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養老變坑老,保護好老年人的「養老錢」!

2023-09-15     民生周刊

原標題:別讓養老變坑老,保護好老年人的「養老錢」!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郭鵬

幫助老年人提高識騙防騙能力,最大限度擠壓「行騙空間」,保護好老年人的「養老錢」。

幫助老年人提高識騙防騙能力,最大限度擠壓「行騙空間」,保護好老年人的「養老錢」。

64歲的退休教師李偉武近些天時常感到後怕,要不是女兒極力勸阻,他辛苦攢了幾十年的積蓄,很可能已被騙走。

原來,他被小區里專賣老年人羊奶粉的店鋪老闆「洗腦」,說是投資50萬元入股一個遠在內蒙古的有機養殖場,不但能全年免費喝羊奶粉,還可以每年獲得投資額20%的分紅。

「那個老闆是個小伙子,很真誠,對待我們老年人很有禮貌,也熱心。」雖然突然就關店走人,再沒有了蹤影,已是很明顯的「跑路」行為,但是李偉武到現在都覺得那個年輕老闆人不錯,「可能也是被別人給忽悠了」。

近些年,針對老年人的騙局「套路」,越來越多。

近日,民政部發布7件養老服務領域詐騙犯罪典型案例,揭露詐騙「套路」手段及其危害,希望幫助老年人提高識騙防騙能力,最大限度擠壓「行騙空間」,保護好老年人的「養老錢」。

套路五花八門 手法千變萬化

此次公布的7件典型案例分別是:「碰瓷」養老機構以異地養老為名集資詐騙;以簽訂養生養老合同為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以贈送床位補貼券及回購為名集資詐騙;以終身養老或高息為誘餌騙取老年人養護費用;以老知青養老為噱頭吸引老年人預訂養老服務;以預售養老服務消費卡非法吸收公眾資金;以投資購買養老服務為名跨地域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民生周刊》記者梳理髮現,案例中「肖某非法集資案」的受害者達6000餘人,未兌付金額超3.6億元。算起來,受害老人人均損失近6萬元。「對於靠微薄養老金過日子的老年人來說,這可不是一筆小錢。」看過新聞的李偉武有些難過,「老年人真的這麼好騙?」

從這些典型案例中可以發現,詐騙套路五花八門、手法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目的都是掏空老年人錢包。這些行騙者通常打著「服務老人」「關愛老人」的旗號招搖撞騙,被騙老人在遭受財產損失的同時,更承受了巨大的情感壓力,嚴重影響晚年生活幸福感。

在另一起案例中,行騙人以養老中心的名義,通過沿街發放宣傳資料、組織老年人開展聯誼會等方式進行公開宣傳,為老年人辦理居住權證、簽訂養生養老合同,並對外宣稱,老年人交納的本金越多,入住時享受房租折扣也越大,養老中心將定期支付利息,期滿後退還本金。截至2018年底,該養老中心共計向3300餘人吸收資金1.7億元,案發時已退還資金4275萬元,未退還資金1.3億元。

實際上,該養老中心為吸納資金而簽訂的養老服務合同數量遠超中心養老床位數量,不具備為所有簽約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的能力。

記者注意到,此次民政部不只是公布案例,還總結了案例的典型意義。拿上述案例來說,民政部就強調,要警惕養老機構超量售賣床位的情況。老年人應高度警惕預付款承諾入住服務附加返利的營銷手段。養老機構以為老年人辦理居住權證、簽訂養生養老合同、享受入住優惠等方式,吸引老年人預付費用,是解決資金不足問題常用的營銷手段。

同時民政部還指出,要警惕「高額回報」陷阱。以「交納本金越多入住折扣越高」「高額返息到期退還本金」「返還定金並享受折扣入住甚至免費入住」等為幌子,收取預付費的行為,實際是吸收公眾資金的金融活動。

「養老機構承諾的高額利息主要來源於老年人交納的本金,要持續維繫,勢必挪東補西,一旦資金鍊斷裂,不僅高額利息無法兌付,連本金也難以追回,其承諾的養老服務更是難以兌現。養老機構的本質是提供養老服務,對帶有投資返利性質的承諾,老年人應謹記高回報伴隨高風險,謹慎投資、警惕非法集資。」

強監管 多宣傳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以「養老」「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字樣進行篩選,相關刑事案件近年即有百餘起,單案涉案金額最高達14億元,涉及受害人數萬人。

對於頻發的養老詐騙,有業內人士建議,要深入開展防範養老詐騙知識宣傳活動,與此同時,各級民政部門也應該加大日常檢查力度,「如發現養老服務機構有收取大額預收費行為的,要加強重點監管,發現非法集資苗頭性風險的儘早介入,最大程度減少老年人經濟損失」。

面對養老詐騙套路花樣頻出,老年人自己究竟該如何防範?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廳廳長張曉津給出建議,他希望老人要增強自身反詐意識,牢記「天上不會掉餡餅」「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老年人要注意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了解和識別各種新騙術,還要在領雞蛋、領大米、免費旅遊等各種誘惑前保持足夠「定力」,不要貪圖蠅頭小利,因小失大。

張曉津還強調,老年人應該注重與家人之間的交流溝通。他發現,在養老詐騙案件中,有的犯罪人員以親情陪護為手段接近老年人,有的將「買不買」與「子女孝順不孝順」掛鉤,有的則反覆提醒「不要告訴子女」。

「防範養老詐騙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老年人投資理財、尋醫問藥時要及時與子女溝通,為人子女的更要關愛家中老人,勤聯繫、多關注、善提醒。兒女關心多一點,老年人就離詐騙遠一點。」張曉津說。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部

原文刊載於2023年第19期《民生周刊》雜誌

原標題:《別讓養老變坑老》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郭鵬

責任編輯: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誌社旗下融媒體平台。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e0f0a6d495bcfa818ff57901c915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