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爾濱的凍梨,紅透了大江南北。
小編作為南方人,之前唯一一次吃凍梨,是在一家烤肉店,店家端來的贈品:
當時甚至沒有注意到這黑色的外皮
現在小編才知道,這樣切開吃的凍梨是沒有靈魂的!
削皮切片,削的是東北哥們的心啊!
凍梨,應該咬開一個小口後,直接吸裡面的汁水,無情地把內部的果汁吸走,剩下一個黑不溜秋的外皮,俗稱「真空吸食法」。
小編吸完的凍梨
小編親試,這樣吸食真的很過癮!
不過,凍梨這黑不溜秋的顏色,真的很容易讓人誤解成變質了。
那麼,這黑不溜秋的顏色,究竟從何而來呢?
凍梨為什麼這麼黑
梨子中的水分,大多儲存在細胞的液泡中。當梨子被冷凍時,液泡中的水分凍結成冰,體積變大,於是就會把細胞壁撐破,釋放出原本被鎖在細胞中的多酚氧化酶。
梨子皮中含有豐富的植物多酚,這是多酚類物質的一種,它會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較為緩慢的氧化反應。
多酚類物質首先轉變為醌類物質,再進行一系列的脫水縮合反應,最後形成褐色色素。
對於梨子而言,果皮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以及酚類物質的含量,都比果肉中要高許多,並且表皮是直接與氧氣接觸的,所以,主要是果皮在冰凍過程中發生褐變反應,裡面的果肉仍然可以保持淡黃的淺色。
這其中,導致顏色變化的醌類物質,又是個什麼玩意兒呢?
醌,是把芳香族母核的兩個氫原子各由一個氧原子代替,形成含有兩個雙鍵和兩個羰基的六元環狀結構的有機化合物。
最簡單的醌是苯醌,化學式是C6H4O2,讓我們用一個特別簡單的題,來夢回曾經的高中化學:
你能寫出幾種不同結構的苯醌?
一共只有兩種哦!
你答對了嗎
由於醌類物質會含有很多共軛鍵,相鄰的共軛鍵之間存在著電子共享的現象,使得整個體系的能量更低,分子穩定性更強,分子的能帶結構受到調製後,能夠吸收和反射可見光波段的光,因此,醌類物質一般都是有顏色的。
對位醌多半為黃色,鄰位多半為紅色或橙色。醌和酚特別容易相互轉化,構成一個氧化還原體系。
例如,無色的對苯二酚就很容易被氧化成黃色的對苯醌。
因此,這黑不溜秋的凍梨,其實主要就是酚類物質變成醌類物質的過程。
凍梨怎麼這麼甜
現在,我們知道了凍梨為什麼這麼黑!
緊接著,又一個問題,為什麼凍梨會變得格外甜呢?
一般而言,水果中含有的糖類有果糖、葡萄糖、蔗糖等多種,其中,果糖的甜度最高。
而果糖很特殊,有兩種化學構型,呋喃型果糖和吡喃型果糖,後者的甜度大約是前者的3倍。當溫度在40℃以下時,隨著溫度的降低,呋喃型果糖會逐漸轉化為甜度更高的吡喃型果糖。
我們可以看一下常見的三種梨,其中的糖類成分含量:
可以看到,在梨子中,果糖的含量還是比較高的。
因此,凍梨變得更甜的主要原因,就是含有的果糖在低溫下轉變成了甜度更高的吡喃型果糖。
其實不僅是梨子,夏天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吃冰鎮西瓜,這也是因為西瓜的果糖含量高,在冰凍以後會更甜。
而桃子和李子這些水果中的糖分主要是蔗糖,其甜度不會隨著溫度升降有明顯改變,因此冷凍後的甜味變化並不大。
自製凍梨小妙招
看到這裡,你一定很心動,想自己凍一個梨子檢驗一下!
首先就要問,梨子的品種那麼多,隨便用什麼品種,凍出來的凍梨都會好吃嗎?
其實小編也不知道,但還好,早就有人研究過啦!
該研究團隊採摘了秋白梨、蘋果梨、鴨梨、庫爾勒香梨、黃冠梨等來自各地區的59種梨,對它們凍藏後的果皮和果肉進行了詳細分析,包括果肉口感細膩度、酸甜程度、汁液含量、果皮是否容易剝離等。
根據綜合數據分析,秋子梨更適宜做凍梨,比如花蓋梨、南果梨、尖把梨等,凍後口感會比較細膩,甜度更高,並且汁液豐富,可以實現真空吸食!
