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不得不說現在咱們這個咖啡市場啊,是越搞越大了,不僅有瑞幸、星巴克等「正牌軍」,個人開的獨立咖啡店也有很多。
庫迪更是瘋狂燒錢開店,企圖用瑞幸的策略打敗瑞幸(點此回顧)。
而在整個咖啡市場欣欣向榮,卻似乎和太平洋咖啡關係不大。
打開某團,一堆歇業關閉的太平洋咖啡門店就吸引了我的眼球。
數據顯示,太平洋咖啡在廣州原有的45家門店,已註銷34家,只剩下11家門店在苦苦支撐。
除了廣州,深圳、上海、無錫等城市也都紛紛出現了太平洋咖啡門店關閉的情況。
國內現存的太平洋咖啡營業門店數量大約只剩166家,2020年,這個數字是443家。
根據資料網站提供的統計圖,太平洋這幾年門店數,可以說像坐了跳樓機一樣俯衝:
圖源:極海品牌監測
為了活下去,杭州的太平洋咖啡開始賣起了重慶小面,看著有當年上島咖啡內味了。
一個熱知識:在2015年,太平洋咖啡門店數量曾一度超越了Costa,成為僅次於星巴克的行業第二。
然而一切都已成為歷史了。
太平洋咖啡市場占有率方面,也在一路走低。
2017年底,太平洋咖啡在內地市場占有率2.5%,僅次於星巴克;
而到了2020年,市場占有率僅為1.7%,被星巴克、瑞幸等品牌遠遠甩在身後。
而且太平洋咖啡的「背景」還賊雄厚,他的爹是華潤,背靠著這麼大的國企,太平洋咖啡的日子應該過得很滋潤才是。
為啥這幾年它越來越吃不開了呢?
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到31年前。
1992年,從西雅圖遠赴香港工作的Tom Neir夫婦在香港創立了太平洋咖啡。
並在香港繁華的中環開出了首家門店。
3年後,太平洋咖啡在北京建外SOHO也開出了首家旗艦店,但當時還沒有正式進入內地市場。
直到2010年,太平洋咖啡被華潤收購,才進入了大部分人的視野。
彼時華潤高層也信心滿滿的表示,計劃在3年內開設200家咖啡分店,在5年內將太平洋咖啡拓展為中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店。
藉助華潤的資源,太平洋咖啡馬上起飛,它們先後在2012年、2014年分別與華潤銀行、上海仁濟醫院合作,首次推出咖啡銀行、醫院咖啡店等新型業態。
到2016年,太平洋咖啡成功擠掉Costa成為行業老二,被譽為星巴克最大競爭對手。
到2017年時,太平洋咖啡步入巔峰時刻。
它們在全球開出近500家門店,並且形成了太平洋咖啡直營店、特許加盟業務以及企業咖啡服務業務三條業務主線。
在企業咖啡服務板塊,太平洋咖啡共與300多家企業展開合作,其中不乏綠地集團、平安信託、中糧、恒生銀行這樣的名企。
直到現在,太平洋咖啡依然和眾多銀行保持著合作(何況華潤本來也有銀行),這在咖啡圈來說是很罕見的。
反正我沒見過哪個品牌能把咖啡店開在銀行里,可以說沒點關係做不到這種程度了:
在16、17年的時候,咖啡依然被不少人視作高端飲品,只有在一線城市CBD奮鬥的精英才配飲用。
因此那個時候崛起的太平洋咖啡,關於咖啡的定價也和星巴克一樣非常的高:
後面發生了什麼,大家都知道了。
瑞幸等一眾咖啡品牌的入場,用價廉物美的咖啡輕鬆改變了人們對咖啡的觀念,更讓太平洋咖啡這樣的「老古董」力不從心。
星巴克之所以影響不大,一來它們的門店多,二來粉絲的品牌忠誠度巨高無比,還賊會做營銷(雖然這倆年瘋狂翻車),這些都是太平洋咖啡所不具備的。
相比之下,死板的太平洋咖啡,卻一直沒能抓住年輕人的心。
既沒有像瑞幸那樣邀請明星代言,和品牌搞聯動,也沒有像星巴克的杯子一樣每年都搞個爆款出來,上新的頻率更是低得可怕,整體就突出四個字:乏善可陳。
好不容易推出點新品,48塊錢一杯,這麼貴誰會買呢?
另一方面,太平洋咖啡整體的裝修風格,依舊保留了原本黑色風格的商務風。
這讓它的店面看起來賊嚴肅,讓人有一種「生人勿近」的印象:
正是因為它看起來比較高大上,不料卻起到了反作用,無形之中將一部分客人拒之門外:
在2018年左右,太平洋咖啡雖然也曾做出過改變和嘗試,推出了子品牌「太茶」嘗試進軍奶茶界,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你聽過嗎,反正我沒聽說過:
去年,在品牌成立30周年之際,太平洋咖啡又宣布將對品牌、產品、門店、服務等多維度進行升級,但最終還是「雷聲大,雨點小」。
不難看出,太平洋咖啡雖然起步早,但依然沒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等到其他品牌入局時,輕易的就將它甩在身後。
對於消費者來說,要麼追求品牌調性和體驗,接受由此帶來的溢價,要麼選擇性價比較高的品牌,遺憾的是,太平洋咖啡似乎這兩樣都沾不上。
靠著華潤,估計太平洋咖啡不至於說徹底倒閉,但要想翻身逆襲,估計也是不太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