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齲齒都是因為愛吃糖?對不起,糖不背鍋

2019-09-07     文娟育兒

【一】

陪兒子在兒童樂園玩,旁邊有個四五歲的小姑娘,長得特別漂亮,尤其是一笑起來兩個酒窩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

我隨口就對孩子的媽媽誇了句:"你家姑娘真是漂亮呀!有這麼一個好看的女兒做夢都會笑醒吧!"

沒想到她媽媽卻嘆了口氣,搖著頭說道:"再漂亮也被一口爛牙毀了!你看看她,小小年紀牙齒都黑了!"

小姑娘似乎聽到了我們的對話,一臉不高興地從蹦床上下來,拉著媽媽就要離開。媽媽卻沒有停止抱怨:"看見你的齲齒我就發愁!讓你再天天吃糖!"

回家路上,碰到鄰居王阿姨領著她三歲的孫子剛從醫院出來,問她哪裡不舒服去醫院,王阿姨嘆了口氣說道:"這不是孫子老叫喚著牙疼嗎?我就帶他去查了查,沒想到這麼小就有蛀牙了!才長全的乳牙啊,怎麼就壞了好幾顆!你說我們就怕他有蛀牙了,從小几乎就沒有讓他吃過多少糖,甜食這方面特別注意控制,他怎麼還能蛀牙呢也是奇怪了!"

對於齲齒家長們都不陌生,但是兒童齲齒率特別高大家肯定想不到。

就拿我們幼兒園來說,開學初的體檢報告里,有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標註有齲齒和肥胖。

我國現有2億多14歲以下的兒童,據國家衛生部組織的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5歲兒童齲患率為70.9%,12歲兒童齲患率為34.5%,與十年前相比,5歲和12歲兒童齲患率分別上升了5.8和7.8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現在我國已有七千多萬5歲兒童患有蛀牙,其他年齡段兒童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蛀牙問題。

這個數據是不是很嚇人?!

2019年9月20日,就是第31個"全國愛牙日"了,今年的主題為:口腔健康,全身健康。副主題為:刷牙漱口用牙線,潔牙護齦促健康。

畢竟牙齒可不是小事情啊,不僅僅關乎我們的面部美貌,它疼起來真是要人命!

但是一提起蛀牙,家長的第一反應一般都是愛吃糖,如果控制好肯定就會和蛀牙說拜拜了。雖然甜食確實會對孩子的牙齒造成傷害,但糖與蛀牙就是必然的嗎?

就連馬丁都在節目裡說,自己的女兒馬琪朵從小就刷牙,而且不吃糖,可還是一口壞牙!

所以有了齲齒了總認為是糖惹的禍,對不起,糖不背鍋!

【二】

先來看看齲齒的形成原因吧。

在大家吃完東西後,沒有被及時清理掉的食物殘渣會黏附在牙齒上,然後在自有的唾液蛋白和致齲細菌共同作用下,形成一種酸性物質,這種酸慢慢腐蝕著牙齒,就形成了齲齒。

由此可見,真正導致齲齒的罪魁禍首是細菌,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小蟲子"。它們潛藏在牙齒表面,一有機會就會開始慢慢腐蝕我們的牙齒。

所以齲齒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遺傳因素。

雖然個體基因與齲齒的致病菌的存在沒有直接關係。但是據口腔專業人士研究顯示,牙齒的質量、結構等和是否容易齲齒有關。而我們的牙齒和唾液,就是可以遺傳的部分。

雖然孩子遺傳父母的並非齲齒本身,但卻是口腔中的各種組織結構。

如果父母的牙釉質不好,硬度不夠,窩溝深,排列不整齊,唾液緩衝能力弱,孩子的牙齒也可能會不是那麼完美,一定會增加孩子患齲齒的幾率。

其次是含著奶瓶睡覺。

很多寶媽覺得寶寶應該在睡前吃飽奶,所以習慣在寶寶入睡前喂一壺奶。很多時候,寶寶吃奶吃著就睡著了。但寶寶長時間含著奶瓶睡覺,牙齒就會浸泡在奶或其它含糖的容易產生酸的物質中,口腔中的細菌就會分解酸而導致齲齒。