在選好梨的品種後,自然就要考慮該怎麼凍了。
據說,在足夠冷的東北地區,只要把梨埋到雪裡凍上4-5天,拿出來的時候,就是黑不溜秋的凍梨。
當然,建議埋深一點,不然,可能等你去看的時候,會發現…
你埋在雪裡的梨,不知道被哪個嘴饞的小動物扒拉出來,咬了一口…
如果是在南方,那該怎麼辦呢?
有一些網友推薦反覆凍的方法:
把梨子在冰箱裡冷凍了以後拿出來解凍,然後再拿到冰箱裡冷凍,這樣反覆操作4-5天。理由是,這樣操作可以模擬東北的溫差,利用水和冰的體積交替變換,讓更多汁水從細胞中流出,凍出真正的凍梨。
劃重點,如果你在冬天比較溫暖的南方,不建議這樣嘗試!
我們來看看爾濱最近幾天的溫差:
就算是最高溫度,那也是在零下好多度的…
我們再來看看廣州最近幾天的溫度:
如果廣州的朋友把梨子反覆從冰箱裡面拿出來解凍,這十幾度的高溫,一旦解凍時間沒控制好,很容易讓梨子在解凍的時候變質….
最後,你的梨確實黑了,但有可能,它就是壞掉了…
液氮凍梨靠譜嗎
說了這麼多,作為一個物理人,物理DNA開始蠢蠢欲動:
既然冰箱溫度不夠低,那用液氮,溫度總該夠了吧?
液氮凍梨,是不是能迅速凍出黑不溜秋又甜又多汁的效果?
搬上液,立馬見分曉!
盆中放梨,猛灌液氮
當我們把梨子浸泡到液氮中後,大約半分鐘左右,一聲悅耳的咔嚓聲傳來,梨……繃不住了…..
隨著浸泡時間的增加,梨子的裂縫變得越來越多,最後直接分成了很多小塊,裡面的果肉變得越來越像椰子的顏色。
兩分鐘後,液氮揮發完,我們取出」凍梨」,發現它變得堅硬無比,用它敲擊桌面,發出咚咚咚的巨響,和磚頭有得一拼。
而梨子的表皮,基本還是黃色,並沒有多少變化。
其實,這也證明了凍梨變黑的過程是一個很緩慢的酶促褐變反應,僅僅滿足低溫的條件是不夠的,還需要足夠長的時間,讓酚類物質儘可能多地轉變成醌類物質才可以。
由於液氮的溫度實在是太低了,所以直接破壞了梨子的完整結構,在幾分鐘內就變得四分五裂。
當我們把這半個「凍梨」放在溫水中融化時,我們發現梨漂浮在了水面上,僅僅在與水面接觸的周圍形成了一層冰。
當逐漸回溫後,梨子變得軟爛,並且因為果肉直接暴露在了空氣中,所以被氧化成了褐色。
四個字:
不可食用。
由於梨子沒有比較耐凍的外皮保護,所以最後的凍梨翻車了,那麼,如果換個外皮厚實的呢?
有請砂糖橘登場!
同樣的,當我們把砂糖橘用液氮浸泡後,發現砂糖橘也變硬變脆,但由於外皮比較厚實有韌性,所以並沒有裂開,仍然保持完整。
從液氮中拿出的砂糖橘
而在逐漸回溫後,砂糖橘的表皮又再次變軟,剝開外皮後,裡面的果肉看著和原本的沒有多少區別,咬下去卻有點凍梨的相似口感,沙沙糯糯的,甜度也會更高一些。
也就是說,利用液氮迅速凍結砂糖橘,在果皮比較緊實地保護著果肉的情況下,主要還是經歷了可逆相變的物理變化,當逐漸回溫後,大部分果肉還能變回原態,但有小部分的組織結構已經在極低溫下被破壞,這就貢獻出了最後類似於冰沙的口感。
總而言之,凍砂糖橘,大獲成功!
如果換外皮更厚的….
下次小編也許會試試….
液氮凍榴槤!
最後,南方的朋友,肯定會問小編:
所以,南方人到底怎麼在家凍梨?
把梨放在冰箱的冷凍層,然後……
忘掉它!
參考文獻
[1] 王勇,戴麗媛,費騰等.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蒸發光散射檢測器測定梨中單雙糖含量的研究[J]. 農業與技術, 2019, 39(15):14-17。
[2] 曾少敏. 梨果實主要酚類物質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院, 2013.
[3]王陽,王文輝,賈曉輝等.梨不同品種果實凍藏品質性狀分析與適宜品種篩選[J].中國農業科學,2017,50(17):3400-3412.
編輯:穆勒家保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中科院物理所(ID:cas-iop),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