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別通,六腑泄濁

2019-10-15     大國醫說

一個家庭的廚房系統都有兩條管道,一個是煙囪(現在的抽煙機),一個是廚房用水排污管道。這兩個管道圍繞的都是以做飯的灶台為中心,為灶台服務。離開這兩個排油煙和污水的管道,灶台就無法正常工作。實際上每個廚房也少不了另外一個排污設備--垃圾桶。如果有污水和垃圾不能及時排出去,輕則影響廚房工作,重則將廚房變成垃圾場。

人體也是一樣,一上一下兩個竅,一個進食,一個排除垃圾。不管這兩個竅哪個出了問題,如同灶台的胃,也沒法正常消磨水谷。如果人體污水和垃圾不能及時排出去,輕則影響健康,重則影響使用壽命。

「胃為水谷之海,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這句話詳細說明了飲食轉換成氣血津液的路徑。飲食自口而入,經咽、胃、小腸、大腸最後至肛門排出糟粕,這條人體最大的管道,它不僅負責飲食氣血轉換,還是身體排泄垃圾的通道。因肺與大腸表里的關係,大便失常,會導致發熱、咳嗽和氣喘、咽干癢等肺系疾病。

從經絡學說的表里關係來看:一個髒與一個腑由經絡相聯通,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肝與膽、脾與胃、腎與膀胱。腑病輕,髒病重,腑病好治,髒病不好治。五臟如果產生濁毒、痰瘀死血,部分瘀血通過活血化瘀後可以體內吸收,部分飲邪可以通過陽氣氣化,部分濕氣可以毛孔發散,但痰飲濁毒砂石主要的排解途徑要通過六腑才能完成,尤其是從大腸與膀胱的糞便和尿液中排出,中醫稱為「給邪以出路」。從他們的表里關係來看,六腑是排解髒毒的通道,通泄六腑不僅可以治療腑病、經病還可治療髒病。

從五臟別通的關係看:肺與膀胱別通、脾與小腸別通、心與膽別通 、腎與三焦別通 、肝與大腸別通、心包與胃別通。

肺為華蓋,通條水道,是三焦之頂蓋,宣肺可以讓病人尿液增加,這是提壺揭蓋的道理,也能說明肺與膀胱相通。肺主氣之宣發和肅降,肅降能將濁氣下降到大腸,這是肺與大腸表里關係所致,加上肺與膀胱別通,那麼治理膀胱和大腸,就能間接地給肺解壓。如果用河流來形容,肺在上游,膀胱和大腸在下游,如果需要瀉肺氣,可以使用清肅膀胱和和大腸的中藥。然而上下的交通,一定是以脾胃中土為樞紐,因而,瀉肺用藥要作用胃、膀胱、大腸。

膀胱

《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內經認為膀胱是人體津液彙集之所,藏津液的地方,並非純粹儲存尿液的地方。一般認為膀胱通過腎陽的氣化作用,能將膀胱儲存津液布散全身後,代謝下來的廢水排除體內。輸布膀胱津液是一個升散的過程,需要腎氣、脾氣,而代謝的廢水是一個肅降的過程,需要肺氣的斂降。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所以通過膀胱瀉濁,與肺的肅降功能分不開。

大腸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經過小腸吸收後的糟粕傳導給大腸,依靠的是胃的通降和肺氣的肅降功能。從五臟別通關係中肝與大腸相同來看,李梴對於肝與大腸相通註解為:肝病宜疏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可是肝與大腸在經絡和經別上並未有聯繫。本人認為肺是溝通肝與大腸的媒介,因肺氣的斂降正常,才能避免或抑制肝木疏泄過度成為一種亢盛狀態。另外肺主一身之氣,肺吸入清氣(空氣),大腸肛門排出濁氣,也說明肺與大腸在氣的開闔方面關係密切。而肝主疏泄,疏泄的也是一身之氣,腎主收納,收納的也是一身之氣。因而,肝氣的正常疏泄不僅情致暢達,而且氣機運行正常,二便司泄正常。所以調節大腸功能同時梳理肝氣是合理的,反過來排解肝毒,通瀉大腸就更有理可依。

小腸

脾為陰髒,喜燥惡濕,感受生冷則容易生濕。她的主要功能是把飲食物轉化成精微,然後靠脾氣的升發將水谷精微輸布到全身。而脾受濕困則影響脾氣散精、影響她將營養精微輸布四肢百骸。簡單的說就是營養的消化吸收障礙。正常的散精不能進行,則營養物質長期滯留也會與水濕產生濁毒,尤其是高蛋白。小腸受盛化物,對營養物質進行第二次消化吸收,然後將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因此,小腸和脾都對營養精微有輸布作用,也就是說食物轉化成的一種營養精微是靠脾和小腸共同作用,升清散精,過肺入心來化赤為血。脾與胃相表里,而胃與小腸兩腑相連。另外心小腸表里,而心主血脈與脾之統血的功能緊密聯繫。因而,脾所受濕及脾升清不及所致濁毒可以通過小腸大腸排出體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eP_NG8BMH2_cNUgEQn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