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
我們迎來端午佳節
端午正逢仲夏
格外多姿多彩
它有「五月榴花妖艷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的明艷
也有「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的嬌俏
艾葉幽香、粽子清香
米酒醇香、香囊馥郁
再加上沐蘭湯、制涼茶
端午日
總有縷縷芬芳,沁人心脾
對「吃貨」來說
吃粽子是這天的頭等事
粽葉飄香,糯米軟滑
或咸或甜都要品嘗
世間百味都是好味
而對於喜歡熱鬧的朋友
端午的龍舟競渡
可千萬不能錯過
「船爭先後渡,岸激去來波」
吼一聲,鑼鼓喧天
划一槳,歡呼雷動
乘風破浪間
激揚拼搏的力量
端午節
還飽含著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這一天
中國人追先懷古
凝結了家國之思
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就在這代代傳承中綿延千年
6月18日,「紫金杯」國家非遺龍船賽在湖南省永州市道縣鳴鑼開幕。蔣克青 攝
一片粽葉,裹入的是縷縷情思
一把艾草,插上的是憧憬期望
今日端午
願每個人都能
品嘗時光的香甜
在仲夏的日子裡平和安康
來源:人民日報微信、人民日報客戶端(製作:閆雪 鍾金葉 岳小喬)
端午節主題兒童畫手抄報、手工+各種知識大合集,趕快收藏吧!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過端午節,而在所有的端午的習俗中,最富於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於製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於醫藥不發達,人們就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出來的香氣使夏天的蟲菌不來侵擾,這就是香包的起源。
農曆五月初五,
是我國民間古老的
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一詞最早見於晉代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仲夏端午,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
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為寅,二月為卯,三月為辰,四月為巳,五月為午,餘下類推,所以稱五月為午月,古文「五」與「午」義通,端午又稱「端五」。又因兩五相重,故稱「重五」或「重午」。古人將午時當作陽辰,因此時陽氣始盛,故又稱「端陽」。
端午節到了,吃粽子,看龍舟賽,想不想用畫筆記錄下這些呢?往下學習一下,畫一畫吧。
童畫圖片欣賞,本作品畫面完整,色彩搭配較好,主題突出,真實地表達出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畫面生動,童趣十足,色彩結合緊密,符合節日氣氛,把傳統的節日味道真切的表現了出來。
端午賽龍舟是大家常見的活動,在小作者這幅畫中,我們能清楚地知道比賽時的場景多麼激烈,通過每個參賽者的表情與動作上看到當時是多麼賣力。創作上小作者能抓住活動中人物的特徵來表達主題的含義真不錯。
端午節兒童畫圖片欣賞,雖然畫面看起來有點亂,但整體比較統一,故作凌亂的線條襯托畫面的豐滿來渲染一種節日的喜悅之氣,手法大膽,思維活躍。
一、手抄報的總體構思
當你在繪製手抄報時,應當從總體上考慮,首先要確立主題思想。主題是端午節,那麼我們就得找一些關端午節主題的元素,關於元素後面小編會提供一些素材給大家參考。
二、手抄報的編排設計
製作手抄報的編排設計,總的要求就是:主題明確,版面新穎美觀。
技巧1.版面劃分
先把版面劃分成兩塊,每塊中還可以再分成片。劃分文章塊面時,要有橫有豎,有大有小,有變化和有對稱的美。報頭要放在顯著位置。
技巧2.塊面編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劃分,就要將版面塊面安排作必要的調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轉版的形式等,並用字號、顏色、花邊與鄰近的文章塊面相區別。
技巧3.裝飾設計
除報頭按內容設計、繪製外,每篇文章的標題也要作總體考慮,按文章主次確定每篇文章標題的字體、字號、顏色及橫、豎排位置。文章內容以橫排為主,行距大於字距,篇與篇之間適應用些題花、插圖、花邊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裝飾、活潑片面的作用。
那麼我們做端午節主題的有那些元素可以畫,如:粽子、竹葉、屈原、龍舟、雨水等
端午節手抄報題目推薦:
《屈原的故事》、《端午食粽習俗》、《記憶中的端午節》、《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四種端午節由來和傳說》、《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現在小編與大家分享一些在網絡上版式不錯的手抄報,如想不到如何編排可以去參考一下以下版式。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
