憶》


從巔峰造極到跌下神壇,老乾媽到底經歷了什麼?

如果老乾媽繼續低迷下去,出現破局者入股老乾媽,也許只是時間問題。

關注公眾號廚房人類,回復關鍵詞「老乾媽」即可閱讀


對不起,這次我站雙黃蛋冰淇淋。

風靡一時的雙黃蛋冰淇淋,為何突然全國下架?

這篇知乎斬獲10W+點贊的文章告訴你答案。

關注公眾號廚房人類,回復關鍵詞「雙黃蛋」即可閱讀

世界三大名菜「熊貓吃屎、火山飄雪、鴨子攛稀」你吃的下去麼?

這麼多奇葩菜名,你覺得哪個最奇葩?

關注公眾號廚房人類,回復關鍵詞「沙雕菜名」即可閱讀

「我們已經吃不起豬肉了。」

深圳發現有活豬疑似感染非洲豬瘟,中轉站須關閉及消毒,導致內地活豬暫停供港3天

關注公眾號廚房人類,回復關鍵詞「豬肉」即可閱讀

要不我覺得明星們還是別開餐廳了吧

要當戲子還是廚子,你們二選一吧。

關注公眾號廚房人類,回復關鍵詞「明星開餐廳」即可閱讀

北方人如何在餐桌上打敗南方人?

爆文漫畫10W+告訴你打敗南方人只需要帶一樣東西就好

關注公眾號廚房人類,回復關鍵詞「南北」即可閱讀

中 國 大 媽 統 治 C o s t c o ?!

誰能將剛開張半天的超市整關門?——大媽可以。

關注公眾號廚房人類,回復關鍵詞「中國大媽」即可閱讀

原來我不是南方人,不是北方人,我是西方人…

爆文漫畫10W+,帶你了解不知道的南北差異

關注公眾號廚房人類,回復關鍵詞「西方人」即可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147s20BMH2_cNUgO6i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