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分,今年暑期檔口碑最炸是這部動畫

2019-07-22   子戈說電影

看完《哪吒之魔童降世》,兩個字的評語:顛覆。

你可能會問,顛覆就一定好嗎?

那我再換個詞:創新

是的,這是一部頗具創新精神的動畫電影。

而且它的創新是「由外而內」全盤貫徹的。我們先說外,再說內。

「外」指的是「形象」

如果你看過導演餃子的前作短片《打,打個大西瓜》,你一定已經感受過他身上的那股邪勁兒。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又看到了這股邪勁兒,重點就體現在人物形象上。

片中的哪吒,估計你已經認不出來了。

畫著煙燻妝,一臉邪笑,雙手插褲袋,到處惡作劇。嘴裡還念念有詞:「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儼然一個妖氣十足的惡童。

至於哪吒的師父太乙真人,也不再是仙風道骨的智者,而是一個整日騎著豬、操一口川普的油膩中年男。

哪吒的父親李靖,也一改封建家長的冷酷形象,成了一個大愛如山的慈父。

反派申公豹儘管依然陰狠,卻是一個口吃,總在關鍵時刻鬧笑話,這也部分消解了他身上的戾氣。

還有《哪吒鬧海》里那個形容猥瑣的龍王三太子敖丙,也搖身一變,成了一個白衣飄飄的翩翩少年。

這些對形象的改編,可謂大膽。

以至於有些人難以接受,原本稚氣率真的哪吒,怎麼突然成了一副暗黑模樣?

但我要說,這個改編我是認的。它甚至讓我感到興奮。

首先在於它敢為人先。

其次,這種改編不是胡來的,而是有的放矢的。

哪吒的形象可以千變萬化,但內核是什麼?

叛逆

而一個叛逆的孩子,不是惡童又是什麼呢?

從這個角度講,《哪吒之魔童降世》只是用漫畫的方式將哪吒身上的「叛逆」特性誇大,形成了一個內外一致的新形象。

這就叫創新,從一個傳統形象中來,抓住特質,根據劇作需要聚焦、放大、強化,從而孕育出新的生命。

說完了「外」,我們說「內」。

「內」指的是「故事的內核」。《哪吒之魔童降世》最大的創新就體現在這上面。

關於哪吒的故事,我們都太熟了,無數文藝作品中都有呈現。

其中最經典的一個,來自於1979年的國產動畫《哪吒鬧海》。不誇張地講,這部動畫幾乎奠定了現代人對於「哪吒」的全部想像。

片中的哪吒為了搭救被龍王擄走的童男童女,打傷夜叉,打死敖丙,大鬧龍宮。龍王一怒之下,揚言要水淹陳塘關。為救黎民百姓,哪吒拔劍自刎,捨生取義。

是一個反抗強權的悲劇故事。

要不是最近重看,我都忘了動畫最後哪吒重生的情節,因為前面他拔劍自刎的畫面給我印象太深了。

在自刎前,哪吒曾說:「父親,孩兒把骨肉還給你,我不連累你。」

這話說得太決絕了。

你當然可以把它理解為「一人做事一人當」的豪邁,但更深一層的意思,隱含著對於「父權」的反抗。

片中的父親李靖是個嚴父,但另一方面,面對龍王的強權,他又是懦弱的。

哪吒若順從父親,就要向龍王屈服;若聽從本心,勢必又忤逆父親。於是他斬斷與父親的血緣,慨然赴死,以此成就自己孤獨的純真。

那種因自尊而自毀」給人帶來的震撼,是巨大的。

在《哪吒鬧海》里,哪吒面對的是外部權力對內心原則的挑戰。

這種內外的二元對立是極為明顯的。

那麼《哪吒之魔童降世》不同在哪呢?

坦白講,這部動畫並沒有一個絕對的外部反派,即使是申公豹——這個表面上的反角,也並不是哪吒最大的威脅。

那麼這部動畫的反派是什麼呢?