歷來眾說紛紜,
說法不一。
大體有以下七種說法:
01
紀/念/屈/原/說
此說最早出自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
《續齊諧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這是對於端午節包粽子祭弔屈原的最早記載。
《荊楚歲時記》端午條載:「是日競渡。」其下注謂:「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端午節競渡,本是由南方地區祭祀水神的儀式發展而來的習俗。在荊楚地區,屈原就是當時祭祀的水神之一。
相傳楚國大詩人屈原忠而被謗,流放他鄉,但仍不忘憂國憂民,終於五月五日自投汨羅江而死。深感痛惜的人民紛紛包粽子、賽龍舟,以此來紀念他。以後逐漸衍化為端午節。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02
紀/念/伍/子/胥/說
《荊楚歲時記》載:「五月初五,時迎伍君。」伍子胥盡忠於吳國,後反被吳王夫差所殺,拋屍於錢塘江,於五月五日這天顯神威,化為濤神,怒潮卷向越國。故江浙一帶至今仍有「迎濤神」的風俗。
03
紀/念/曹/娥/說
《會稽典錄》記載,漢安帝二年五月初五,曹姓巫師失足落水,他十四歲的女兒曹娥哀號江畔十七日,覓父屍不得,投江而殉其父。故江浙一帶有五月五日紀念曹娥的習俗。
04
紀/念/介/子/推/說
據傳,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五月初五這一天不得舉火。因為此時天氣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傷寒,難以醫治。
05
勾/踐/操/練/水/軍/說
據《事物記原》云:每年五月初五,天氣變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踐為收復失地,臥薪嘗膽,於五月五日開始操練水軍,最後實現滅吳復國的夙願,故於每年此日划龍舟以紀念水師勝利。
06
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 端午節本為古代南方以龍為圖騰物的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由於南方多水,吳越民族不斷遭受水災和瘟疫蛇害,為了生存,他們崇拜龍,將龍作為本民族的圖騰。為了證明自己的「龍子」身份,便形成「斷髮文身,以避蛟龍」的風俗。
在農曆五月初五,他們要舉行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中,或裹在樹葉里,一邊投進水裡獻與圖騰神吃,一邊自己吃,表示神與龍是一家人,吃同樣的食物。同時,還在水面上划龍舟競渡,以遊戲的方式娛神、媚神,希冀由此獲得圖騰神的青睞,讓神保佑龍子龍孫們歲歲平安。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端午節。
07
三/代/夏/至/節/說
《風土記》寫道:「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大戴禮記》記載:早在夏、商、周三代時,人們就在夏季到來的這天,用蘭草燒湯沐浴,以除毒祛病,所謂「蘭浴」。
Dragon
香囊又叫香包(sachet),古代稱「香囊」,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它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製的細末,以作節令誌慶、生活實用和觀賞品玩用。
端午節香袋
工具和材料:紗布,香包,粉布,剪刀,針線
準備一塊長條形的布,將其翻到背面。
用鎖縫法將布的邊緣縫合,留出一個口子,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袋子, 將袋子翻一個面。
打開香包粉,倒入紗布中,然後包好。
往剛剛做好的袋子裡先塞入一些填充棉。
將紗布包放入袋子中,再塞入一些填充棉。
取一根絲帶,放在布袋的口子上,將兩邊向下翻好,用平針法縫合, 注意不要縫住絲帶。
縫好之後將絲帶一抽,我們的簡易小香包就做好啦。
提示:如果想要長期佩戴香袋,達到驅蟲治病的效果,將香袋的香料15天換一次即可。
端午節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下面給大家介紹3種端午節香囊的做法。
工具和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絲線(或中國結細線)、剪刀、針、縫衣線
1、心形香囊的製作:
先找兩塊正方形布片
反面相對,把其中的兩邊縫合
翻過來,壓成三角形
裝上棉花和香藥
把裝料口更縫合
縫合後的樣子
心形香囊就做好了
2、榆錢兒香囊的製作
把布剪成長條行,裡面放上棉花和香藥
用線沿一側縫合
縫好以後,把線拉緊。這是關鍵呀
在對口的地方加上裝飾用的紅線,好了
做好的榆錢兒香囊
3、麻張嘴兒香囊的製作
一大一小兩塊正方形,小的最好是紅色。因為這個叫芝麻張嘴,紅色是小嘴唇。
正面相對,把小的兩邊縫在大的上面
對摺後把小的另外兩邊也和大的縫在一起
簡單的縫合
縫好以後的樣子
反轉過來,把兩個三角形的凹進去部分用針挑出來。象不象小嘴巴
裝好棉花和香藥後把兩條邊折進去一點再縫
先用繞針,再用平針
縫好之後掛上裝飾用的線做的穗穗兒
最終效果
做好的麻張嘴兒香囊
端午節彩棕香包
彩棕香包,很有民族特色呢!
