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望診篇一:望神,望面色,望形態

2019-11-27     大國醫說

中醫望診,主要是對病人從全身或局部,以及排出物觀察,診斷病情的方法,尤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望神

中醫認為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體現,形神兼備是一個正常人所具有的。它通過目光神態、面部表情、形體動作、語言氣息、反應能力等表現出來。望神要分清得神與失神、假神。

1.得神:病人目光靈活、明亮有神、語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調均、肌肉潤澤、大小便控制自如。說明病人臟腑功能不衰,即使有病也會預後良好。

2. 失神:病人目光遲鈍、無光彩、瞳仁呆滯、面色晦暗、呼吸異常、肌肉消損、反應遲鈍、甚至神志昏迷、或突然昏倒。說明病人臟腑功能衰敗,病情重,預後不良。

3. 假神:病人突然精神轉好,顴紅、兩眼突然有光,但眼球呆滯不靈活,食慾增加。這是垂危病人將要死亡的表現。

望面色

正常人的面色紅潤光澤,表現人體氣血充盈、臟腑功能旺盛。病人的面色由於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膚發生異常變化,稱為「病色」,病色一般分為青、赤、黃、白、黑五種。

1.青色:主寒證、痛證、瘀血證、小兒驚風和肝病。表明經脈瘀阻、氣血不通。

2.紅赤:主熱證。是血液充盈於皮膚脈絡的表現。當人體熱盛時,血液運行加快,面紅赤。滿面通紅者屬實熱證,慢性病中出現兩顴嫩紅,常有低熱、自己感覺發熱則屬虛熱證。久病病人,面色蒼白時紅時消,屬真寒假熱危重證。

3.黃色:主濕證、虛證。面色淡黃無光澤是脾胃氣虛,氣血不足所致。面色黃如桔皮,眼白髮黃為濕證。面色黃而消瘦者,多見於胃病虛熱;黃而色淡者屬胃病虛寒。

4.白色:主虛寒證、血虛證。虛寒證面色白而浮腫。血虛證面白而消瘦。這是由於氣血不足不能養榮機體的表現。面色突然蒼白、出汗量多、四肢冷是陽氣虛脫,或失血過多的急症。面部白斑或白點常見於腸道寄生蟲的病人。

5.黑色:主腎虛證、寒證、痛證、瘀血證、水飲證。寒證、痛證、瘀血證由於腎陽虛衰,水飲不化,血行不暢,故面呈黑色。眼眶周圍發黑為痰飲證。

��0[�3�

望形態

形是形體,態是姿態。通過望病人形體的強弱胖瘦,可知內臟、氣血陰陽的盛衰,疾病的程度及預後。

1.望形體

1)強:身體強壯,皮膚潤澤、肌肉結實、身強力壯、胸廓寬厚、骨骼粗大等均為氣血旺盛,抗病能力強不易生病,病則易愈。

2)弱:身體瘦弱,皮膚枯燥、肌肉瘦削,瘦弱無力,胸廓狹窄,骨胳細小等均為氣血不足,抗病能力低,容易生病,病則難愈。

3)胖:肥胖並非健壯。體型特點為頭圓形、頸短粗、肩寬平、胸寬短圓、腹大、身體偏矮,多後仰。胖而能食,形盛有餘;胖而食少,肌肉鬆弛,精神不振,多為脾胃虛。胖人形肥氣虛,水濕難以循行,所以濕多,若郁滯生痰,則易患中風證。

4)瘦:是消瘦,體形特點為頭長頸細、肩窄、胸窄平坦、腹部瘦癟、身體偏高、多前屈,由於消瘦者體瘦血少,陰虛則火亢易傷肺,瘦人多勞嗽。

2.望姿態

望形體的動靜姿態可判斷疾病,從不同的動態可反映不同疾病。

1)行走姿態:行走時身體前傾,以手護腹多為腹痛;以手護腰、彎腰曲背,多為腰腿病;行時身體搖擺不定是筋骨受損;行時突然止步不前,以手護心為心痛。

2)坐姿:坐而仰首,為痰盛的肺實證;坐而俯首,氣短懶言,多為肺虛或腎氣不足,坐時常以手抱頭為頭痛。

3)臥姿:臥時身重不能轉側,喜加衣被者,多為虛證、寒證。坐臥不安煩躁,多為腹滿脹痛。

4)站姿:站立不穩,多為眩暈,氣血並走於上。不耐久站,屬氣血陰虛。站立時雙手護心或腹,多為心、腹痛。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hAAr24BMH2_cNUgCO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