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是小氣鬼!""媽媽我不懦弱!"請不要隨意給孩子亂貼標籤

2019-07-24     文娟育兒

【一】

在早教群里看到有位媽媽說,她家兩歲半的果果太過小氣自私,還有點霸道。每次吃東西都是一手抓一個,讓他喂家裡人一口他完全不同意。

出門都是自己拿著玩具在玩,如果有同齡的孩子跑過來要加入,果果鐵定會一手推開對方,緊緊護住自己的玩具,生怕對方給他搶了去。

就連遊樂場裡的滑梯,當果果看到有孩子在玩,都要過去把對方推開,只允許自己玩。

媽媽每天要不斷的和對方孩子的父母道歉賠笑臉,然後怒氣沖沖的告訴他要懂得分享,但只要語氣稍微重一下,孩子哇的就哭了,怎麼哄也哄不住。

下一次依然還是這樣。

媽媽為此很頭疼,總擔心這麼霸道的孩子以後連個朋友都沒有。

有寶媽開玩笑,"要不你趕緊再生個二胎,有了弟弟妹妹以後老大就懂得分享了。"

看到這句話我想起我媽也是同樣這麼告誡過我,說獨生子女從小到大吃獨食吃慣了,覺得什麼都是自己的,沒有人和他搶,所以他一路成長下來都很自私。你還是趁著老大還小趕緊要個老二吧,也好讓老大從小就知道東西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否則過慣了吃獨食的日子,等他長大了以後鐵定不同意你生二胎,說不定還會威脅你!

其實孩子自私和有沒有二胎一點關係都沒有,孩子天生就有利己傾向。從一歲半到兩歲開始,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了,意識到自己的東西自己有處置權,別人不能隨便拿,慢慢地就會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

這時候家長千萬不要亂貼標籤,認為孩子自私小氣,其實這是孩子在進行物權歸屬的處理。我們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

【二】

還有一類很常見的寶寶,他們過分謙讓膽小,不知道爭搶,只是一味讓。

比如我同事家兩歲兒子樂樂,長得水靈帥氣,誰看了都想親親抱抱舉高高,而且他語言發育早,才一歲半就已經能說清楚長句,簡單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能獨立唱幾首喜歡的兒歌。每當大家誇讚她的兒子聰明,說樂樂長大後一定是迷死人的大帥哥,同事總是發愁地說:"可他實在是太懦弱了,這一點總讓我很生氣。"

帶樂樂在小區花園裡玩,樂樂正高興得拿小鏟子玩土,只要有其他孩子跑過來玩,無論比他大還是比他小的,樂樂每次都後退說一句"不玩了"轉身就走。

去遊樂場玩滑梯玩得高興,已經坐在滑梯口準備往下滑了,又上來一個小朋友,樂樂慢慢起身把滑梯口的位置讓開。

如果樂樂看到一個喜歡的場地正興高采烈地往那裡跑,正好半路上有其他小朋友比他先一步到達,樂樂就站在原地再也不往前去了。

場景多到說也說不完,雖然樂樂總是那麼謙讓,從來都不和小朋友們爭搶,但同事知道,每一次他其實都特別想玩。

同事很著急,面對自己喜歡想玩的東西,他怎麼就只知道讓呢?

甚至有時候我帶孩子到同事家,孩子拿著樂樂的遙控汽車玩,樂樂一抬頭看見了就站在原地哭了。我們知道他是不想讓外人動他的東西,但是他寧願在那裡哭都沒有想著跑過去把自己的東西搶回來。

同事逗他:"樂樂,你站在那裡哭有什麼用?趕緊去問小哥哥搶回來啊!要不小哥哥拿走了怎麼辦?你就再也玩不了了……"

樂樂邊揉眼淚邊拉著他媽媽的手,一遍遍小聲地說:"媽媽幫樂樂拿回來。"

同事搖頭嘆息,這該怎麼辦呢?樂樂一直這樣的話,一定會在社會裡吃虧啊!

寶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讓"的呢?其實孩子這種看似大方的行為並不是他的本意,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家長破壞了寶寶的物權意識敏感期,所以才會令他保護不了自己的東西。

家長此時也不要隨便就給孩子貼上懦弱、蠢的標籤。

【三】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如口腔敏感期、手敏感期、物權敏感期等。

而幼兒在進入物權敏感期時通常有一些典型的特徵:

在語言方面,不斷重複使用我的、我的。

對自己的玩具或食物,即使在其他小朋友沒有爭搶的情況下,也會對對方說這是我的。如果發現其他人多看了一眼或者摸了摸,就會重複告訴對方:我的,我的!這是語言方面表現出來的典型特點。甚至也會認為媽媽是我的,爸爸也不能碰媽媽。

