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名戰士飛奪瀘定橋,4人犧牲18人失蹤,他們到底去了哪裡?

2024-01-15     郭秀華

原標題:22名戰士飛奪瀘定橋,4人犧牲18人失蹤,他們到底去了哪裡?

在我國四川省瀘定縣的瀘定橋邊,有一座「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

紀念館外豎立了22根方形柱子。這22根方型柱子就是為了紀念當年,抗日長征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而建的。這22位勇士身先士卒,頂著敵人猛烈的炮火爬鐵鎖渡河。最終帶領紅軍僅僅花了兩個小時結束戰役。

可十分令人不解的是,這22位勇士在飛奪瀘定橋時有4位掉入大渡河,為國捐軀。剩下的18位勇士,之後就銷聲匿跡了。新中國成立後有人一直在尋找各位勇士的蹤跡,後來在河北找到了關於18位勇士的信息。

那麼這18位勇士到底去了哪裡?瀘定橋在四川跟河北隔著一千多公里,勇士的蹤跡怎麼會出現在遙遠的河北?

當年的飛奪瀘定橋戰役,是由紅四團二連連長廖大珠率領22名突擊隊奪取瀘定橋。這22名突擊隊員可不是普通的紅軍戰士,而是紅四團黨總支書記羅華生將軍親自到二連挑選出來的。

當時他挑人的標準非常嚴格,首先挑出來的是幹部,包括連長、指導員、黨支部書記及排長。再次是在以往戰鬥中立過功的戰鬥英雄,以及平時作戰勇敢的戰士。

入選突擊隊的人必須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不然也得是入黨入團積極分子。

就是這22人組成了這支勇猛強悍的隊伍,給革命的成功帶來了重大意義。

關於這22位英雄的事跡如何被後人知曉,還得從1936年說起,這一年彭加倫聽說了紅軍英勇飛奪瀘定橋的事跡,想要寫一篇文章來記載紅軍在長征上的艱難險阻,記錄這位勇士為了革命事業所做出的貢獻。

無奈,打聽了很久竟然一點消息都沒有。後來等到紅軍安定下來之後,我黨的上級領導也想找到當年那些敢死隊中的倖存者。想讓他們的英勇事跡永遠流傳下去,將紅軍這種為了保家衛國,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崇高精神,傳遞給每一個中國人以及千千萬萬個後代。

可惜的是還沒找到他們的消息,日軍的戰爭就爆發了。紅軍忙著抵禦外敵,找尋這支隊伍消息的事情暫時被擱置。

新中國成立之後,紅軍的各種英勇事跡流傳在千家萬戶,街頭巷尾。

一些報社也紛紛在報紙上報道飛奪瀘定橋的事情,剛開始報紙上報道的是21位英雄。大家都以為是21位,一直到這件事被我黨領導看見,對報社進行糾正,22名戰士的人數才被確定下來。

除去英勇就義的4名戰士,其他人從此像是人間蒸發一樣,一點消息都沒有。只是後來不斷有些報紙及民間傳說頻繁地出現王大珠和王海雲這兩個人的名字,而其餘的16名戰士一直杳無音信。

一直到1974年10月19日,當時還是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長的朱丹,有次開會的時候在會議上提出,新中國已經成立這麼多年了,當年飛奪瀘定橋的二十二勇士,他們的情況和下落,我們還一直搞不清楚,官方甚至連個確定的名字都沒有,這實在說不過去。

終於,在1975年,瀘定縣所在的甘孜州為了查找22名勇士的下落,專門成立了一個紅軍長徵文物調查小組。

王永模擔任了組長,雖然這個小組只有三個人,但是後來這個調查小組不辭辛苦,四處找尋,讓一個個英雄事跡流傳了下來,被大眾熟知。

在還沒有成立調查組之前,王永模就為了找尋突擊隊員的下落走遍了大江南北。

1985年,瀘定縣籌備「飛奪瀘定橋」勝利50周年紀念慶典,王永模受縣裡委派遠赴北京,邀請楊成武將軍參加慶典。楊成武當時是紅四團的黨總支書記,更是瀘定橋戰役的經歷者。

王永模見到楊成武將軍後,當面問那二十二位英雄的線索跟信息。

本以為能夠得到一星半點的消息,結果空歡喜一場。將軍回憶起當年的戰役,說實在是戰事緊急,時間緊迫,沒有時間去詢問那支突擊隊員的名字。

而且在後來的戰役當中,有的隊員也陸陸續續犧牲了。王永模心裡難免有些落寞。按道理來說楊成武將軍是他們的上級領導,也是當年飛奪瀘定橋的參與者,不應該一點印象都沒有。

楊成武將軍眉頭緊鎖,低頭冥思了許久,皇天不負有心人,還真讓將軍想起了一個。

楊成武將軍回憶起當時,有一個約摸十七八歲,大家都叫他雲貴川,他是在貴州入伍的苗族小戰士。黑黑的皮膚,小小的個子,臉偏褐黑色,而且眉峰跟顴骨都有一點高。記得印象里雲貴川雖然個子小小的,但是身手非常敏捷。

