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沒有明確立胤禛為繼承人?九龍奪嫡太殘酷,他怕重蹈覆轍

2023-04-19     史密記

原標題:康熙為何沒有明確立胤禛為繼承人?九龍奪嫡太殘酷,他怕重蹈覆轍

康熙的傳位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康熙最初的繼承人,是二阿哥胤礽。但是經歷了兩次廢立以後,康熙是不可能再將皇位傳給胤礽了。

因此他將目光轉移到了其他幾個皇子身上,這才上演了九龍奪嫡的鬧劇。康熙一輩子老婆多,因此兒子也不少,有排名的兒子就有35人,沒有夭折的,也有24人。

如此龐大的一個兒子集團,如果大多數是蠢蛋也就算了,可偏偏這裡面大部分人都是人精。因此選一個合適的繼承人,就成了非常頭疼的問題,因此康熙索性就不明擺著立繼承人了。

那麼康熙是如何一步步安排,將皇位傳給四阿哥胤禛的呢?如果胤禛在這過程中不能理解康熙的用心良苦,從而走上歧途,這又該怎麼辦呢?

一、攪渾這潭水,誰也看不清。

胤礽最初並沒有犯原則性的錯誤,但是在康熙生病的時候,發現胤礽沒有一點兒傷心的跡象,所以對他不滿。再加上各路皇子們爭相陷害,所以胤礽才被拿下馬。

康熙五十一年,第二次廢太子的時候,康熙比誰都清醒,他知道這個時候不管立誰為太子,其他皇子都會想辦法針對新太子。

因此康熙絕對不能表露自己的心跡,越讓人看不透,越能夠保證平衡。至少每個兒子都覺得自己有機會,就不會導致康熙不得善終的下場了。

1、打壓八阿哥胤禩。太子胤礽被廢後,八阿哥胤禩成為了奪嫡的熱門。康熙非常喜歡胤禩,而且胤禩本人也特別會做人,長期受到周圍所有人的讚賞。

朕前患病,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無奈,將不可冊立之胤礽放出,數載之內,極其鬱悶。胤禩仍望遂其初念,與亂臣賊子結成黨羽,密行險奸,謂朕年已老邁,歲月無多,及至不諱,伊曾為人所保,誰敢爭執?遂自謂可保無虞矣。---康熙

當大家都認為人緣最好的八阿哥穩操勝券的時候,康熙偏偏因為一隻不起眼的死鷹,對他進行了訓斥。並且將那些提議立八阿哥為太子的大臣,狠狠罵了一頓。

2、扶植十四阿哥胤禵。這個時候八阿哥胤禩看似沒有什麼希望了,八爺黨成員中的十四阿哥胤禵,一向十分低調,此時卻冒了出來。他不僅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而且大有取代八阿哥胤禩,成為當朝紅人的潛力。

所以說胤禩表面上轉而支持胤禵,實際上八爺黨內部,在康熙的這種安排下,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裂痕。

3、扶植三阿哥胤祉。與此同時,三阿哥胤祉,也深受康熙的寵愛。早在康熙四十八年,胤祉就和胤禛、胤祺一起被封為了和碩親王,胤祉是和碩誠親王。

當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掉的時候,胤祉卻得到了康熙的5000兩賞銀,這就比較有說頭了。因為胤祉文武雙全,當時又在給康熙編書,所以也是奪嫡熱門。

尤其是康熙五十八年,康熙在圜丘祭拜後,居然讓胤祉行禮。所以說在胤礽被廢後,胤祉常常以儲君自居,這還是有道理的,畢竟康熙的行為比較讓人迷惑。

五十八年,上有事於圜丘,拜畢,命允祉行禮。五十九年,封子弘晟為世子,班俸視貝子。---《清史稿》

整個過程當局者迷,誰也看不透康熙到底想要讓誰做繼承人。他甚至把一直敦厚老實的五阿哥胤祺給拉了進來,不僅封他為恆親王,而且也賞了5000兩銀子。

所以說康熙這一招實在是太厲害,利用打太極的方式,處理好兒子們之間的關係。至少在他活著的時候,是看不到兒子們反目成仇了。那麼他是如何讓胤禛體會到自己要做儲君的呢?

二、康熙在無形中,不斷提拔胤禛。

從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了以後,其實康熙對胤禛的態度,並沒有特別突出。如果特別突出的話,可能胤禛也就不安全了。

因此康熙對胤禛的賞賜,永遠是夾雜著其他人的。這就是一種無形的保護,既提升了胤禛的個人地位,又不被他人察覺到異樣。

1、不知不覺中,提升胤禛的地位。比如說在康熙四十八年,太子胤礽復立的時候,康熙不聲不響地將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和五阿哥胤祺都立為了親王。這麼一來你能猜得出康熙是什麼用意嗎?康熙對胤禛並沒有很明顯的區別對待,但是卻提升了胤禛的地位。

康熙六十年,44歲的胤禛奉命代替康熙前往盛京祭拜祖先陵墓。到了冬至的時候,又代替康熙在南郊祭天。

但是有意思的是,前往盛京祭拜的皇子,並不只有胤禛一個,還有皇十二子胤裪。此外還有三阿哥的兒子弘晟。當時弘晟已經被康熙封為世子,待遇和貝子一樣。

而且讓胤禛代替自己在南郊祭天之前,也曾經讓三阿哥胤祉代替他在圜丘祭拜後行禮。因此這還是一套迷蹤拳。

這麼一來我們還是搞不清楚康熙最終的繼承人到底是誰。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康熙的確是在不斷提拔胤禛。

2、讓胤禛參與到治理國家的事務中來。康熙六十年,胤禛在盛京祭拜結束後,便回京負責複查會試的試卷。這看似是一件輕鬆的活,但是卻能夠讓胤禛著手處理選拔人才的重要事務。

第二年,康熙又讓胤禛負責清查京城地區的糧倉。民以食為天,康熙這樣的安排,也是為了讓胤禛對國家農務引起足夠的重視。

其實此前,康熙在天下巡遊的時候,也曾經多次帶上過胤禛。而且代替康熙到地方上處理過很多事務。因此胤禛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康熙培養起來了。

胤禛不僅熟悉政務,而且常常在全國各地遊走,所以十分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對地方吏治也有很深刻的了解。這些都是康熙對胤禛的培養。

總結:誰得了好處,誰心裡清楚。

胤禛最優秀的地方,那就是每天只跟自己比。他從來不去看周圍的皇子,都有怎樣的待遇。他只看自己的今天是否比自己的昨天更好了。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使得胤禛深刻地體會到,康熙正在培養自己。不斷交給他事務讓他處理,有時候又讓他代為祭祖,甚至提拔他為親王。

這些所有行為,雖然和其他皇子有重合的地方,但對胤禛來說,的確是實實在在的好處。既然康熙對胤禛有如此多的照顧,那胤禛自然不會自暴自棄。體會父親的良苦用心,也就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571a53a48f78441ddcf805c31e96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