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在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切不可忽略培養孩子的「陽光心態」。下面是北京師範大學林崇德教授列舉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快對照看一下!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生活和學習的最基本心理條件,一般而言,智商在80分以上為心理健康的標準。
2、情緒穩定、積極樂觀。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經常保持輕鬆、愉快、協調的情緒,能適度表達和控制情緒。
3、堅強的意志品質。心理健康的人有著良好的自制力和挫折耐受力。青少年出現的網癮、煙癮等行為問題往往與意志品質薄弱有關。
4、心理與行為符合年齡特徵。行為表現正常包括:行為內外一致、行為與年齡相符以及行為與角色一致。例如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在家裡卻亂發脾氣,較少參與家務勞動,這樣的學生心理不能算是健康。
5、人際關係和諧。青少年很多心理問題的出現都與人際關係有關。當家庭不和睦、同學相處不融洽時,青少年容易出現抑鬱、焦慮、嫉妒、敵意、敏感等不良心理問題。
6、保持健全的人格。培養青少年健全、獨立、完整的人格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青少年適應社會的重要保證。
7、良好的社會適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夠較快地適應環境變化,能與現實的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與適應。
8、正確的自我意識。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信、自尊、自愛,而不自責、自怨、自卑。
9、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既有崇高的理想,又不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對生活、學習中的困難和挑戰都能勇敢面對、妥善處理。
10、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心理健康的人是珍惜和熱愛生活的,並能積極地投身於生活,享受生活中的樂趣。
北京師範大學林崇德教授認為,對於中小學心理健康在每個方面的具體標準,大體可從下面三個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敬業,二是樂群,三是自我修養。
01 學習方面的心理健康
學習是中小學生的主要活動。具體地說,學習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現在六個方面。
(1)體現為學習的主體。心理健康的學生,時時處處表現出自己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和積極的探索者。
(2)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心理健康的學生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並從中增強對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學習的能力。
(3)從學習中增進體腦發展。心理健康的學生能合理使用體腦,順應大腦興奮和抑制的活動規律,注重一定的運動調節,能藉助體腦獲得智力與能力的更好發展。
(4)從學習中保持與現實環境的接觸。每個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學生與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現實基礎且在時間上比較短暫,不會妨礙其學習和人際交往。
(5)從學習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懼。心理健康的學生能擺脫消極情緒的困擾,進行合理的調節。
(6)從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心理健康的學生會制定學習計劃,獨立思考,按時完成作業,經常複習、預習功課,長期堅持努力學習,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02 人際關係方面的心理健康
中小學生的人際關係主要涉及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和同伴關係等方面。學生處理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的能力直接體現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際關係方面,心理健康表現在五個方面。
(1)能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心理健康的學生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既重視對方的要求,又能適當滿足自己的需要,從而保證人際關係的健康發展。
(2)能客觀地了解他人。心理健康的學生不會以表面印象來評價他人,不將自己的好惡強加於人,而是客觀公正地了解和評價他人。
(3)關心他人的需要。心理健康的學生知道只有尊重和關心別人,才能得到回報。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關心中才能獲得發展。這就是「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的道理。
(4)誠心地讚美和善意地批評。心理健康的學生不是虛偽地恭維別人,而是誠心誠意地稱讚別人的優點。對於對方的缺點也不遷就,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批評,並幫助其改正。
(5)積極地溝通。心理健康的學生對溝通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在溝通中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他們溝通的方式是直接的,而不是含糊其詞,在積極的溝通中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友誼。真誠的友誼意味著健康。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心理健康的學生能與人和諧相處,親密合作,但不放棄自己的原則和人格,即在保持個性和差異的前提下親密合作。
03 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並悅納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正確地認識自我、體驗自我和控制自我,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1)善於正確地評價自我。心理健康的學生必須學會正確地評價自我,不為他人的議論所左右,能夠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從而逐漸成為自信、自尊、自愛、自重的心理健康的人。
(2)通過別人來認識自己。心理健康的學生能經常反躬自問:「我在某方面的情況與別人相比怎麼樣?」他們除同周圍的人相比較之外,還常與理想的自我相比。心理健康的學生把別人當成自己的一面鏡子,能虛心地接受別人的評價,從中認識自我。
(3)及時正確地歸因。及時而正確地歸因能夠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因為學業成績或工作成果通常反映了一個人能力的大小或努力的程度。但如何歸因呢?是歸因於運氣、教師教得怎樣、有否提供條件等客觀原因,還是歸因於主觀的能力與努力的程度?心理健康的學生,主要歸因於主觀。
(4)擴展自己的生活經驗。心理健康的學生不斷擴展自己的生活範圍,從中不斷地充實自我,超越自我,悅納新的自我。
(5)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立抱負水平。心理健康的學生,善於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目標的難易程度,把抱負水平定在既有一定的實現把握,又有可能冒失敗風險的層次,以此激發自己努力進取。
(6)具有自制力。心理健康的學生善於為既定的目標而克服困難,迫使自己去完成應當完成的任務;善於抑制自己的其他不良行為和衝動,遇到挫折不憂鬱、不悲憤,鎮定對待,分析根源,保持樂觀態度。
來源 |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殷炳江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閱讀:
教育部: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為國家戰略
孩子真正的起跑線不是分數,是心理健康的程度
《家長心理課堂》共52集:健康心理,快樂成長
重磅!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
北大精神科醫生徐凱文的觀察:現在的孩子要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究竟有多難?
孩子長大從父母的8次退出開始!中科院院士:目前中國的心理健康素養水平只有20%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
閱讀原文」,進入「查看歷史消息」輕鬆閱讀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