準備材料:硬紙板、各種顏色的線、針、雙面膠和香料
1、將硬紙板剪成2厘米寬、15厘米左右長的長條
折法如下圖:
2、根據摺痕,把長條圍成立體的6面形,並把香料放入其內。
3、在六面形最短徑的上、下頂點處沾上雙面膠,並以此向最長邊的3個角繞線,做法如圖:
4、纏到0.5毫米寬時,與另外一種顏色的線連接後,繼續纏,效果如圖:
5、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線的顏色,建議相鄰的兩種線,反差大一些會有效果。可以這樣一直纏到底,也可以纏到一半時,從對面定點重新纏,效果如下:
6、用彩線做成穗子串起來,掛在衣服扣子上或是窗前,既有節日氣氛,又可以防蟲。
彩粽香包還有另一種做法
裁一個長紙條,從一頭開始,折一個三角。
再折一道,邊緣都要對齊,角也要保持尖尖的,疊得越規矩,做成的紙粽子才好看。
折出來的效果是這樣的,貌似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大約要折9次。
現在按照折印,把長條紙疊成立體的三角。
前面疊得規矩,現在就會很好容易,儘量讓各個角都尖尖的。
最後剪一個三角形的邊,塞進去,就完成了。
這就是紙粽子。開始纏線。
線頭塞在紙縫裡,輕輕地纏繞,別把線頭拉出來。
線經過每個尖角時繞180度,最終線會回到起始點。
剩下的工作就是耐心加耐心,一遍一遍地重複繞線,讓每根線都緊密排布,一根挨一根。
線的交叉點自然形成好看的幾何圖案。
可以一路纏下去,纏成單色的,如果想做彩色粽子,現在該換線了。
原來的線頭塞進紙縫裡,新的線頭也塞進去。
開始纏,依然按照原有的順序。
線的末尾可以像這樣,用針塞進去。
不斷換線,最終做成一個好看的彩色紙粽子。
顏色可以任意配。各角會留出白邊,這個問題可以用彩色卡紙解決,不過露著也沒什麼不好。
過去巧媳婦就比誰露白露得少,我不巧,這樣也知足了^^
小時候的端午節
是一鍋剛出爐的粽子
粽葉的清香 糯米的軟糯,往白糖里一滾
厚厚的一層白糖,熱乎乎的 甜蜜蜜的
身系五色絲線,額畫雄黃烈酒,門插菖蒲艾草
長大後開始讀屈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是知不可而為之的決心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是心性高潔的不妥協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是心懷蒼生的胸
傳統佳節不只是美食和儀式
更是節日背後悠久深遠的傳統文化
趁著端午佳節
了解一下端午節 冷知識
1.端午節是在屈原跳江之前就存在的
2.在2008年以前,端午節是不放假的。(還想出去旅遊?)
3.韓國端午祭和中國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
雖然來源於中國,但發展了幾百年已經變成另一個當地節日了,
所以韓國申遺和我們申遺,申請的其實不是一個東西。
4.龍舟在2010年進入亞運會。
龍舟也是最有望成為奧運會裡第一個來自中國的項目
5.白娘子就是在端午節嚇死許仙的。
端午除了吃粽子,還要喝雄黃酒的你可直到?
01
屈原:其實我姓羋
眾所周知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但你可能並不知道,
屈原姓羋(mi 三聲),屈氏,名平,字原,
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也就是說,「屈」字並不是他的姓,而是氏。
姓是族號,而氏則是姓的分支。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羋原。
同樣與屈原同姓不同氏的歷史名人還有「西楚霸王」項羽,他也叫羋羽。
(屈原故里位於宜昌市秭歸縣)
屈原和之前熱播劇《羋月傳》主角羋月
也真的沒有半毛錢關係
(《羋月傳》羋月)
首先,歷史上有無羋月這個人還需考究
羋月傳設定的時代背景是楚威王時期
比屈原的朝代早了好幾十年
(《思美人》屈原)
02
划龍舟和屈原真的沒啥關係!
