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違約潮後遺症:招商銀行的麻煩

2022-07-06     大摩財經

原標題:地產違約潮後遺症:招商銀行的麻煩

地產違約潮後遺症:招商銀行的麻煩

出品|大摩財經

爆雷潮中最早受衝擊的是銀行的對公業務。現在,專注零售的財富管理之王也遇到了挑戰。

在房企接連爆雷後,信任危機正在傳遞至房地產信託的代銷方。

今年4月下旬,已經任職9年的招行原行長田惠宇被帶走調查,「老將」王良代行行長職責。6月15日,銀保監會核准王良擔任行長,招行正式進入王良時代。

田惠宇任職招行行長期間,一直帶領招行向大財富管理轉型。2021年,招行零售財富管理手續費及佣金收入337.5億元,其中代理信託計劃收入約70億元,僅次於代銷基金和代銷保險收入。

與此同時,招行正密集地陷入代銷信託違約風波中。對於成立三十年的招行來說,這樣的麻煩還是首次遇到。

違約風波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代銷信託就成了招行雷潮「暴風眼」。

2021年8月,招行代銷的5億元大業信託·君睿15號項目出現實質性違約,這也是招行代銷信託首次出現自然人違約。該信託計劃旨在為華夏幸福間接全資子公司九通基業投資提供流動性資金。華夏幸福在去年初已經爆雷,金融負債超過2100億元,債務問題至今未能解決。

2021年11月,由招商銀行代銷的「外貿信託-富榮166號恆大成都天府半島項目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逾期。該計劃總規模66億,由招商銀行全權代銷,項目資金用於向成都心怡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發放信託貸款,用於成都恆大天府半島項目的開發建設以及置換金融機構借款。經過協調,最後以延期2年兌付的方式處理。

隨後,有媒體曝出招行代銷的山東國際信託-資產組合管理1號產品也出現問題。該信託項目底層資產是兩個房地產項目,合同中約定的業績比較基準是6.3%。

山東信託發布的相關公告顯示,受疫情影響,開發商資金出現問題,該計劃無法按期償還本息。上月底,山東國際信託計劃召開線上受益人大會,讓投資人表決是否接受 以1.75%(一年期定存利率)作為年化預期收益計算信託收益。不過,該會議是否如期進行,最終表決結果如何,都未公開披露。

目前來看,對招行影響最大的還是代銷的五礦信託旗下鼎興系列。

鼎興系列信託計劃成立於2021年3月至6月,產品期限均為12個月,最後到期日為2022年6月18日,該系列產品由招商銀行代銷,總規模23億元,被定為「R3穩健類固收產品」。

根據投資人的說法,鼎興系列產品在招行App上線時介面描述為基金,自鼎興1號、2號在今年3月發生到期無法兌付問題後,相關產品頁面調整,增加了對於「房地產融資類產品」的解釋,且刪去「基金」字樣。

那麼鼎興系列的投資邏輯到底是什麼樣呢?簡單梳理可知, 在鼎興系列產品中,房企的物資與工程供應商,將手中對房企的應收帳款債權,賣給保理公司,套取了現金。保理公司採取的不是抵押借款,而是一次性買斷,並且通過信託產品將債權傳遞給投資人。

換句話說,鼎興系列產品的風險鏈是從房企-供應商-保理公司-信託+銀行-投資人,層層傳遞的。

在這個關係鏈下,底層房企因資金鍊緊張無法償付的債務,被轉嫁給投資者。關係鏈的中間各方,各自保證了利益:

供應商:從保理公司拿到資金,保證了自身利益;

保理公司:雖然買斷了債權,但通過信託將債權轉嫁給投資人,保障了股東利益;

信託公司和銀行:賺取管理費與代銷費,把資產的風險銷售給了投資者。

招行代銷信託違約的情況出現,對於投資者來說,該找銀行還是信託公司誰來負責,是最關心的問題。

根據監管要求,商業銀行應當對代銷產品開展盡職調查,不得僅以合作機構的產品審批資料作為產品審批依據。

換句話說,若代銷機構對於投資項目風控措施合規、監管到位、信息披露正常,面對目前房地產市場的情況,最終出現逾期可以理解。

但是,招行在代銷鼎興系列信託產品過程中,可能存在不規範行為。

投資者認為,招行在代銷該信託產品時,存在風口風控把關不嚴、故意隱瞞信託產品信息等問題,已經向銀保監局舉報。5月27日,銀保監會針對投資人舉報問題發布告知書,要求投資者進一步提供證明材料。6月7日,已經有投資人向銀保監會提交了相關證明材料。

除此之外, 投資者質疑的點還包括: 2021年監管層已經對房地產信託融資進行層層加碼監管,投資房企相關底層資產的鼎興系列,為何能連續發行15個產品?

信任危機

招行違約的代銷信託產品,共同特徵是最終投資指向了房地產領域。

房地產類信託因收益較高,一度是信託機構的利潤「三駕馬車」之一。 近兩年,隨著房地產行業整體進入調整期,已經有多家房企出現現金流危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更容易審批、比銀行貸款利率更高的信託融資自然首當其衝。

用益信託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房地產信託全年違約規模達917億元,在所有違約信託中占比在六成以上,至少有64家信託機構踩雷。

2022年6月底的招行2021年度股東會上,新任行長王良表示,招行已經對整體的資產質量進行了梳理排查, 從排查的情況來看,招行的風險主要集中於兩大類業務,一是房地產貸款,二是信用卡消費貸款。

2022年3月年報發布會上,招行副行長兼首席風險官朱江濤披露, 截至2021年末,招行代銷與房地產有關的產品規模為988億元,其中私行代銷的非標類房地產餘額為933億元,違約客戶主要涉及華夏幸福和恆大。

現在違約名單再添新成員,對於招行客戶特別是高端客戶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根據不同的資金儲備和投資風險,招行客戶可以分為普通客戶、金葵花客戶、私人銀行客戶等,其中私人銀行客戶是最高等級,相應的要求也最高。

招行私人銀行業務對接的高凈值人群要具有 2 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於 300 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 500 萬元,或者近 3 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 40 萬元,才有資格成為招行私人銀行的合格投資者。

截至2021年底,招行私人銀行客戶約12.2萬戶,同比增22%;管理的私人銀行客戶總資產3.4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2.32% ;戶均總資產2780萬元,同比增加約5萬元。

招行代銷的鼎興系列產品,起投價100萬元,主要受眾正是招行的私人銀行客戶。

招行這部分高端客戶,往往是某些單位或企業高管,其對招行零售業務的認可,也會影響到招行對公業務的擴展。

根據招行年報的說法,其在探索公私融合的私人銀行服務新模式,「打通私行客戶及其背後企業的服務需求,在對新動能企業重點客群的『投商私』一體化服務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資管新規落地之前,大部分銀行理財沒有凈值化,多是「報價式」預期收益,承諾保本保收益的產品。在剛性兌付是信託行業不成文的規定時,這種僥倖式推銷,還可以自圓其說。從目前信託業「去剛兌、去通道、去槓桿」的嚴監管趨勢來看,理財經理如果不搞清產品投資邏輯、資金去向和收益來源,很難如期保障投資者的收益。

招行本次信託違約的處理結果,可能對其品牌聲譽、高端客戶信任度和大財富管理戰略轉型都有一定的影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4a6299f90765bde96f0cf6d3b62f5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