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人均裝56款APP,微信穩居大頭:我們可以讀出什麼信息?

2019-08-21   媒玩兒

8月15日,極光發布《2019年Q2移動網際網路行業數據研究報告》顯示,移動網民人均安裝APP總量為56款,APP人均每日使用時長為4.7小時。

在所有類別的APP里,用戶安裝即時通訊類和短視頻類APP數量最多。而微信在即時通訊類APP里,又穩居大頭。

各大APP的市場滲透率

問題

從這個調查的小結果里,我們可以讀出什麼信息?

回答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通訊類APP有:facebook、line和微信等等。在國內,如果使用前兩個APP我們必須翻牆,所以大家最常使用的社交工具就是微信。

在這次的調查里,社交通訊類應用之所以排名第一,90%是微信貢獻的數據,而剩下的10%是微博貢獻的數據。

1、APP類型和使用排序的關係

從這份調查來看,大家可能裝了很多APP,但使用率到哪兒,咱心裡都有數,就我個人來看,使用率的情況,有這麼個排序:

第一大類,社交型APP

可能是歲數的原因,我很難把微博的使用率抬得很高。但微信就不同了,現在幾乎大家工作、生活的聯繫人都用微信支撐,你很難不做到每天打開它10回以上。

第二大類,資訊型APP

對我來說,資訊閱讀有兩大來源,一個是微信里的騰訊新聞,還有一個就是今日頭條APP。

另外,就我個人的興趣而言,平常我喜歡關注一些體育類的新聞,所以,新浪體育也是我打開較多的APP。

第三大類,單獨功能型APP

主要功能為:銀行、地圖導航、購物這類單一功能型的APP。如果大家留意,會發現,他們要麼在微信里做了小程序開發,不然就是在公眾號的底邊欄里加入了外鏈。

這樣的行為,其實表明,他們除了APP的固有流量外,也希望能從大平台上獲得一些流量。

比如購物類的APP,朋友轉給我們一個寶貝的連結,我們複製連結,就能打開各個平台。

所以我們會發現,新媒體用戶的使用習慣或新媒體的發展趨勢是:流量的寡頭化,就是流量越來越集中於大平台。

2、現在的APP主要在幹什麼?

大平台主要負責的是流量的聚合、增長,以及新用戶的導入,而其他平台在幹嘛呢?主要分為四大類:

(1)社會化社交功能的提供

這是很多APP自帶的功能,比如小紅書、知乎,它們的主打功能不是社交,但你在使用這些APP的時候,會被引導使用關注、取關這類社交型的功能。

(2)信息諮詢的獲取

比如,現在大家想要獲得一些比較官方、權威的聲音,就會去看央視新聞、人民網、人民日報。

(3)日常生活需求的滿足

從新媒體的角度來講,這類APP就是功能類應用。不過,微信已經通過卡包、小程序、公眾號的底邊欄功能,逐漸實現了我們對生活的滿足。

(4)UP主

越來越多的人在對應的APP里創造內容,而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目的:有的人是為了聚合流量之後,做價值觀的宣洩;有的人是為了賣流量的廣告,還有的人是打算直接做銷售變現……

總結

歸根結底,大家都在做流量的生意,不過過程里加了一個牽線者,就是社交類的功能。

在中國來看,這個功能的提供者就是微信。所以現在很多時候,是由它完成流量的聚合,以上提到的四大類或其他類應用,來享受它所提供的服務。

在未來,平台流量的寡頭化會越來越明顯。換句話說,可能APP會死得越來越多,大家會基於小程序、H5開發一些自己的功能,然後把入口放在微信就可以了。就不用再和過去一樣,需要封裝一套蘋果、一套安卓系統,這個時代應該會即將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