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淦家閱丨吉利銀河不光要「遙遙領先」,還要讓人「望塵莫及」

2023-09-18     每日汽車觀察

作為吉利銀河系列的首款產品,銀河L7上市第二個月便進入了萬輛俱樂部;第二款車型銀河L6在成都車展預售當天就收穫了超過2萬個訂單。「銀河速度」已經成為了今年吉利新能源業務發展的一個標籤。

在9月16日的銀河L6上市發布會後,我們採訪了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從銀河系列的打造,到吉利整個新能源業務的戰略布局,淦家閱分享了很多背後的故事。

轉型的定力

在2018年下半年,吉利汽車的發展勢頭一片大好之時,突然在汽車行業第一個喊出了「要活下去」的口號。

淦家閱說,當時吉利內部已經敏銳意識到了,接下來汽車行業會越來越難,特別是2020年以後,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在加快。

「所以2021年,我們提出了『兩個藍色吉利行動計劃』,總結起來就是兩條路徑,混合動力+純電。」

從2020年到2023年,吉利汽車通過加大投入,首先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這樣才能與其他車企展開競爭,再這之後要解決的,則是「好不好」的問題。

「這部分是吉利造車的強項,從2010年併購沃爾沃汽車之後,吉利在造車、質量、品控、一致性這些方面,已經與國際先進企業拉平了。」

在此基礎上,2021年10月31日,吉利正式發布了「智能吉利2025」戰略,淦家閱表示,到今天為止,吉利所有的行動步伐,都是在踐行這一戰略。

當然,在具體的執行層面,阻力比想像中要大。用淦家閱的話說,就是包袱很重,既要搞新能源車,燃油車還不能丟下。

所以首先,就是從組織上進行變革。淦家閱舉了幾何汽車的例子。

「幾何當時做的不好,這沒什麼可遮遮掩掩的,但是我們要深究,幾何汽車做不好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就是組織架構出了問題。」

所以當年4月,吉利將幾何研究院獨立出來,因為「搞燃油車和搞新能源的邏輯都完全不一樣」。這種調整的效果立竿見影,2021年幾何汽車全年累計終端交付量超過5萬,增長110%,在A級純電市場中飆升至前三位。

全面向新

淦家閱認為,幾何汽車的資源不聚焦,不能算作一個品牌,而是應該做減法,納入吉利品牌作為一個系列。同時又必須重新推出一個強有力的,能夠與資源相匹配的系列,銀河系列由此誕生。

現在吉利品牌旗下有吉星、幾何和銀河三個系列,銷售公司也一分為三,每個系列有自己的事業部。三個事業部互不干擾,小團隊作戰,大中台在後面。

對銀河系列,淦家閱提出了四個獨立,獨立的店面、獨立的團隊(也就是獨立的人員)、獨立的資金、獨立的帳號。

從2021年醞釀銀河系列,到今年2月正式推出,再到現在不到7個月推出兩款新車。談到這兩款車,淦家閱表示,不管是銀河L6還是銀河L7,對性能有非常極致的追求,吉利銀河L6的極速是247km/h,吉利銀河L7的極速是241km/h。

「什麼是『造每個人的智能精品車』?這就是精品,性能這麼好,意味著體格就有這麼結實。不光要『遙遙領先』,還要讓人『望塵莫及』。」

不僅如此,渠道方面,吉利銀河現有渠道450多家,年底會到700家左右。「所有的店面都獨立,LOGO年輕化,店面形象、人員團隊都是新的。」

此外考核邏輯也發生了變化,以前強調訂單,現在要看駕駛體驗感和線索的來源,完全按照新能源的模式。

單店銷量是評價一個品牌健康度非常關鍵的一點,淦家閱透露,現在吉利銀河單店單月銷量超過100台車的經銷商,占比30~40%,「而且只是賣銀河L7一款車,後續車型增加,單店銷量還會持續提升。」

不是多品牌,而是多層次

對於整個吉利集團旗下品牌眾多的打法,行業內褒貶不一,對此,淦家閱表示,其實吉利的多品牌,應該叫多層次。

「消費群體是按照層次區分,或者叫不同群體。就像釣魚一樣,3~5米水深的魚和10米水深的魚不一樣。」

目前,吉利的品牌有清晰的規劃:極氪主攻30萬以上純電智能車;領克超級電混,20萬以上都可以做,30~40萬也會有。吉利品牌主要是20萬左右,以及下方的價位都能承接。

此外,吉利的智能駕駛、座艙也會根據不同車型定位不一樣,採用不一樣的技術路線。

「吉利的智能駕駛方案,主打高價值。高價值不代表價格低,不代表它性能差,我們會它性能做到極致。我們不追求TOPS,而是追求易用性和價值性。」

在這背後,各品牌有技術委員會做協同,「領克、極氪也可以沿用、借用,授權費用會低一些,但大的協同就是這樣。還有集團的大採購,規模化採購成本會相差很多,所以供應鏈、技術端的內部協同,作用非常大。」

最新銷量數據顯示,8月吉利旗下新能源銷量同比增長超過26%,月銷量創歷史新高。從2018年的「居安思危」,到「智能吉利2025」戰略的推出,再到如今新能源業務的全面開花,吉利汽車正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47028c2abfe8be364488988ef04f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