曾經看過一個新聞報道,口腔科曾經接到一個3歲的小朋友,齲齒情況特別嚴重,已經導致不能正常進食,只要一碰到東西就會哭。

"當時我們對小孩進行檢查,發現小朋友的牙齒全部壞成了黑色的'小樁樁',已經找不到完整的牙齒。"接診的彭醫生說。

後來通過詢問得知,小朋友特別喜歡吃糖,而且還有晚上含著奶瓶睡覺的習慣,家長沒有引起重視,一直由著孩子。

所以有這種習慣的寶媽們一定要引起重視啦!最好讓寶寶把奶全部咽到肚子裡以後再入睡。

接下來是攝入了過多糖分。

這裡所說的糖分不僅僅是小朋友們愛吃的糖果、可樂、蛋糕這些我們都知道的。

孩子們平常愛吃的麵食水果甚至是米粉中都含有不少的糖分。

有一部分家長因為覺得孩子不喜歡喝水,就用米湯或者麵湯來代替白開水給孩子喝。還有一些老人在冬天擔心水果太涼,總會把蘋果、梨這些水果蒸煮後再給孩子吃。

這些碳水化合物食品都可能跟牙齒中的細菌發生作用,產生腐蝕牙齒的酸性物質。

要記住,引起齲齒的不僅僅是糖,而是糖分停留在牙齒中的時間太長。

如果家長們因為擔心會蛀牙就完全禁止孩子吃糖的話,那所有含碳水化合物的東西是不是都不能碰了?

其實孩子正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而且活動量巨大,適量攝入糖分對孩子的健康發育有重要作用。

再次是家人不科學的喂養習慣。

在很多老一輩的舊俗里,覺得孩子嚼食物費力,喜歡把飯菜嚼爛再喂給孩子吃。還有家長把奶嘴或孩子的飯勺杯子放到自己嘴裡試溫度,這些不科學的喂養習慣,也會導致齲齒的發生。

因為唾液直接就是細菌傳播的載體,這樣做的話家長可能會將自己口腔中的病菌傳給孩子。

如果正好有致齲細菌,孩子會容易患齲病。

還有孩子無規律地頻繁吃東西。

美國疾病控制局對4200位學齡前兒童的口腔衛生狀況進行分析,發現在2~5歲兒童中,無規律地頻繁吃東西以及沒有依照建議每天吃5種蔬菜水果的孩子,蛀牙幾率會提高3倍以上。

最後是沒有養成正確的刷牙習慣。

現在很多家長都懂得了寶寶刷牙的重要性,因此在寶寶的乳牙剛剛開始冒尖時就開始刷牙。一開始用紗布清潔,隨著牙齒的增多就換成了指套牙刷和兒童軟毛牙刷。

而在孩子逐漸長大後,家長們為了鼓勵孩子自己刷牙,就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刷,但是小年齡的孩子還不具備獨立把牙齒刷乾淨的能力,你看到他刷了,但一定清潔的並不徹底。

所以在孩子刷牙這件事情上,家長一定要幫忙,直到孩子完全具備了徹底清潔牙齒的能力。

當你耐心堅持著,孩子習慣和能力都已經養成後,才是你可以放手之時。

【三】

在孩子成長階段完全杜絕孩子不吃甜食肯定不可能,因為孩子往往有逆反心理,你越不允許他吃他越想吃。

記得劉芸曾在節目中說過,她和鄭鈞從來沒有讓兒子Jagger吃過方便麵這種垃圾食品。有一次全家人去機場,老人拿出方便麵給Jagger泡了一碗,在Jagger聞著方便麵的香味準備開吃時,劉芸及時趕到制止,告訴他想吃面的話可以去附近的餐館,加個蛋或者牛肉都行。

從此以後,只要有人問Jagger最喜歡吃的食物,他的答案一定是方便麵。因為他永遠吃不著,就會永遠懷念。

香港一些幼兒園用"黃布袋"來幫孩子預防齲齒。幼兒園給每個孩子發一個黃色小布袋,想吃糖時就把一顆糖放到布袋裡,想吃餅乾就把一塊餅乾放進去,攢在一起,到了規定的加餐時間,一次吃完。這樣既可以保證孩子的營養需要,又能減少孩子吃零食的次數,可以有效預防齲齒。

