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方法,教你活出樂觀人生

2019-06-10     小築文心

2003年香港男星張國榮墜樓自殺身亡,這個事件至今都令人扼腕嘆息。

當人們探究其中的原因時,發現幕後的罪歸禍首是抑鬱症。

從那時起,抑鬱症這個之前很少被人提及的病症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大眾也開始對抑鬱症逐漸了解起來。

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持續發展,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心理壓力也隨之增加,類似抑鬱症這類心理疾病開始在全球蔓延。

據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可能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全球有超過3億名抑鬱症患者,每年因抑鬱症自殺身亡的人數高達100萬人。

為什麼抑鬱症呈不斷上升趨勢,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有消極悲觀的負面情緒?因為他們是悲觀主義者

一個裝有半杯水的杯子,樂觀主義者看到的「仍有半杯水」,悲觀主義者看到的卻是「只剩半杯水」。

雖然一個人天生是樂觀還是悲觀,會受到基因的影響,但是悲觀並不是永遠無法改變,就算你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也可以通過學習,把悲觀的思維轉變為樂觀的態度。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這本書,就告訴我們樂觀可以習得

此書的作者是美國赫赫有名的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他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隨後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實驗心理學,獲得教授頭銜。1998年,他以史上最高票數當選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由於塞利格曼在精神病理學方面的研究,在2017年獲得該學會的終身成就獎。塞利格曼教授最為著名的著作是「幸福五部曲」,這本《活出最樂觀的自己》就是其中一部。

下面,我們就根據書中的內容,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深度了解一下樂觀以及我們該如何習得樂觀。

一、樂觀與悲觀的區別

你對發生在自己身上不幸事件的原因是怎麼看的呢?

有的人很容易就選擇放棄,他們認為「都是我不好,我註定一輩子倒霉,做什麼都沒有用」。另一種人則拒絕向命運低頭,他們說「這只是環境使然,厄運很快就會過去,生命中還有很多東西比這件事更重要」。

為什麼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眼中卻有相反的認知?

這是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解釋風格

解釋風格是一個人對外界事物或所處情境做出的解釋。它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方式,是你在童年期或是青少年期間養成的習慣。你的解釋風格表明了你是樂觀主義者還是悲觀主義者。

衡量解釋風格有3個維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

1. 永久性

悲觀容易放棄的人相信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壞事是永久的,會始終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而樂觀的人則認為厄運只是暫時性的。

永久性屬於時間上的衡量維度。

比如,老闆對你的工作報告不滿意,語言惡劣,悲觀者就會認為我的老闆是個混蛋,而樂觀者卻會認為這只是老闆現在情緒不佳,一會就沒事了。

2. 普遍性

普遍性是空間上的維度,當你遇到不幸的事,是把它看成一個獨立事件,還是認為會擴散到其他方面。

例如,因公司精簡組織架構,身為會計的你被裁員,如果你是悲觀型的解釋風格,就會認為裁員這件事使你以往的努力付諸東流,以後再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但如果你很樂觀,則會覺得只是你做會計的能力有所欠缺,其他能力還不錯,認為被裁員只是因為某個特殊原因,不會牽扯到其他方面。

3. 人格化

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我們可以怪罪自己,也可以怪罪他人或環境。人在失敗時,如果怪罪自己,他們的自視就很低,認為自己一文不值,沒有才幹也不討人喜歡。

人格化控制你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對自己的感覺。當不幸的事情發生,悲觀的人會怪罪自己,樂觀的人則會把原因歸咎於環境。

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這3個衡量維度構成了我們看待事物的解釋風格。

看到這裡,你可以稍微回憶一下,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你是如何解釋和對待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

每一次遇到不好的事,都會激發我們的解釋風格,來解釋為什麼事情會不如意。每個人在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時,第一件事就是去解釋這個不如意。這些解釋決定了我們下一步怎麼做。我們的解釋風格和想法不僅影響著我們的行動,也影響著我們感覺和情緒。

二、樂觀的好處

我們都知道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會帶來益處。下面這3點就是最為突出的好處。

1. 樂觀的人更有成就

美國大都會保險公司的業務員離職率很高,而且在他們離開時,看上去非常抑鬱,於是公司的CEO請了塞利格曼教授到他的公司,想查出其中的原因,並且問他是否能預先篩選出合適的業務員,降低離職率。

塞利格曼教授製作了一張樂觀測試表,選出了其中樂觀分數最高的129名候選人,結果發現他們的業績比通過普通面試挑選出來的候選人提高27%。

因為樂觀的人在遇到困難時更容易堅持,一個樂觀的保險業務員在碰到被拒時會這樣對自己說:現在可能是吃飯時間,不太適合談這些。或者是客戶現在太忙了,不能接電話。而一個悲觀的業務員,他的內心獨白卻是這樣:沒有人願意買我的保險,我不行,還是算了吧。

