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丨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2023-08-22     民生周刊

原標題:處暑丨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按鈕收聽朗讀音頻

文/耕農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有當機、觀察、轉化之意,「暑」有屬性、類別、方向之意。

在面對錯綜複雜的情況時,如何做到處亂不驚、審時度勢,做好應對的轉化,這代表一個人的定力、道德和智慧。也如人到中年,雖不似青春時激情似火,但內心愈發豐盈與平靜。

秋意來 暑氣止 天地始肅

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在立秋之後出場,它是二十四節氣中代表夏秋交替的節氣,會出現較為明顯的天氣變化。

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當屬我國西北和東北地區。對這兩天剛走出三伏的南方地區來說,仍然能感受到高溫的壓迫,也就是所謂的「秋老虎」。

不過,「秋老虎」只是夏天的「迴光返照」,隨著秋雨降下,「一層秋雨一層涼,風吹落葉滿地黃。」

零星的幾片落葉,散在道路上,仿佛秋氣肅殺,把一片片有生命的樹葉折奪下來,拋棄在大地上,秋意漸深,秋味漸濃。

《逸周書集解》有言:「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又五日,天地始肅;又五日,禾乃登。」

處暑之後,陽氣收斂,天氣清肅,天地萬物由春夏的勃勃生機轉向蕭條冷落。為順應自然,人們應當早睡早起,收斂神氣,使情志處於安定平靜之中,以緩深秋肅殺之氣。

處暑最重要的風俗是「處暑滌心」。在處暑這一天,古人會在家裡的中庭放置一杯凈水,過三天後再收起來,目的是送走暑氣,也有用水凈化心靈的意思,所以,這個儀式叫「處暑滌心」。

滌心,就是「洗心」,洗盡鉛華,必見真淳。如果想把世界看得清楚,就要讓心保持純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忘卻浮名,沉靜通徹,只做自己。

勤有功 宜勉力 碩果自來

都說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一年精耕細作,把汗水播撒在農田上,盼望著秋收時分能看見一顆顆飽滿的穀粒,能聞到沁人心脾的谷香。湛藍的天空、金黃的大地,只有辛勤勞動的人,才懂得此刻的美好。

但有句農諺說:「處暑不出頭,割了喂老牛」。意思是,像高粱、玉米、糜谷等大秋的莊稼,到了處暑還沒抽出穗頭,乾脆割回家喂牛,也算是減少一點損失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和莊稼一樣,要按節令出苗、出穗、成熟,誤過節令,就很難有出息了。

東晉名將陶侃曾告誡別人:「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但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

莊稼不在於枝繁葉茂,而在於春華秋實結出籽實來。做人也一樣,不在於遊手好閒,誇誇其談,而在於對世有益。

人生是條單行線。人世間最大的遺憾就是,錯過了可以拼搏的年紀,回過頭來,只能說:「我本可以。」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敗給了時代,不是敗給了現實,不是敗給了同齡人,而是敗給了自己。

《三字經》中告誡孩童們:「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其實,這何嘗不是在告訴成年人,餘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趁早努力,別辜負了自己。

沒有春夏的耕耘,就沒有秋天的碩果纍纍。人生也是如此,沒有年少的努力,又怎會有中年的安穩?

正如林語堂所言,不管我們走到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應該喜歡那一段時光,完成那一階段該完成的職責,不沉迷過去,不狂熱地期待著未來,生命這樣就好。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這或許就是處暑時節,我們最應該體悟的道理。

往期推薦:

夜讀丨周恩來和鄧穎超:愛情最好的模樣

夜讀丨《道德經》中這5句話,治癒你的迷惘

夜讀丨和正直的人相交,和寬厚的人來往

主播:魏良煒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編輯

文章來源: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

作者:耕農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編輯部

點擊圖片可進入 「喜馬拉雅FM」-「全民夜讀」欄目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6fd8d56f0529cf71e3dc7f83e145c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