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北京第十二屆世界和平論壇有關「舊金山峰會後的中美關係」的主題討論現場。圖片來自財新 胡暄
達巍強調,一些認為隨著美國大選臨近,中美關係已經處於「垃圾時間」的看法過於悲觀了,「在2025年1月之前的6個月里,我們可以做任何我們能做的事情」
作者| 胡暄
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後,為進一步穩定雙邊關係,中美應當繼續「發出高級別的信號」,並「為更具建設性的行動定下基調」。與此同時,中美還需要制定一份兩國合作領域的「白名單」,以免健康、教育、環保、食品安全等領域的雙邊合作受到安全議題的阻礙。7月7日,耶魯大學蔡中曾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事務的原代理助理國務卿董雲裳(Susan A. Thornton)在北京出席第十二屆世界和平論壇有關「舊金山峰會後的中美關係」的主題討論時作出如此表示。
董雲裳認為,在當前的全球化世界中,美國不可能實現所謂「遏制中國」、「減緩中國發展」等目標,「我認為拜登團隊明白這一點,至少我希望他們明白這一點。因為如果他們不明白,政策的實施將非常困難。」
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中提出了通過「負責任地管理競爭」,以避免與中國爆發衝突的目標。對此,董雲裳表示,作為一名希望看到世界和平的外交官,她支持這一目標。
但她亦強調,自己對於「避免中美爆發衝突」這一目標「並不感到特別興奮」,因為這對於中美關係而言並不足夠。「坦率地說,我認為對於中美關係而言,避免衝突這一標準過於低了。世界對於中美關係有著更多的要求,而且這種要求非常迫切。」
對於舊金山峰會以來中美關係得到改善的趨勢,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曾在美國里根政府和老布希政府負責亞太和涉華事務的包道格(Douglas Paal)在同場主題討論上表示,大多數觀察者認為,烏克蘭戰爭、加薩走廊的衝突以及拜登爭取連任的需要,是導致美國試圖降低對華競爭強度的主要原因。此外,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以及中方希望在美國大選周期保持相對低調的考慮,或是中國希望緩和與美國之間關係的原因。
不過,包道格指出,考慮到烏克蘭、俄羅斯、美國以及北約均深度參與了俄烏戰爭,並在戰爭中投入了大量資源,俄烏戰爭仍可能在中美之間造成新的緊張局勢。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達巍在同場主題討論中表示,儘管過去9個月以來,中美關係實現了某種穩定和改善,並在領導人會晤、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進展;但兩國試圖穩定雙邊關係的努力可能也已達到了其最大限度。
他形容,中美雙方在開展合作方面已經「摘下了掛得低的果子」(pick the low-hanging fruits),但雙邊關係改善的勢頭也開始呈現一定放緩。
達巍擔憂,儘管未來幾個月內,中美關係不一定會出現不穩定態勢,但由於雙方均傾向於從負面角度看待對方,並且台海問題、經貿糾紛問題等中美之間的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中美關係仍然有可能走向危機。
……
本文為節選,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訂閱後可直接讀
點擊圖片直達往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