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為大明瘋狂續命200年,新皇登基後,卻立即下令:斬立決

2023-12-16     郭秀華

原標題:此人為大明瘋狂續命200年,新皇登基後,卻立即下令:斬立決

很多人喜歡明朝,是因為明朝是古代中國最硬氣的朝代,沒有之一。他們有一個殺伐獨斷,乾綱獨掌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一個開創「天子守國門」的崇尚武力的明成祖朱棣。在明朝皇帝的骨子裡流淌著尚武的血液。

縱觀歷史,沒有哪個朝代的皇帝是如此偏愛用兵,更沒有哪個朝代是根本就不屑於用和親的方式獲得邊關的太平。明朝皇帝對於草原民族的侵擾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打。早在朱元璋的時候,就有馮勝等名將駐守塞北抵禦外敵。到後來朱棣乾脆把都城遷到了離瓦剌附近的燕地。

在明朝強大的武力面前,那些草原部落也只能乖乖地待在那裡放羊。可惜,在時間的不斷推移下,瓦剌的勢力也變得強大起來。當時瓦剌出了一個叫也先的首領,很有野心。在他的帶領下,瓦剌逐漸有了想和明朝決勝一下的想法。

其實,按照當時雙方的勢力來說,也先也只能是小打小鬧一番。可是偏偏明朝出了一個叫王振的太監。這個太監簡直是個奇葩。為啥呢,因為在王振當太監之前,他其實是個讀書人,可是屢試不第,家裡還窮,經過他幾次大考後,已經揭不開鍋了。

於是,這傢伙心一橫,拿起刀就自己斷了子孫根,然後進宮當太監去了。可是沒想到,這傢伙在宮裡混得是風生水起的。很快,王振就站在了他的人生最高峰:獨得皇帝恩寵,獨攬朝堂大權。

王振這大權在握,卻想的是建功立業。剛好,他碰到的是明英宗朱祁鎮這個紈絝子弟。上面也說了,明朝皇帝都有尚武的血液,這朱祁鎮也不例外,老想著自己帶兵出去。王振很清楚這一點。於是,當也先再次侵擾邊關的時候,王振就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征。

要是換做朱棣的話,估計早就把也先打得跪地求饒了。可惜,朱祁鎮只是個「皇二代」。從小錦衣玉食的,哪裡懂得領兵打仗。這個「親征」的結果不出意外的就是一個失敗。可是,還是出意外了。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帶著王振和50萬的兵力,浩浩蕩蕩的去「教訓」瓦剌了。可是,畢竟是皇帝挂帥,將士們心裡並不是歡欣鼓舞,相反的,皇帝的到來帶給他們的只有束手束腳。沒想到,朱祁鎮玩脫了,往前沖的太猛了,以至於竟被也先給逮住了。

這下,明朝呆了,也先也呆了。我的天,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皇帝都被對方抓住了。這還了得?也先突然覺得幸福來得太突然了,這可是個大好時機啊。可以用朱祁鎮作為籌碼換取更多的東西,甚至恢復先祖成吉思汗的偉業也是有可能的。

於是,也先高高興興的帶著明英宗朱祁鎮跑到北京城外邊,讓明英宗朱祁鎮喊話守城的開城門。按照也先的想法,你們皇帝的命令你們還能不聽嗎?讓也先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了。明朝朝廷非但沒有屈膝稱臣的開城門,反而不理會也先的挑釁。

皇帝都不好使了?也先估計做夢也想不到會是這樣的結果。更讓他吃驚的是,明朝果斷的放棄了明英宗朱祁鎮。在兵部尚書于謙的主持下,明朝逐漸的穩住了人心,並且對於也先的陰謀,于謙也有了對策。

你也先不就是想用皇帝要挾我大明麼?告訴你做夢!于謙上書請求皇太后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朱祁鎮為太上皇。也先徹底的服了,想不到明朝竟如此剛烈。

朱祁鈺被這陣勢嚇壞了,心裡也暗暗高興。可是,總歸的來說還是恐懼大於竊喜。因為那個時候朝廷很多人都認為明朝要完蛋了。還是遷都南京吧。朱祁鈺也知道這些,於是就對於謙的提議很不情願,這不是把我朱祁鈺往火坑裡推啊。

再加上他登基並不符合祖制,即使是要另立新君,也是要把他哥哥的太子立為皇帝。於是,朱祁鈺就在那裡猶豫著。這時候,于謙說了一句話:「請您為大明江山考慮啊。」朱祁鈺沒有回應,于謙再次勸說:我們這樣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

事已至此,朱祁鈺最終被說服了,於1449年登基為帝。這樣一來,也先的美夢也就破滅了,也先很生氣,於是不停的攻打京城附近的城池。不過,在於謙的努力下,終於支撐到了各地藩王的兵力趕來支援。也先大敗而歸。當然,臨走的時候也不忘記把朱祁鎮帶走。

估計也先想的是,這傢伙再怎麼說也是太上皇,怎麼說也能換點金銀財寶吧?明朝這邊也不斷的在和也先談判。終於,公元1450年,朱祁鎮被也先放了回來。可是,迎接他的卻是朱祁鈺的猜忌了打壓。天下初定,當初趕鴨子上架的朱祁鈺嘗到了當皇帝的甜頭。對於太上皇朱祁鎮很是提防。

於是就把朱祁鎮接到了南宮供養。其實就是軟禁了。朱祁鎮曾經一度以為自己就這樣了。他在也先那裡也逐漸的成熟起來。回到明朝後,朱祁鎮變得低調了,讓人一看就是已經心灰意冷,無意皇位了。

這或許也是朱祁鎮的隱忍吧。總之,在被朱祁鈺關了整整7年後,也就是公元1457年,朱祁鎮在幾個太監的幫助下發動了「奪門之變」,重新奪得了失去八年的皇位。朱祁鎮當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于謙。

百姓們都痛心疾首。因為于謙是被冤枉死的。于謙堪稱明王朝的救星。要不是于謙在關鍵時刻站了出來,力挽狂瀾,明朝估計就提前完結了。曾傳言原定殺于謙的劊子手因不想背負「殺忠臣」的罵名,選擇了自殺。

那麼為什麼明英宗朱祁鎮剛得到皇位,需要穩定人心的時候,非要殺了最大的功臣于謙呢?我想,這無非就是兩個因素。

第一個就是于謙在面對他朱祁鎮被抓的時候,做出的選擇居然不是去救他,而是轉身另立新君去了。這一點估計是殺于謙的關鍵點。他在茹毛飲血的也先那裡吃盡了苦頭,這一切又都是于謙另立新君造成的,朱祁鎮心裡的邪火無處發泄,只好發在於謙身上。

第二個就是當初朱祁鈺登基時候,于謙和朱祁鈺以及太后他們之間的約定是在朱祁鈺死後,皇位傳給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可是,可是,沒想到在公元1457年,朱祁鈺廢掉了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這時候于謙應該出面制止的。可是于謙並沒有,于謙的做法是保持沉默。這讓朱祁鎮大為惱火。

基於以上兩大原因,說朱祁鎮對於謙是恨之入骨不為過。終於,也是在1457年奪得大位後,立即下令,于謙斬首。千古名臣,就此隕落。于謙是什麼樣的人,相信我們能從他少年時候寫的《石灰吟》里可以窺探一二: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就這樣,留了一身的「清白」之後,絕塵而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0fc8d20ad7d771ac2bfc5773cfb19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