是一個更加抽象的存在,叫作:命運。

片中的哪吒原本應該是「靈珠轉世」,卻被調包,成了「魔丸轉世」,降生為一個天生的魔王。

可他並不認命,決心要做一個拯救蒼生的英雄。

可惜在村民們眼裡,他始終是個妖怪,大家怕他、恨他,甚至在他做了好事之後,還要冤枉他。

不被理解的哪吒一度認命了,他甚至破罐子破摔,故意做魔王給大家看。

在這個過程里,我們看到哪吒在被兩種命運左右著:一種是「天命」,一種是「人命」。

具體說,「魔丸附體」就是天命,「眾人成見」就是人命。而他要做的,是如何反抗這兩種命運,最終活出「我命」。

是的,《哪吒之魔童降生》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建立了這種「三命結構」。

它實際回應的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我是誰?

這也使得它從傳統的神話故事中脫胎而出,更加具備了現代意義。

不止是哪吒,我們看片中的敖丙,他也受這兩種命運的煎熬。

與哪吒不同的是,哪吒的兩種命運是同向的,都在拉扯著他往「邪惡」的路上走,而敖丙的兩種命運卻是相悖的,使得他無比糾結。

敖丙本是「靈珠轉世」,是天生向善的。可身為龍族的他,又肩負起整個龍族復興的使命。那使命要求他殺死哪吒(魔王),建功立業,幫整個家族翻身。

天命為善,人命為惡。敖丙不知該何去何從。

再看片中名義上的反派申公豹,儘管他確實做了壞事,但是歸根結底,他只是個被命運左右的人。

他本是豹子成精,身為妖族,有些自卑。後來拜在元始天尊的門下,又深感自己懷才不遇。

當師父要把十二金仙的最後一個席位給太乙真人時,申公豹由妒生恨,想用卑鄙的手段來成就自己。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部動畫到底在講什麼。

它講的就是:當天命不遂人願,人命又不盡人意時,一個人該如何自處?

申公豹的「妖族身份」,就是他的「天命」;他的「懷才不遇」,就是他的「人命」。

為了反抗不公的命運,他與同為妖族的龍族勾結,調包了魔丸與靈珠,並栽培敖丙,企圖殺死哪吒。

他之所以做這一切,表面看是在反抗命運,但其實不過是想為自己掙回「十二金仙」的名分。

說到底,他還是認了命。

他把「自身價值」的評判權,交予他人,於是永遠丟了自己。

反觀敖丙和哪吒。

他們才是最終的勝利者,這種勝利不是表面上戰勝了誰,而是他們在內心裡找到了自己。

儘管敖丙也曾一度迷失,儘管哪吒也曾負氣,甘心做個魔王,但最終,他們都沒有認命,無論那命是天說的,還是人說的,都不作數。

正如影片最後的字幕所寫:「不認命,就是哪吒的命。」

以及父親告訴哪吒的那句話:「你是誰,由你自己說了算。」

這就是《哪吒之魔童降生》想要告訴我們的。

最後,我還想好好誇誇這部動畫的編劇兼導演餃子。

你能明顯感覺到,這部動畫的劇情不是為了生造戲劇性,而扯出來的一段一段的碎片,而是一個整體,是經過由上到下的設計以及一以貫之的執行的。

這才使得整部動畫能自圓其說,又如此主題鮮明。

僅從這一點上,我覺得《哪吒之魔童降生》已經超過了彩條屋影業的三部前作《大魚海棠》《大護法》《大聖歸來》。

雖然這三部作品,同樣不拘泥於兒童領域,有著自己很清晰的、甚至是有深度的表達,但完成度都不及《哪吒之魔童降生》這樣成熟。

影評最後,關於創新這件事,再多說幾句。

看到網上有個別人又開始高喊:還我哪吒,還我經典,還我這那……看得我真是無語。

我就想起這部動畫里的一句台詞:「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無法搬動。

看來這話還是說對了。

不管怎樣,我推薦這部動畫,它讓我看到了創新的發生和結果。

從今往後,我的心中有了兩個哪吒。

一個是那個站在高台上,迎著風雨,拔劍自刎的哪吒。

另一個,是沖向天雷,喊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

這兩個哪吒,沒有先來後到,沒有孰輕孰重,他們都是我心中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