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雲」騰訊AI產業鏈再「添丁」:混元大模型疊代降價,智算業務整合升級

2024-09-07     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石飛月 深圳報道

大模型的東風依舊吹不散,AI儼然成為各大網際網路廠商大型活動不變的主題,而對於騰訊來說,為AI產業鏈繼續「添磚加瓦」就是當下最重要的任務。

臨近旗下混元大模型對外開放一周年,9月5日,在2024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雲旗下大模型繼續疊代,推出新一代大模型「混元Turbo」,性能提升的同時,成本繼續降低,該公司順勢宣布了新的調價措施。

與此同時,新一代大模型性能的提升,也對上游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於是,騰訊雲在大模型疊代的同時,還發布了AI infra品牌「騰訊雲智算」。至此,騰訊旗下的AI產業鏈愈加完善。

這背後,一方面是市場對於人工智慧和算力需求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AI與雲服務行業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現狀。作為行業里的領頭羊之一,騰訊對市場的反應速度自然應該是「當仁不讓」的。

大模型價格繼續下調

去年9月舉辦的2023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混元大模型正式亮相,並宣布通過騰訊雲對外開放,如今一年過去了,混元大模型不斷疊代,已經落地到騰訊700多個業務場景中。

在9月5日-6日舉辦的2024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混元大模型繼續疊代,新一代大模型「混元Turbo」被推出。據騰訊雲官方數據,相比前代模型,騰訊混元Turbo性能有顯著提升,訓練效率提升108%,推理效率提升100%,推理成本降低50%,解碼速度提升20%,效果在多個基準測試上對標GPT-4o。

性能提高的同時,大模型的價格則進一步下調。騰訊公司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OO兼騰訊雲總裁邱躍鵬宣布,混元Turbo輸入和輸出價格只有前代模型的一半,目前已經在騰訊雲上線,企業和開發者可以通過API、專屬模型、精調模型等方式使用混元大模型相關能力。

與今年5月那波降價潮不一樣,行業內的大模型降價潮雖然還在繼續,但現在業內對這一現象不再用「卷」來形容,成本,才是降價的重要因素。

「大模型的成本降低,一方面是因為英偉達晶片性能提升的同時,價格也有所下調,這構成了大模型降價的主要因素,另外,大模型公司之間的競爭,再加上整體的規模效應,以及一些專利的分享,整個行業得以進步,讓整體的研發成本、組織成本和人力成本也進一步降低。」 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今年6月,智譜AI的CEO張鵬也曾表示,大模型降價是因為技術驅動,技術越來越好,成本越來越低,價格才能持續走低。

這更加有利於大模型的普及和應用。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表示,在國內百模大戰與開源大模型的普及下,今天大模型的調用成本已經降得很低了。「如果再加上企業獨有的專業文檔與行業數據,搭建智能應用或智能助手,很多企業就能在客服、營銷與內容創作等場景中,提高員工工作效率,提升服務體驗。」

AI infra品牌正式推出

既然是對產業鏈的補充,除了大模型的疊代,騰訊雲自然也需要提高算力。這次大會期間,騰訊雲針對AI發布了AI infra品牌「騰訊雲智算」。

據介紹,通過整合軟硬體技術能力,騰訊雲智算集群從機器上架到開始訓練還可以做到只需1天,相比業界以月為單位也大為縮短。

大模型的訓練和運行需要算力的支持,同時,大模型也是推動算力增長的一大因素。騰訊雲副總裁沙開波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AI對雲計算產業的推動作用是很大的,騰訊雲的很多業務增量也來自於智能計算。「當然,智算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除GPU之外,圍繞GPU的存儲和網絡業務也有很大的增量,因為對於大模型場景來說,算、存、網是一體的。」

沙開波認為,生成式AI發展當前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只是相對於技術的全面應用來說,當前所處的階段相對比較早期,長期來看,其發展是具有確定性的。「一些大模型創業公司,還有頭部的一些網際網路企業,甚至包括金融、教育機構等不同行業,也在積極探索AI或大模型應用的創新,長期來看,一定會有一個所謂的奇點,能夠讓這個產業實現大爆發。」

人工智慧對智算市場的帶動作用已經非常明顯了。據國際數據公司IDC近日發布的《中國智算服務市場(2023下半年)跟蹤》報告,2023年下半年,中國智算服務市場整體規模達114.1億元,同比增長85.8%。

事實上,近期AI infra的概念很火,布局這一領域的也不只騰訊一家。就在本周,AI基礎設施企業無問芯穹官宣完成近5億元A輪融資,創下國內AI Infra(大模型基礎設施)創業公司最大單筆融資紀錄。國內AI Infra領域的創業公司還有矽基流動、清程極智、趨境科技等,這幾家公司今年也紛紛獲得融資。

與騰訊雲智算不同的是,無問芯穹是由Infini-AI異構雲平台提供智算雲服務,至於騰訊雲智算,騰訊雲副總裁李力表示,其特點之一是同源同構。

當然,大模型和智算並不是這一產業的全部環節,騰訊已經構建起了全鏈路的大模型產品矩陣,包括底層基礎設施、幫助企業訓練專屬模型的TI平台和行業大模型解決方案,自研的混元大模型,構建應用的平台工具,以及基於大模型的各類智能應用。

基於這些環節,騰訊大模型的應用場景也在不斷豐富。騰訊雲副總裁、騰訊雲智能負責人、優圖實驗室負責人吳運聲表示,基於全矩陣的大模型產品,騰訊已經服務了眾多客戶,包括知識管理、智能客服、研發提效、智能營銷、內容生成、辦公協同、風險管控等場景。

有了AI的加持,騰訊雲的業績也在轉好。湯道生稱,騰訊雲今年毛利不斷改善,正在逐步向盈利目標靠近。「我們在財務上還是比較嚴厲的,提出了比行業內更高的目標,盈虧平衡就是時間問題,我們就在努力的路上。」

騰訊控股今年二季度財報顯示,在大模型技術等驅動下,騰訊金融科技與包括騰訊雲在內的企業服務板塊收入為504億元,同比增長4%。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5ea56f5f81ce6c02a9a72c587780e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