在動作方面,會伴隨攻擊行為。當孩子面對自己喜歡的物品,看到有其他人靠近就會選擇攻擊對方,以此方式來捍衛。

在情緒方面,容易衝動聽不進勸。常常處於激動狀態,無法克制,會用大聲說話或者哭泣來表達內心的情緒狀態。

當孩子對於喜歡的東西,無論是他自己的還是家長的,他都會說"我的",如果家長不計較,直接讓給了他,就讓孩子慢慢成為了"小霸王",認為只要是他喜歡的東西都會得到。所以也就導致在外面跟同齡人一起玩耍,不僅不和對方分享自己的物品,也想把自己看上的對方的東西占為己有。

同理,如果寶寶在物權敏感期萌芽階段,父母執意讓寶寶分享,人為的破壞了孩子的物權意識,一開始寶寶會很痛苦,但慢慢的他就會認為再喜歡的東西也必須分享。

我的婆婆時不時會這麼做,當孩子拿著餅乾正興高采烈地吃,奶奶在一旁突然笑眯眯地對孩子說:"寶貝,把你的餅乾給奶奶吃一口吧!"

孩子搖頭,緊緊護住餅乾說:"不給!"

奶奶繼續逗,"哎呦寶貝怎麼這麼小氣呀!你給奶奶吃一口,奶奶明天再給你買一個大的!"

孩子被逗的心動了,就把手裡的餅乾遞過來,這時候奶奶笑著又還給了孩子,"奶奶不捨得吃,還是我們的寶貝吃吧!"

一旦聽到婆婆這麼說,我總會出面制止,說婆婆破壞了孩子的規則,最好不要這麼逗。婆婆卻說我小題大做。

我相信很多家庭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甚至有些父母也這麼做,但是大家想過嗎?每當家長假意要吃或者玩孩子的東西,而孩子真的給了又說不要,也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他們不會真的拿走的東西!他們都會再給我的!在孩子的世界裡根本沒有成人這麼多假意的彎繞。

往往這時候家長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破壞了孩子的物權敏感,當孩子一旦真的被要求分享或者有人搶他的東西時,以往的經驗一定會耽誤了孩子的判斷,認為對方不會真的拿走,還會還給我。

【四】

爭與讓都是寶寶天生就有的性格,作為家長,我們不能一味的指責孩子,認為孩子太自私或者沒出息。孩子成長的道路很長,現在就下結論為時過早。

最應該做的就是要教給孩子適度的爭和讓,讓他真正明白什麼時候對別人謙讓,什麼時候一定要爭取,讓孩子學會適度和小夥伴分享來結交朋友的同時,也知道向他人爭取,滿足自己的心愿。

1.家長需要了解並尊重孩子的物權敏感期

在物權意識敏感期出現之前,家長首先要幫助孩子分清楚什麼東西是我的,什麼東西是你的,什麼東西是大家的。這個東西什麼情況下可以動,什麼情況下我需要去問別人可不可以。

如果這個東西是自己的,那別人要動也要看看我願不願意,也就是我對這個物品擁有使用權和決定權。如果家長做到了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孩子會很快度過這個階段。

切忌這時候強迫孩子去分享他不願意分享的東西,這意味著你在告訴孩子,他也可以拿別人的東西。

但是當孩子願意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家長,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像我婆婆那樣對孩子說我是逗你呢!拒絕了孩子的分享,孩子會感到失望和不解,漸漸就不願意分享了。

2.讓孩子明白謙讓的真正含義

給孩子讀一些關於爭搶和謙讓的繪本,告訴他什麼時候必須遵守規則,什麼時候可以謙讓交朋友。

平時要有意識地告訴他,如果你不想給就拒絕,想給的話就主動給予,也讓孩子了解到東西分享給其他小朋友玩,自己還是可以把它要回來的。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

但是做決定前一定要想好,決定了就不能後悔。

帶孩子去戶外玩,如果遇到類似的場景,就和孩子討論一下此時是否該謙讓,為什麼該呢?為什麼不該呢?讓孩子自己說出他內心的想法和他自認為的道理。

3.先輸入後輸出

很多時候我們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分享這樣一個好品質,但是要想給孩子建立一個真正的分享,有一個原則要遵守,那就是先輸入後輸出。

只有孩子先感受過被分享是一個美好的體驗,才會把這個美好傳遞出去,使用在其他同齡孩子身上。

請作為家長的我們,都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心平氣和,用耐心和愛心來澆灌寶貝,不隨意貼標籤,不破壞孩子的心理發展軌跡,讓寶貝的成長道路健康快樂。

希望在家長的精心教育和呵護下,寶貝們都能拿捏好分寸——不去搶奪,也不會被搶奪。願意分享,也懂得守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gtP7MGwB8g2yegNDaw7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