楊成武將軍之所以能記起他,是因為雲貴川其貌不揚,但卻是個奇人異士。在臘子口戰役當中,猶如天神下凡。

面對敵人炮火瘋狂轟炸,雲貴川僅僅用一根普通的竹竿爬上陡峭的懸崖。爬上懸崖的雲貴川再把繩子扔下,成功帶領戰士們繞到敵人後方,丟下手榴彈,打得敵人落荒而逃。

於是,22名戰士的其中一個——雲貴川英雄被王永模找到。據了解,雲貴川在後來的戰役中以身殉國。

王永模團隊在找尋勇士的路上,從未放棄。可喜的是,後來對瀘定縣的追訪,又找到一位勇士的蹤跡。

1975年8月王永模帶領調查組來到了江西南昌。王永模在江西革命紀念館,一張張仔細對比照片及對應信息時,看到劉梓華的生平事跡,頓時喜上眉梢。只見生平介紹上寫著「劉梓華同志是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英雄之一。」

管理員表示自己也不是特別清楚,而後告知王永模這些信息都來自於河北廊坊軍分區,你們可以寫信去廊坊軍區了解一下。

於是王永模拜託瀘定縣給廊坊軍區寫信。最後收到回信,劉梓華同志確實是當年突擊隊隊員之一。

王永模團隊喜不自勝,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又找到一位英雄了。遺憾的是信里還寫到"劉梓華同志生前系天津廊坊軍分區的副參謀長,於1951年患惡性淋巴腫瘤去世。"

塵封32年的秘密

距離下一個被找到的英雄,王永模團隊竟花了32年。

2007年,戰士楊田銘跟特等機槍手趙長發分別在上海、南昌被找到。

找尋楊田銘,多虧了現代網絡發展,以及一些紅色網站、新聞媒體。楊田銘的大女兒楊黨燕,在上海看到紅色網站的信息,給王永模團隊打來電話,聲稱自己的父親是飛奪瀘定橋突擊隊活下來的18勇士之一,父親名叫楊田銘。

除此之外還找到了楊田銘於1961年5月21日發表在江西日報上的回憶文章《飛奪瀘定橋》及保存在家中的照片。通過尋訪王永模得知,楊田銘是江西鉛山人,並於1963年逝世於上海。

時隔幾十年找到楊田銘已經令王永模團隊非常欣喜了,更令調查組興奮的是,根據楊田銘在回憶錄中的描述,確認了另一位勇士——特等機槍手趙長發。

回憶錄里只提到趙長發是個特等機槍手,所以對於趙長發勇士的信息十分有限。不過確認了名字,也不枉調查組的辛苦。

雖然找尋突擊隊的工作漫長又艱苦,但王永模從未想要放棄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2011年5月王永模收到烈士後代寄來的劉金山勇士的照片和生平史料。

信里寫到劉金山勇士乃是突擊隊員之一,出生於1908年,江西省贛縣田村鎮紅衛村人。在瀘定橋事件後,繼續為國效力。解放後任山東省湖西、荷澤、濟寧軍分區司令員。於1955年授予大校軍銜。1999年在蘇州因病逝世,享年90歲。

李友林出生於1914年,出生於江西省瑞金市。

16歲時就參加革命,抗戰期間曾參加幾個著名的戰役,過水口、廣昌戰役。打瀘定橋戰役的時候才21歲,強渡烏江、打臘子口李友林勇士也是其中的一員。

新中國成立後,李友林同志也在各個崗位發光發熱,為人民服務。後於1997年因腦血栓及其他疾病送醫救治無效逝世。享年83歲!

劉琳於1997年在北京病逝。帶領突擊隊作戰的隊長廖大珠於1935年犧牲在陝北戰場。同年犧牲在陝北戰場的還有另外一個隊員王海雲。

王永模直到退休後還在找尋勇士的下落,經過多年的尋找,儘管只找到8位勇士。但不管怎麼樣找尋突擊隊隊員的工作終於有了一些眉目。

目前可以確認姓名的8位勇士有:廖大珠、王海雲、李友林、劉金山、劉梓華、趙長發、楊田銘、雲貴川。其中保留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劉梓華、楊田銘和劉金山。

找尋的意義

至今還有十名勇士的下落還沒有找到。而如今王永模早已過古稀之年。退休後的王永模從未放棄過找尋英雄的下落。

我們不知道下一個被找到的英雄會是誰,他們後來又經歷怎樣的生活。但我們永遠記得曾經有那麼22個勇士,精忠報國,不求名不求利,只求驅除日寇,保衛家園。

為什麼要花那麼大的力氣找尋他們的下落呢?因為瀘定橋戰役是一個代表,代表了中國先輩為了祖國,為了後代能安居樂業,能夠放棄生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決心跟毅力。

這22位勇士代表了無數身先士卒的革命先烈。

後來新中國成立之後,我黨特意在瀘定橋立了一塊碑。這塊碑是毛主席提議,為了紀念這22名勇士以及這場偉大的戰役而設立的。

再後來,我黨在那裡建立了"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特意設立了22根方型柱子。這22根柱子分別代表了那22名英雄,刻上了英雄的名字及生平。有的貼了照片,但大部分都沒有。還有十根柱子的生平等待雋刻,希望終有一天,所有的英雄都被找到。他們的傳奇能夠被後人世世代代銘記。

我們要永遠銘記,腳下的這片土地是無數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守下來的。他們奮力拚搏是為了我們能夠生長在和平的年代。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來自於他們的守候。我們不能為先輩做什麼,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他們,記住他們的名字,將他們的精神傳遞給每一代中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cb396ee5774353f0686e37ba2f0cc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