每個人都知道愛國詩人屈原
不忍看到國破家亡而投江的故事
後人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蟹吃掉屈原的屍體
約定在每年五月五賽龍舟驅散它們
但史書記載,
賽龍舟在更早的東周時期就出現了
最開始是古越族人祭水神的一種祭祀活動
發展至今,
賽龍舟在全國各地也有不同的說法
比如蘇州是為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
福州則是紀念閩王王審知……
真是活久見……
在浙江福建某漁村端午節還有個「特別習俗」
哪個龍舟劃得最快,就可以搶得最美麗的新娘
03
吃粽子和屈原也沒啥關係!
在屈原投江的小故事中
善良的人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蟹吃掉遺體
便將貯滿米的竹筒投入江中引誘
以這種特別的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但實際上,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
用於先人祭祀祖先和神靈
包粽子是因為粽子的稜角分明
可以像一把刀子剷除病魔
這麼說來,包粽子、划龍舟
都是後人添加在端午節中的
04
掛蒲草、佩香囊和屈原投江沒關係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
時值春夏交會,天氣由冷轉熱
人在這時候也最容易生病,發生皮膚病
所以要喝雄黃酒、
喝雄黃酒,掛艾草、佩香囊等避免生病。
民間自發的一些祭祀活動也是為了驅除邪氣
後人將這些習俗附會到「紀念屈原」里
05
吃完粽子喝雄黃酒=喝砒霜?
雄黃酒的威力有多猛?
相傳能讓修煉千年的白蛇,原形畢露,
你說威力怎麼樣?
(對!就是許仙和白娘子的傳說)
雄黃是一種含砷的有毒礦石,雄黃入酒,
會加速砷的吸收,很容易中毒。
雄黃酒加熱飲用更危險,
雄黃遇熱易分解為三氧化二砷,就是俗稱的砒霜。
06
韓國端午祭≠中國端午節,我們不一樣!
韓國江陵端午祭由於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遺風與傳統文化,
1967年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和重要無形文物,
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
這與中國人吃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
惟一的相同點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
07
端午節不能互祝節日快樂
因為端午節的起源,無論是屈原投河自盡,
還是伍子胥投河棄屍,以及曹娥投河尋父,
每個典故都透著悲慘的感覺,
好好的五月初五,全都投河了,
光想想就感覺有股寒意就從脊梁骨竄了上來。
漢朝人甚至將端午節視為「惡日」,
所以至今我國某些地方依然還是忌諱說「端午節快樂」,
一般祝福語要用「祥瑞」、「安康」。
怎麼樣?
這些冷知識你get了嗎?
平時在跟朋友尬聊的時候是不是就能脫穎而出?
知道了這些
多年來的端午都沒有白過了吧!
正宗的端午節是怎樣過的?
端午節的素材積累,好詞好句好段,收藏學習!
好詞
龍舟競渡 屈志從俗 食古不化
粽子飄香 五月端陽 風雨端陽
重五山村 重五惡日 艾葉飄香
香嫩糯米 鮮美夾心 歡歌笑語
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 夏節
重午節、天中節、五月節、菖節
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午日節
女兒節、詩人節、龍日、午日、
燈節、五蛋節
好句
1、粽子的清香緩緩地從鍋中溢了出來,我貪婪地嗅著這一絲絲、一縷縷棕香,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2、端午節的時候,老人們總會用五彩絲線編一些好看的手繩,給調皮的孩子系在手腕上,再小一些的孩子,還會掛上漂亮的小香囊,據說是辟邪驅毒的。
3、粽子用翠綠的箬葉包裹著雪白的糯米和鮮紅的棗子。煮熟以後,剝開墨綠色的箬葉,只見潔白的米糰里仿佛嵌著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是好看。
4、端午節的由來直到現在還是眾說紛紜,有紀念伍子胥說,亦有紀念孝女曹娥說等等。但一直被廣泛盛傳並最被廣泛認同的是紀念屈原說。
5、輕輕剝開青綠色的粽葉,一股粽香味撲鼻而來,露出乳白色的糯米。沾點白糖,輕咬一口。嗯,粽子的味道真好!
