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長蘑菇沒什麼,這些食物都是病了才更好吃!

2024-10-11   果殼網

前段時間,小紅書網友曬出了一顆 長蘑菇的蘋果,引發全網關注。這顆蘋果上長出的是裂褶菌,也被稱為白參。很快,研究人員從這株「果菌王」上培育出後代,並且寄回給網友嘗嘗。

蘋果長蘑菇,點擊圖片查看「果菌王」的故事|小紅書:@沛容

雖然蘋果長蘑菇看起來非常離譜,但其實,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食物,也都是 由正常的食材「生病」之後得來的

不止樹木會長蘑菇

多數情況下,人們會努力維持作物的健康,避免它們被病菌感染。但不知是誰開始嘗試生病的食物,反而發展出培育「生病」食物的路子。

廣為人知的例子是 茭白。我們平常吃的茭白,是 (Zizania latifolia)被 菰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感染後形成的膨大莖。

茭白 | Micromesistius / Wikimedia Commons

菰是一種水生植物,未被感染前,它的莖就跟水稻等禾本科親戚的莖差不多細;但一旦被黑粉菌感染, 這種真菌分泌的物質就會使它的莖不斷膨大,變成好吃的茭白。菰一旦感染了黑粉菌就無法結出種子,但好在它們還能通過根進行無性繁殖,人工栽培茭白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

在田間生長的茭白,除了我們通常吃的,還有兩種不宜食用的:一種叫做 灰茭,含有大量的冬孢子,可能引發過敏性肺炎;另一種是 雄茭,它的根莖不會膨大並且會開花結菰米,也不適合作為食材。

沒有膨大的菰,看起來跟茭白毫不相關| Forest and Kim Starr / flickr

黑粉菌在北方還製造了 高粱烏米。雖然它的名字里有「米」,但它其實是一種從高粱穗中長出的蘑菇,東北的小夥伴可能會對它更熟悉一些。

當高粱感染 高粱絲黑穗病菌(Sporisorium reilianum)時,果穗會被菌絲體占據,不僅不能正常結實,還會變成黑色,形成「高粱烏米」。高粱絲黑穗病是高粱的主要病害之一,會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然而,為了得到高粱烏米,人類卻精心選育了 易感品種,讓高粱能病而不倒。不僅有的地區會只為收成烏米而種植高粱,科研工作者還研發了高粱烏米製作的麵包、飲料、掛麵等衍生產品。

高粱烏米其實是真菌的子實體,因此高粱烏米也可以看作是高粱穗中長出的蘑菇|搜狐

高粱絲黑穗病菌危害高粱的生長繁衍,但卻早被劃入食用菌的隊列。 很多食用菌也是如此,是人類的美味,卻同時也是植物的病原菌。像靈芝、香菇和木耳,它們都是典型的木腐菌,當樹幹上有了這類真菌的身影,往往表明樹木的生命開始走下坡路,或者直接走到頭了。

木頭上長蘑菇還算常見,長蘑菇的竹子可能就少見多了。 海綿膠煤炱菌(Scorias spongiosa)就是竹子的一種病原菌,竹子感染它後,會長出一團又像銀耳又像鳥窩的子實體 。在四川,這種竹子長出的蘑菇被稱為竹燕窩菌、竹花菌、竹燕窩、石花菌。作為少見的竹類食用菌,它的人工培養也被提上了日程。

竹燕窩丨賀新生,劉超洋,林琦,等[12]

蟲子也會長蘑菇

不僅植物感染真菌後會變成食材,動物也可以。最著名的當屬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是一種真菌,通常寄生於蝙蝠蛾科的幼蟲。它們在幼蟲體內吸取養分,直到幼蟲死亡,它們會「破蟲而出」——幼蟲屍體與爆出的真菌共同形成了完整的蟲草。

冬蟲夏草|Gross Science / youtube

冬蟲夏草的分布範圍有限,野生資源稀缺,且因過度採挖和氣候變化而數量衰減,目前已被列為 國家二級保護物種。冬蟲夏草的人工栽培是科學家的一大研究熱點,一旦人工栽培成功,既能保護野生資源緩解環境壓力,還能滿足大家嘗鮮的好奇心;但這並不容易,不僅要養蟲養菌兩手抓,還要琢磨如何把菌接種到蟲身上。

除了名聲在外的冬蟲夏草,蟲草屬的蛹蟲草(C. militaris)、蟬花蟲草(C. chanhua)和廣東蟲草(C. guangdongensis)也是藥食用菌。蛹蟲草又被稱為 蟲草花北蟲草,是蟲草花菌寄生於鱗翅目幼蟲後形成的,多年前就已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是煲湯的常見食材。

餐桌上常見的蟲草花,也是真菌寄生於蟲形成的|圖蟲

除了好吃,蟲草屬真菌喜歡寄生蟲子的獨特習性,也讓它們成為 防治害蟲的理想材料。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專門寄生於蜣螂的蜣螂蟲草(C. geotrupis),也許未來某一天,科學家也能發現蟑螂蟲草,用它來控制蟑螂的出現頻率。

「放壞」的食物其實很常見

長蘑菇的動植物或許看起來還有些驚悚,但發霉的食物可就常見多了。因為老祖宗的廢物利用,我們有了霉豆腐、豆腐乳、酸奶、奶酪、醋和豆瓣醬等食材。這些食材的生產工藝都離不開發酵, 而在發酵過程中,正是真菌、細菌等微生物令食物的色香味發生變化,產生了令人慾罷不能的獨特風味。

