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生,終究難逃,屬於自己的原罪

2023-09-05     心靈深處艾聞

原標題:我們這一生,終究難逃,屬於自己的原罪

作者:艾聞(情感自媒體人)

當我們經歷某些傷痛和磨難,意料之外的時候,我們總會去問:

為什麼會這樣?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原因或者責任,歸之於外界,我們遇到的人,遇到的事,身處的環境和時代等等——比如當下的時代,人性複雜,遭遇他人的傷害,也是在所難免。

一件事情的發生,一定有諸多的因素,絕非單純的某個原因,就像那些遭遇過感情傷害的事件中,遇人不淑一定是一個方面,而其它方面的原因,其實也存在。

很多人一定聽過這句話:不管發生什麼,先看自己的問題。

說實話,對於這句話,我是極其排斥的,因為你會發現,越是習慣於反思自己的人,越是過得痛苦,越是容易內耗,越是容易把一切歸之於自己——是啊,不管我們遭遇什麼,說到底,不都是我們選擇的嗎?

所以,習慣反思且歸責於己的人,不僅要承受著傷痛,而且還會產生嚴重的自責心理,就像那些遭遇了感情背叛的人,不僅要承受著巨大的心靈創傷,而且還會陷入深深的內疚中,「因為我的原因,才導致這一切的發生,這一切,似乎都是自找的!」

如果你也陷入這樣的精神自虐中,那麼,你一定要學會換個思維看問題。

其實,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在人生這條路上,也沒有完美可言。我們身上一定也有致命的弱點,雖然這些弱點,在外界來看,是一些優良的品質,比如善良,比如心軟,比如在意別人,比如做人有原則底線等等。

任何性格成分,其實都可能具有雙刃作用,善良就容易被欺;心軟就容易被控制,在意別人就容易受傷,做人有原則底線就容易顧慮太多,畏手畏腳……

如果你總是經歷某一類的事情,或者說,總是陷入某種困境中,不得自拔,那麼,你可以把原因歸之於某種「原罪」,這種原罪是天生而來的,而後天的經歷,只是無數次提示我們,我們身上附帶這種原罪。

一個朋友,在經歷了一系列事故之後,變得鬱鬱寡歡,沉默少言,總是面色抑鬱,心思重重,眉頭緊鎖,他說:「我突然覺得,自己喪失了快樂的能力。」
ta不想過得開心快樂嗎,當然不是;那麼,為什麼他覺得自己再也無法快樂了呢?
大概,是因為他的經歷給他造成了某種心理投射,讓他認為,自己是一個不配得到快樂的人。

這種心理投射模式,其實就是他的原罪——如果一個人遭遇了太多不好的事情,那麼,他的心理暗示就會變得很強烈,最終的結果是,只有不快樂才是匹配自己的;就算那些在別人看來非常快樂的事情發生在他頭上,他也在質疑是不是真實的,是不是短暫的泡影,所以他反而惶恐,而不會享受當下的快樂。

那些經歷過刻骨銘心傷痛的人,往往都有某種強烈的心理暗示:我的命運就是這樣,我就是一個容易受傷的人,所以他們時刻對周圍保持警惕,戒備,防禦。

不了解他們的人,大概會覺得他們有病。但其實,他們也不想成為這樣,你不知道他們有多渴望自己過得洒脫,積極、樂觀,開心、幸福……

原罪性的東西,可能比性格更加難以修改,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而原罪就像嵌入骨髓血脈一樣,與你構成一個整體,只要你存在它就存在,很難擺脫——不然,又怎麼稱之為原罪呢。

與很多睿智的人交流過這個問題,最終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有原罪,只是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所以原罪是否有所釋放,以及釋放的程度之間存在區別。

睿智的人也教會我,面對原罪,坦然就好,因為這是不可避免的,它無時無刻不存在,但也可以時時刻刻都不存在,你坦然面對卻又漠視,反而不受其擾。

就像,如果你的善良導致你受到傷害,你的選擇應該還是繼續善良;你知道善良可能會帶給自己傷害的風險,但你還是相信善有善報,你還是願意做一個善良的人;如果你的善良再次讓你受到傷害,你最多罵一句,這萬惡的世界,然後一笑而過。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人生的修行,大抵如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5b1e20c2c246e4279e6d2c807d4a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