6、端午節的重頭戲當然是粽子,關於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莫過於祭奠投身汨羅的偉大詩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應該帶著一股濃重的悲情色彩。
7、粽子的餡有肉、蛋黃、豆沙、棗子等多種。剝開綠油油的粽葉,裡面就是香噴噴的粽子了!真像一個粽子精靈披著一件綠色的棉襖呢!我要開始吃粽子了,我一口咬下去,啊,粽子真好吃啊!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到我的心裡,使人陶醉了。我真喜歡粽子呀!
8、端午節含蓄蘊藉,內斂而不事張揚。它沒有磅礴的氣勢,也沒有宏大的場景,一切都是那麼平緩而舒坦。每家每戶獨自為節日的喜慶而忙碌。
9、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
10、粽子用翠綠的箬葉包裹著雪白的糯米和鮮紅的棗子。煮熟以後,剝開墨綠色的箬葉,只見潔白的米糰里仿佛嵌著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是好看。
11、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12、粽子是端午節不可缺少的,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粽子噴香,甜蜜幸福。
13、故鄉的端午節,浸透著一種濃濃的鄉親、親情。
14、粽子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個民族難以割捨的溫馨。
15、老家過端午節,會像過年一樣地隆重。除了包粽子外,還要蒸糖三角煮鹹鴨蛋……記憶中,那時條件好的人家還會到集市上稱幾斤肉,買上幾條魚,做上幾個下酒菜,犒勞一下剛剛忙碌完麥收的自己。
16、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17、粽香總會如期飄蕩在五月端午這一天。無論風雨,不管磨難,祖祖輩輩懷念祭奠,吃不完的粽子,道不完的情。
18、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19、在粽子的小腳上放一顆赤豆,吃的時候,蘸一點白糖,甭提多美味了!
20、天灰濛濛的,空氣是潮濕的,他獨自來到江邊,面對汨羅江,縱身一躍,從此,歷史上少了一個叫屈原的偉大詩人,多了一個端午節。
名人美文
1.林海音:最富童趣的「纏粽子」
女作家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描述了她童年時由各種玩意兒帶來的快樂,其中包括端午節前的「纏粽子」,「用絲線纏粽子,是舊時北方小姑娘用女紅材料做的有季節性的玩具。先用硬紙做一個粽子形,然後用各色絲絨線纏繞下去。配色最使我快樂,我隨心所欲地配各種顏色。粽子纏好後,下面做上穗子,也許穿上幾顆珠子,全憑自己的安排。纏粽子是在端午節前很多天就開始了,到了端午節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著掛吊起來。同時做的還有香包,用小塊紅布剪成葫蘆形、菱形、方形,縫成小包,裡面裝些香料。穿起來加一個小小的粽子,掛在右襟紐襻上,走來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纏粽子以外,也還把絲絨線纏在衛生球(樟腦丸)上。總之,都成了藝術品了。」
2.老舍:最以苦為樂的端午詩
著名作家老舍抗戰初期居重慶,在友人家過端午節時寫下這樣一首《七律·端午》: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老舍絕對是個大才子,小說散文戲劇評論詩詞樣樣拿得起。這首端午詩即寫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滿紙親切泥土氣息,舊社會文人在端午節的窘迫和苦況隱約浮現紙上,耐人尋味。
3.沈從文:最浪漫的湘西端午
沈從文曾在《邊城》里記錄湘西過端午時熱鬧歡騰的場景,他說,「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三個節日過去三五十年前如何興奮了這地方人,直到現在,還毫無什麼變化,仍能成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義的幾個日子。」在先生的筆下,端午是充滿童趣的,「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名人描寫端午的好詞好句摘抄名人描寫端午的好詞好句摘抄。」當然,在先生的記憶里,賽龍舟才是最值得書寫的,「大約上午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場面之宏大熱鬧可見一斑,簡直就是人山人海。最吸引人的當然要數龍舟競渡的那個場景,「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隻的中部,船一划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地敲打起來,為划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的種種情形。」這段描寫繪聲繪色地再現了端午日緊張熱烈氛。
除了賽船,還有其他娛樂項目。沈從文筆下是這樣描寫的:「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日的愉快起見,便派士兵把30隻綠頭長頸大雄鴨,頸脖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河中,盡善於泅水的軍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於是長潭換了新的花樣,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沈從文小說《邊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就是在端午節賽龍舟與水中搶鴨子時,無意邂逅了勇敢英俊的心上人。
4.汪曾祺:最有滋味的端午鴨蛋
在汪曾祺先生筆下,鴨蛋成了端午節的主角,在《端午的鴨蛋》里先生對家鄉鴨蛋的喜愛溢滿了字裡行間,「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特別是用北京的鹹鴨蛋和故鄉的鹹鴨蛋對比,先生用了句「這叫什麼鹹鴨蛋呢」,直白而樸素的話語,將先生對家鄉鴨蛋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悅躍然紙上。故鄉的鴨蛋還勾起了先生對兒時生活的懷念,「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裡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裡,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裡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隻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
具體到「端午的鴨蛋」,汪曾祺更是記憶深刻:「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名人描寫端午的好詞好句摘抄素材庫。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
