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逃難 崖居深山五百年 依山傍水 種糧紡線賽神仙

2022-05-16     王喜慶

原標題:宋家逃難 崖居深山五百年 依山傍水 種糧紡線賽神仙

古人類的居住和大多動物一樣,都是從洞穴開始。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才開始有了半地下的建築物。然而由於自然條件和建築材料的限制,太行山中的古人類500年前依然穴居山崖,最新的崖居居然僅有92年。

河北井陘縣的晉冀交界處有個小山村:岸底村,人數不過兩位數。百度詞條上幾乎沒有介紹。據說縣誌上記載明萬曆年間,是一位從山西娘子關躲避戰亂逃難來的宋進忠開始建村的。

落腳之時便住在了懸崖底下的凹槽處,雖然躲避了雨雪 ,卻躲避不了風寒,於是便劈石壘牆、鋸木做窗,和泥起灶、生兒育女的繁衍至今。這個小村解放初期由山西的平定縣劃歸了河北井陘南峪鎮管轄。

岸底村遠離國道,好在村村通工程為村民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山路不寬,雖然崎嶇,卻也平整,山上的落石隨處可見,開車還是要非常小心。這裡的地形說是山溝也好,說是峽谷也行,岸底村的所在之處算是比較開闊的一塊。

村口有個小小的防疫執勤點,七旬老漢很是負責,只是耳朵不太好使,遇到事情只好喊附近的人幫助處理。當地人口音很重,尤其是老年人更是不好聽懂,好在人極善良,一笑就都解決了。

今天的岸底村可能叫溝底村更合適。之所以叫岸底村,當年一定是河水濤濤,所以村名有了極其形象的描述。而這裡稍微寬闊的地形也提供了一定的河灘地,有山有水,有林有田,自然是人類居住的風水之地。可以說,我們目前看到的自然界和百年之前有著極大的差別。就像當年背水一戰的古戰場,如今卻河道乾涸,滴水不見一樣。

由於地殼變化、山石風化,兩側的峭壁上形成了許多大小不一的凹槽,給當年的宋家人提供了擋風躲雨的自然條件。雖然後來的宋家人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有的建了窯洞,有的蓋了瓦房,但是依然有人居住的崖居里。

崖居建在半山腰上,一路上去倒也不難。當年的河水已然不見,自然多了許多耕地。這棟1930年的「新房」是所有崖居中條件最好的,有院有牆、有門有窗,雖然不大,一應俱全,門口的薄田邊上還有間廁所。牆上安有電錶,門上還有LED燈,周邊一看,還有些陶淵明的味道。

往上走是一條被茅草覆蓋的極其狹窄的小路,有些地方先人們墊了石板,不僅陡峭而且濕滑,尤其要小心才是。迎面是一個破敗的門框,右手邊居然還有一個小小的佛龕,裡面擺著一個斷裂的土地爺。

這處崖居恐怕是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雖然坐南朝北,終年不見陽光,恐怕也是宋家先人們的無奈之舉。從東到西約30多米長,所有的生活區都在靠山部分,臨近懸崖是一條生活的通道,約一米來寬,大部分都建了不高的圍牆,而有的地方受條件所限,連圍牆也不能建。不過大門一關便成了自成一統的小山寨,無論惡人、野獸都不得而入了。

最東端是間房,裡面約七八平米,有一盤土炕還有一件類似於大櫃的家具。往裡居然還有間山體自然形成的倉庫,存放了許多陶器和柳編,有個大缸里還有半缸的糧食,好像是小米或是玉米糝,光線太暗,看不太清。

往西又是一件屋子,顯然又小了許多,有一盤土炕以及一地的蘆葦蓆子。毗鄰的是間敞開的倉屋。其次的房間就越來越小甚至不能稱作房間了。最西端放了許多農具,崖居上至少有三眼灶火用具。有意思的是還有一個向下敞口的廁所,糞便直接就排到懸崖下邊了。

水是人類生存的命脈,這個地方在過去恐怕取水不是問題,守著河邊很容易就過上你挑水我澆園的田園生活。而今靠天吃水已經不太現實了,所以人們不得已而離開了崖居。

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有思想、有追求。

看著古崖居過去古人的生活是多麼簡單而平和。

豬吃飽了睡覺、鳥吃飽了唱歌。

而人則是飽暖思淫慾——開始不知所終的作了。

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963492bd844b9c8d75426d765881a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