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方法)

2022-03-19     暮野玩車

原標題:怎麼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方法)

撒開手,孩子反而能很好的自理孩子的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做在中國,一位13歲考上大學,17歲進入研究所碩博連讀的神童,在讀高中時還要媽媽喂飯,上了大學也要媽媽陪讀,甚至幫自己洗頭,只要他分神做別的事情,媽媽就會大聲制止。

媽媽告訴她,她的全部任務就是學習,所以她忽略了其他一切瑣事,包括與同學的交往。讀研究生期間,他覺得自己長大了,執意不要媽媽陪讀,卻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安排學習和生活,連吃飯都需要教授提醒,冬天也不知道多加件衣服,竟穿著單衣。他拉著拖鞋去逛天安門,因為他只管埋頭讀書,從不與人交往,考試時間變了也渾然不知,就連碩士畢業論文提交的時間他都錯過了。三年後,他收到了學校的事業通知書,被勸退回家。他的媽媽沒有想到自己的孩子會這麼沒用,生氣的怒罵孩子。可是看著孩子無辜的眼神,他這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生活中,很多媽媽們都恨不得像這位神童的媽媽一樣,對孩子事無巨細,唯恐照顧不周。而當孩子步入社會,面對種種的難題與挑戰,選擇放棄或者回家繼續依靠父母生活時,媽媽們又會批評孩子的不爭氣。眾所周知,在國外,孩子滿18歲後,就要自己養活自己了。而在中國,很多孩子哪怕是已經結婚成家,還要接著啃老。比起外國父母,中國的家長好像更有責任感,但這樣做是否合適呢?在一次徵文比賽中,一個中學生寫的文章《懶媽媽》獲得了一等獎,媽媽們不妨學一學我的媽媽很懶。小時候我走路不穩,動不動就跌倒。每次我哭著要媽媽把我扶起來,她都不會動手,而是用鼓勵的目光看著我。

好孩子自己爬起來。我的運動鞋髒了,媽媽不但不給我刷,爸爸要幫忙時,媽媽還阻攔說讓他自己刷吧。我只好硬著頭皮自己刷。我看課外書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去問媽媽,她不告訴我,卻對我說,你去查字典吧。我做作業的時候有數學題不會做,求媽媽幫我。媽媽也不告訴我該怎麼做,只是對我說,你先搞清楚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的關係吧。

我小時候很喜歡玩玩具,長大了又喜歡上了拆玩具。我想方設法把各種玩具拆開,想要看看為什麼玩具狗會叫為什麼汽車模型能跑,結果常常是拆壞的多,裝好的少。媽媽知道了一點兒也不生氣,還和爸爸一起指導我重新把玩具組裝好。爺爺喜歡聽收音機,一天他問我怎麼剛換了電池的收音機不響了。我說可能是出毛病了,媽媽聽到了,就讓我試著修理,還給我找來了萬用表。我按著收音機安裝線路圖,反覆查找,終於找出了毛病,修好了收音機,心裡美的不得了。

媽媽懶得管的那些事,懶得告訴我的那些事,我都自己學會了。我的懶媽媽呀,你的苦心我終於明白了。也許這個男孩兒最初對媽媽的懶孩有些抱怨,但當他學會了本領,增長了知識,也就理解了懶媽媽的良苦用心。兒童時期,很多孩子凡事都喜歡說我能我自己來。媽媽們要珍視孩子的這種獨立願望,抓住這個關鍵期,鼓勵、引導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不斷嘗試著學會獨立。具體來講

媽媽們可以這樣引導孩子,一、鼓勵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喜歡實踐,喜歡嘗試,喜歡在這些過程中得到思考和創造的樂趣,並從中收穫成功的喜悅,個人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媽媽們與其對孩子的嘗試行為加以阻攔,不如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告訴孩子不妨試試看。二、要求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只要是孩子自己能夠做的事,媽媽們就一定要讓他儘量多的去做自己穿脫衣服、繫鞋帶、大小便、剪指甲、洗襪子、洗手洗臉,這些事情看似很小,卻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重要內容。只有從小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意識,由難到易,循序漸進地提出要求並進行引導,才能使孩子儘早學會獨立。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不要求孩子,就會逐漸形成依賴性,缺少獨立生活的勇氣和能力。

三、引導孩子學做自己不會的事誰都不是生下來就會做事的,無論什麼事都要親自做一下才能學會。孩子第一次自己吃飯,第一次獨立入睡、第一次學洗臉,這些在成人看起來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對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卻有著關鍵作用。媽媽們一定要積極的鼓勵孩子大膽嘗試自己沒有做過的事,要經常對孩子說,我相信你,你能行。當孩子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媽媽們要注意鼓勵、支持和引導孩子,不能打擊孩子的獨立願望或者包辦代替,從而使孩子失去寶貴的鍛鍊機會。

四、督促孩子堅持做能做的事孩子的獨立性不是一兩天就能形成的,也不是孩子能夠獨立的做幾件事就表示孩子有了獨立性。獨立性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內化的過程,需要媽媽們對孩子進行反覆的強化和持之以恆的引導。因此,當孩子已經掌握某項技能或能夠獨立完成某件事實,你一定要督促孩子不斷堅持,反覆練習,最後養成習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9153d96bc77cc85dcb383093f5d6f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