不同的菌群和發酵過程,造就了風味各異的各種奶酪|Pixabay

比如蒙古族利用木桶自然發酵生產 奶酪時,就有細菌和真菌們忙碌的身影。參與這場勞動的細菌包含乳球菌屬、乳桿菌屬和醋酸杆芮屬等;真菌主力則有地霉屬、伊薩酵母屬和克魯維酵母屬等。這些微生物在奶酪發酵的過程中實行「輪班制」——最初是細菌們最活躍,隨著奶酪漸漸成熟,真菌們的參與度逐漸變高。菌群的不同與發酵過程的差異,賦予了各種奶酪獨一無二 的風味和口感,比如乳球菌屬、乳桿菌屬、克魯維酵母屬、地霉屬和畢赤酵母屬,都是與奶酪風味相關性較高的微生物。

當然,發酵的產物不總是香的,也可能出現 臭豆腐這種聞著臭、吃著香的食物。要尋找這種獨特風味的源頭,就必須觀察製作這些食物的滷水中留下的微生物痕跡。

臭豆腐通過自然發酵製成,臭豆腐的風味容易受環境影響|Pixabay

臭豆腐是通過 自然發酵而製成的,也就是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菌種進行發酵,這種製作方法也被稱為"敞口發酵"。因此,不同地區的臭豆腐在製作過程和風味上也會體現出差異。舉例來說,喜歡炸著吃的長沙臭豆腐和喜歡蒸著吃的紹興臭豆腐,就展現出了明顯的外形特徵和風味差異,雖然都叫臭豆腐,但此臭非彼臭。奶酪發酵時,真菌對顏色和風味貢獻頗高;而在臭豆腐滷水和生胚中,細菌對於風味的貢獻則更多,因而臭豆腐的臭味多,但幾乎沒有霉味。

得益於食品製造業的發展,酸奶、醋等工廠化生產的發酵食品已經具有穩定的風味和充足的產量。而通過自然發酵得來的食物,由於微生物組成容易受環境變化的影響,往往也存在風味不穩定的特點——畢竟,每一次發酵過程都像給扭蛋機投幣,無法確定最終的結果是什麼。

樹的眼淚也能吃

除了發霉長蘑菇,植物的另外一些病變也可能產生美味的食物。比如糖水裡常見的 桃膠,就是桃樹受到到外界刺激,如氣溫的劇烈變化或受傷(被蟲啃)後產生的「淚珠」。雖然沒有長出蘑菇,但桃膠也是樹陷入「亞健康」甚至生病的一種象徵。

桃膠|圖蟲

桃膠在概念上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的桃膠指的是薔薇科植物(如桃樹、扁桃樹、櫻桃樹、杏樹、李樹)樹幹分泌的樹膠;狹義的桃膠僅指桃樹分泌的樹膠,不包括其他樹種。在加工形式上,桃膠可以分為原桃膠和商品桃膠:原桃膠的加工過程較少,通常用於食用;商品桃膠則需要對原桃膠進行精加工,其用途更廣泛,醫藥、化妝品、油墨甚至電子化工業中都有它的用武之地。

那麼,產桃膠的桃樹還長桃子嗎?答案是還長,但是可能不愛長了。目前大家還沒琢磨如何高效「虐哭」桃樹;相反, 當桃樹產生大量桃膠時,就需要調整管理方式,防治桃樹病蟲害爆發

產大量桃膠時,桃樹就不怎麼長桃子了|Pixabay

將「病了」的食物擺上餐桌,最初可能只是迫於生計,不得不 勤儉節約。但時至今日,它們已經成為特色美食,人們甚至會據此培育特別的品種,或是進行批量生產。這樣獨特的美味,何嘗不是代代耕耘的智慧結晶積累呢?

參考文獻

[4] 李莉峰,王小鶴,石太淵,等. 高粱烏米掛麵研製[J]. 遼寧農業科學,2008(1):21-23. DOI:10.3969/j.issn.1002-1728.2008.01.007.

[9] 劉敏,林佳衛,焦昱瑋,等. 基於高通量測序技術分析蒙古族傳統奶酪微生物菌群多樣性[J]. 中國釀造,2024,43(3):116-120. 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24.03.018.

[12] 彭輝,姚良洪,張真,等. 基於T型菰黑粉菌檢測的茭白種苗純化研究[J].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23,31(8):1757-1766. DOI:10.3969/j.issn.1674-7968.2023.08.018.

[13 賀新生,劉超洋,林琦,等. 竹類煤煙病大型病原菌——海綿膠煤炱菌的分子鑑定[J]. 福建林學院學報,2011,31(4):363-367. DOI:10.3969/j.issn.1001-389X.2011.04.016.

[16] 李增智,欒豐剛,HYWEL-JONES NIGEL L,等. 與蟬花有關的蟲草菌生物多樣性的研究Ⅱ:重要藥用真菌蟬花有性型的發現及命名[C]. //第三屆中國地衣生物學青年學術論壇論文集. 2020:95-107.

作者:鱈魚

編輯:麥麥

題圖來源: @沛容

本文來自果殼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轉載請聯繫sns@guokr.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