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幾天就要過年了,大街小巷都充斥著過年的喜慶氣氛,大家忙碌了一年了,到了過年這個最重要的節日,不僅期盼著跟家人的闔家團圓,更有著對來年的美好憧憬。
當然,過年對於成年人來說可能會很累,因為要招待親戚朋友,但是對小孩子來說則是充滿了樂趣的,不僅有更多好吃的,最重要的是還能收壓歲錢。
在我國,素來都有過年時長輩給小輩發紅包,給壓歲錢的習俗,意義也是在新年之際討個好彩頭。
可是,給壓歲錢的時間卻大有講究,朋友素素就講了一個她剛結婚時因為壓歲錢鬧的一個小烏龍。
素素是北方人,嫁的老公是南方人,嫁到婆家第一年的大年三十,她按照媽媽叮囑的,早早就準備好了給老公哥哥家的孩子的壓歲錢紅包。
等到了年三十團圓飯吃完後,看到大家都在看電視聊天,素素拿出來給孩子準備的紅包,可是孩子卻擺手拒絕了,還說:「嬸嬸,今天是大年三十不能給壓歲錢,應該明天大年初一才給的。」
聽了孩子的話,素素伸出去的手僵在了那裡,十分尷尬,這時,嫂子過來打了圓場,幫素素緩和了尷尬。
原來,婆婆家這面的習俗都是大年初一才給孩子發壓歲錢,並且要在孩子拜年後才給,讓素素不禁感嘆原來各地的風俗還真是有大不同。
關於壓歲錢應該哪天給的問題,想必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若說共同點,那就是過年給孩子討吉利。
壓歲錢的起源是「壓祟」,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怪物,一到除夕夜的時候就會出來嚇小孩子,所以家長會在三十晚上的時候把錢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這樣就能嚇跑祟。
而那些選擇在大年三十給孩子壓歲錢的家庭也是祝福孩子身體健康,吉祥順遂,就像我們說的三十晚上要守歲,指的也是「守祟」,防止嚇到孩子。
選擇在初一給孩子壓歲錢的則寓意老人往下「壓壓歲」,小輩給長輩拜年才能得到壓歲錢,也是祝福老人健康長壽,有討喜的意味在裡面。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初一是新一年的第一天,這一天給壓歲錢是為來年討一個好彩頭,財源也會滾滾來。
如此一看,壓歲錢不管是大年三十給還是初一給,其實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全家人過得更好,都充滿了美好的寓意,所以給的時間根據當地的習俗決定就好。
現在的人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給孩子的壓歲錢數目也逐年增長,所以很多小小年紀的孩子每年收到的壓歲錢數額都是不小的。
1.教會孩子正視金錢財富
在很多成年人的世界裡,金錢就是萬能的,因為他們深刻地領悟了沒錢萬萬不能的崩潰,但是對待孩子的教育時,不能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思想。
正確對待金錢的態度應當是不看得太重,也不要完全不在意,家長要讓孩子明白金錢確實可以買到很多我們需要的東西,或者幫我們達成一些願望,但金錢並不是生活的全部,金錢也不是可以換來一切的砝碼。
2.避免孩子鋪張浪費的行為
俗話說,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要受窮。一個人即使有再多的財富,如果沒有節儉的意識,鋪張浪費,花錢大手大腳,那麼再多的錢也有花沒的時候。
平時的生活細節中,家長應該教會孩子懂得節儉,不能因為攀比的虛榮心理就買超過能承受範圍的物品。
只有孩子學會理性消費,才能對自己擁有的財富有更科學的管理方式。
3.不要在孩子面前「哭窮」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不要亂花錢的時候,往往會採取一種過激的方式,那就是跟孩子哭窮。
不管孩子要買什麼東西,家長不問清楚就一概拒絕,甚至還會故意裝出很可憐的樣子,告訴孩子家裡很窮,買不起孩子想要的東西。
這種方式除了會給孩子增加自卑感之外,沒有一點好處,甚至可能會讓孩子將來走上歧途去獲得財富。
家長不要覺得孩子年齡小就沒必要進行金錢教育,及早進行才會讓孩子形成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更會懂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