儘量縮短糖分在牙齒上停留的時間,這樣就會縮短糖分與細菌的見面時間,也就降低了糖分和細菌侵蝕牙齒的可能。

所以為了保護孩子的牙齒,也沒有必要不讓孩子吃糖果甜食,最應該做的是要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 使用牙線。

在很多家長的印象里,孩子不應該使用牙線,總覺得牙線會把孩子嬌嫩的牙齒縫弄寬,影響牙齒的美觀和整齊。

其實,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兒童牙科教授印德魯•普恩瓦尼博士早就明確指出:當孩子的最後兩顆臼齒長出來時,也就是大約2歲半~3歲時,應正式開始幫助孩子使用牙線。

同樣,美國牙科協會(ADA)也說過:用牙線幫助兒童清潔藏匿在牙齒間隙里的軟牙垢,能有效降低兒童齲齒髮病率。

因為牙齒一共有5個面,除了光滑的外牙面、內側面以及咀嚼食物的牙面,還有與鄰牙之間的兩個側面。前3個面可以用牙刷來清潔,而藏在牙縫裡的病菌與牙垢卻是牙刷刷不到的。

只有牙線才能方便地到達刷牙、漱口都難以清潔到的狹窄縫隙,有效去除食物殘渣。

二、使用含氟牙膏。

2014年,美國兒科學會發布了新的氟化物使用指南,明確規定:在非高氟地區,建議兒童自出牙起就開始使用含氟牙膏。

因為氟可以保護牙齒免受酸性物質侵蝕,可以修補受侵蝕的牙釉質,可以減弱致齲細菌的活躍度。

3歲前兒童每次使用米粒大小的含氟牙膏,刷牙之後讓其把泡沫儘量吐出,殘留的少量可被未清除徹底的菌斑攝入。

超過3歲的兒童每次使用豌豆大小的含氟牙膏。監護人應為較小的兒童擠好牙膏,並監督、幫助其刷牙。

在牙齒全部萌出後,每3~6個月進行一次專業塗氟。

美國兒科學會的結論是:使用含氟牙膏只要用量精準,就算偶爾吞咽也不會發生氟過量問題。

三、科學合理飲食。

在平常的生活中儘量控制吃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礦物質維生素和蛋白質以及粗纖維類為主。

對於低齡寶寶來說,儘量讓孩子慢慢戒掉喝夜奶或者含著奶瓶睡覺的習慣,不要讓奶殘留在孩子口腔內過夜。

四、注意口腔清潔衛生。

讓孩子養成早晚刷牙的好習慣,並且牢記正確刷牙的姿勢和方法。飯後用溫開水漱口,保持牙齒清潔,避免細菌滋生。

這樣的好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五、及時進行窩溝封閉。

孩子6歲左右時,會長出4顆恆磨牙,是全口牙齒的咬合關鍵。這4顆牙被稱作"六齡齒",是不會替換的,因此牙齒的防護就特別重要,需要做窩溝封閉來防齲。

現在國家已經開始對兒童進行免費的窩溝封閉,家長一定要在孩子年齡到了時及時找專業的口腔醫生。

六、儘早建立牙齒檔案。

美國兒童牙科協會建議在寶寶12個月時,儘早建立寶寶的牙齒檔案,從兒童牙醫處獲知個性化的防齲方法,包括從乳牙萌出開始的飲食建議和適當的口腔衛生指導。

這樣家長可以時刻了解孩子牙齒的發育進程,防患於未然。

錢鍾書在《圍城》中說過:笑的確可以說是人面上的電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間閃爍著牙齒的光芒。

擁有一口潔白的好牙,整個人生都自信起來了。

所以,為了健康的牙齒,我們一定要多注意多留心,才能讓寶寶不被齲齒和牙疼所困擾。

願每一個孩子唇吻間都閃爍著牙齒的光芒!

作者:文娟

家有一寶,面對孩子常常母愛泛濫的幼師一枚,致力於研究孩子教育學和心理學,用愛心面對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6-a3m0BMH2_cNUg_Ji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