挑好了,裝在絡子裡,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裡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腌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說到底,端午的鴨蛋其實是一個載體,承載著先生對家鄉的思念和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好段
1.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裡頭別有一番滋味。
2.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3.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極其隆重的節日,她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而誕生的。可以說,在人類的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像我們中華民族一樣二千多年來,每年都以一個隆重的節日來紀念一個詩人的逝世。
4. 不管歷史如何嬗變,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自從屈原投入汩羅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國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澱了,就註定他的靈魂將得到洗鍊和超度,割之不斷、揮之不去,進而升華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精神。
5.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過了好幾個。竟也習慣了沒有彩繩的節日。只是當看到同學手上帶著五顏六色的彩繩時,我雖然會不屑一顧,說那是小孩子的東西罷了。但心中,還是會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愛編織的端午的彩繩。
6.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就是這樣一個詩人,憂國憂民。「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就是這樣一個史官,信念堅強。「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這樣一個勇士,鬥志昂揚。「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不畏強暴。
7. 菖蒲是我很喜歡的植物,在城裡一年中唯有端午看得見,每年端午節那天少不了買幾根長得很漂亮的。挑菖蒲葉片長長、綠得發亮的,根也是乾乾淨淨、白中帶紅的。和著艾草一起帶回家。掛在門邊,有個端午的意思。
8. 除祖國大陸在端午節有賽龍舟的風俗外,清朝乾隆年間,台灣也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舉行龍舟競賽。而在香港、澳門等地,端午節龍舟競渡的風俗。
9. 岳陽汨羅市屈子祠鎮屈子祠秭歸縣是屈原的誕生地,也是中國端午節文化最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國很多地方只過一個端午節,而秭歸卻有三個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為頭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為末端午。
10.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15. 中國歷史悠久有許多傳統節日,如:元旦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其他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因為我端午節過得最快樂。
11.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12.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有許多的活動,如包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熏蒼朮、喝雄黃酒……據說是為了辟邪。至今,端午節在中國人民心中仍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賽龍舟。
13. 端午節我們是要吃粽子的,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14.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洒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15. 又是端午來臨,又是一段回憶,我放下了筆,繼續沉思著,母親在我的記憶里,是親切的,是溫馨的。河下鎮在我的記憶里,是一幅版畫,在我的腦海里永不磨滅。
16. 在我的眼中端午節是一個美妙的節日,他充滿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願望,有一種溫馨浪漫的氣息。每次看到那青色的粽子,嗅著濃濃的甜香,都會有一種情懷滋生。
17. 端午是個美好的節日,在這並不美好的現實中可以寄寓一些幽思,讓凡塵蒙蔽的心,在青色的古意間得到片刻的回歸,認取生命中的真意,可以讓生命更加真實一些。
23. 今天過得真快,讓我明白了很多知識,也知道了許多民間風俗,讓我感到很開心很快樂地過完這個端午節。
18.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
19. 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20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麼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初一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來源|美術考級服務、小學語文
延伸閱讀:
教育的意義在於喚醒,而不是塑造!5條法則,教出自律的孩子!
端午竟然是我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快帶孩子一起學習有關知識
端午節放假!安全教育告家長書
端午!這些和端午有關的知識快講給孩子吧
豐子愷畫端午,滿滿的童趣!
眾親記住,端午節是不能互祝快樂的!!!
回憶端午節
18年過去,那個賣豬肉的北大高材生,現在怎麼樣了?
兒子被清華大學錄取,父親默默寫下這封信,刷爆朋友圈
「我所理解的語文素養」與「端午隨想」
端午節,我們一起來品味古今南北的端午文化!
端午安康:端午節習俗知多少?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