要成功,除了具備能力和動機之外,還需要堅持,而樂觀的解釋風格就是堅持的靈魂。

2. 樂觀的孩子成績更好

心理學家做了一組實驗,把四年級的小學生分為「無助組」和「掌控組」,然後給兩組小學生一連串的挫折,如無解的難題。在受挫之前,兩組小學生沒有任何差別,但是一旦受了挫折,其中驚人的差異卻顯現了出來。無助組的學生解題能力退步到一年級,而掌控組的學生仍然保持著四年級的水平。

很多孩子成績不好心情沮喪、自我成就感低,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悲觀,當孩子認為他無能為力時,他就不再嘗試,成績也就會退步。

而樂觀的孩子,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會被挫折擊敗,對自己更有信心,學習成績也就更加突出。

3. 樂觀的人身體更健康

我們知道心態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健康,這是什麼原因呢?

人體健康狀況的第一道防線是免疫系統,免疫系統與大腦相連,大腦的狀態又和心理狀態相關。

心理活動會影響生物反應,當一個人悲觀或抑鬱時,身體里的一種被稱為兒茶酚酞的神經傳導物質,會變得稀少,而另一種身體自己製造的類似嗎啡的化學物質內啡肽就會增加,免疫系統會感知到身體的變化,就會降低自己的活動。免疫能力一旦下降,患病的幾率也就相應增加。

心理狀態可以改變內體的免疫反應,樂觀者有較強的免疫功能,對疾病的抵抗力也就會提高,因而身體也更加健康。

三、如何成為一個樂觀的人

樂觀者的生活和悲觀者的一樣,也會有挫折不如意的事發生,只是樂觀者處理得比較好。

對悲觀者而言,他們可以通過學習變得樂觀,永遠地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

在學習習得性樂觀前,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習得性樂觀並不是教你盲目地、無條件地應用到所有的情境中,而是給你一個有彈性的樂觀,以增強你對不利環境的控制力。

在使用樂觀的技術前,你需要先問下自己,在某個特定情況下失敗的代價是什麼。

如果失敗的代價很高,那就不應該樂觀,適度地悲觀一些,好讓你對現實有更準確的感知力。

比如,飛機駕駛員決定要不要再除一次冰,喝了酒的人決定要不要酒後開車,這時候就不應該使用樂觀,因為失敗的代價是死亡和車禍。

但是,如果失敗的代價很低,你就應該採用樂觀的態度。比如,如果你很害羞,不斷猶豫著是否上前與人攀談,但是失敗的代價只是被拒絕,此時你就應該樂觀。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樣學習樂觀呢,在書中塞利格曼教授介紹了一種「樂觀ABCDE法」。

A:Adversity 外界發生的不好事情

B: Belief 大腦中的想法

C: Consequence 後果,也就是我們的所作所為

D:Dispute 反駁大腦中的想法

E:Energization 激發,用積極的想法代替

例如,朱迪今年已經40多歲了,目前在學習在職研究生的學習課程,最近一次三門課的考試成績不是很理想,分別是B, B+,B-, 她感到失望和沮喪,考前她期待的成績都是A。

此時,朱迪就可以這樣運用ABCDE法:

A:考試成績不理想

B:我簡直太笨了,考出這樣的爛成績,我應該承認自己不夠聰明,並且年紀也大了,無法和年輕人相比。即使拿到學位,誰會雇用一個40歲的女人呢?現在回到學校重新學習,實在太晚了。

C:我感到很沮喪,很難過。對自己自不量力,想退學,安心做好現在的工作。

D:是我自己想得太多,有其他同學考了C,C-或D,我也不算太差。雖然沒有達到理想成績,但並不是因為我的年齡,我並不笨。我考得不好是因為精力不夠,既要上班又要照顧家裡,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算不錯了,以後我還是需要多花點時間來學習。

E:我會繼續念下去,不會退學,也不會讓年齡成為絆腳石,相信下次會考得更好,能順利畢業。

利用ABCDE法,朱迪成功反駁了自己悲觀的想法,從絕望變得充滿希望,之後的考試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順利拿到碩士學位,並且找到了更好的工作。

日本四大「經營之聖」之一稻盛和夫曾說: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來描繪的。所以,無論自己處於多麼嚴酷的境遇之中,心頭都不應為悲觀的思想所縈繞

世間萬物,境由心造。

樂觀的人即使身處逆境,也會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 而悲觀之人,即便身處天堂,看到的也只是愁雲慘霧。

想要獲得幸福,我們需要轉變思維模式,學習變得樂觀,才能收穫美好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Ol1EWwBmyVoG_1ZZ-3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