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麻最近發了幾篇文,引起一些同學、朋友的好奇,承蒙其中一個遠在甘肅的同學抬愛,來電說最近遇到一些困惑。
他說道,經歷過幾任領導,但總也判斷不好領導是好是壞,能不能跟著他幹事業。即使有時判斷好了,也是事後諸葛亮。
老麻說,判斷一個普通人都很難,何況領導。能當上領導的人,都是人中俊才,都有一定本事和才能,特別是都具有一定城府,如果隨隨便便就能讓你把人家的底兒研究透了,那領導豈不是太容易乾了?
不過老麻並沒有打擊他,畢竟老麻自己也不過爾爾。
關於這個問題,老麻又想起來一個歷史典故,王猛擇主。
王猛的實力,在老麻看來,放眼十六國南北朝,絕對是不世出的高人。
他輔佐前秦天王苻堅,成就了一段主臣相得、制霸一方的輝煌成就。從主臣關係上看,王猛與苻堅不亞於劉備與諸葛亮。
其實苻堅並不是第一個相中王猛的領導,第一個是東晉頭號權臣桓溫。
桓溫北伐時請王猛出山,讓他共同襄助北伐勤王大業,好讓播遷於江東的東晉光復舊都、北歸中原。
但王猛拒絕了。
說到這裡,老麻不得不為王猛擇主的眼光贊一個。
史書中並沒有記載王猛為什麼不選擇桓溫。但老麻揣其情度其理,感覺主要原因在於,王猛認為桓溫不是一個干正事的領導。
那位看官說了,桓溫怎麼不幹正事,桓溫不是正在北伐,想匡扶晉室、北定中原嗎。
老麻史料功底不深,只簡單地說幾句早就被史學界定論的事,桓溫北伐的真正目的是樹立個人威望,從而達到顛覆晉室、取而代之的政治慾望。
王猛看到了這一點,不願意跟桓溫蹚門閥鬥爭的混水,所以拒絕了觸手可及的高官厚祿。
講到這裡,老麻就要亮觀點了。
怎樣判斷一個領導是好是壞,老麻覺得有兩個核心標準:
一看他乾的事是正事還是邪事。
二看他用人。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桓溫氏的領導。別看他咋咋唬唬風風火火,抓了不了少工作,但終歸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老麻舉個例子。
別覺得老麻總在背後議論人,我知道你就喜歡看這個。
正常討論嘛,反正我發揚了曹雪芹的傳統,將真事隱去,且作假雨村言。
老麻老家的某地,某年新上任一位領導馬大帥。馬大帥大力提倡干實事,剛上任時給人印象挺好。但沒過多久,開始大抓特抓幹部業務技能競賽。競賽什麼呢,辦理公文速度,打字速度,處理公務速度。
每個業務系統都要參與,除了正職領導其他人都要上陣,弄得大家苦不堪言。
這些業務其實大多是辦公室和綜合部門的工作,具體業務部門根本用不著。
後來過了一段時間,有一位省里來的領導視察,有人才琢磨出門道。那位領導原來在某個業務系統推行了一次這樣的行業業務技能競賽,聽說搞的挺好,得到更上級領導的讚許。
馬大帥打探到了這件事,所以風風火火地推行了這項競賽工作。
你說它沒用嗎,確實也有用。
但用處大嗎?真不大,除了浪費了大量精力,並沒有起到什麼特別明顯作用。
結果有兩個,一,浪費了國家的公務資源,二,收穫了一大片怨言。
他的真正用意不就是想得到一句上級領導的肯定嗎?偏偏這個願望沒達成,上級領導知道這件事後,在當地視察期間,一句話也沒提。
在官場上,不提,不簡單意味著沒表揚,而代表著批評。
老麻覺得,這就是不幹正事干邪事。
這種領導,你有多遠離多遠,實在躲不開也別親近。
為什麼?在這種人眼裡,工作不是為了創造價值,而是實現個人願望。
同理可得,在他眼裡,部屬大部分是棋子,可供驅策,可供犧牲,就是不會跟你分享利益。
你還賤嗤嗤地湊邊上幹什麼。
老麻不打誑語,有一個同事,就是在這種領導手下吃了好多年的虧,才算回過神來。
第二個,講講用人的事。
老麻講這個,並不是吐槽領導馭人術。
到了一定層級的領導,用人確實有很多顧忌,懷才不遇、小人得志,有時可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要過度吐槽,牢騷太盛防腸斷嘛。
唐太宗故意打壓名將李勣,是為了讓兒子李治起復委用,給下一代留一張底牌。這是作長遠計。
前燕慕容俊不用良臣用奸臣,是因為他自己本事就不行,不敢用良臣,怕被篡位。這是為自己計。
乾隆皇帝故意作弄名臣張廷玉,雖知張廷玉是良臣卻仍連耍手段,目的是為了遏止朋黨之勢。這是為大局計。
都可以理解。
一個人在一個集體中得到什麼樣的位置,有時不光是個人因素造成,更要看機遇、形勢、競爭關係等等很多條件。不能因為咱一時沒走上理想崗位,就把所有的鍋全甩領導頭上。
畢竟領導不是你親爹,你想買愛瘋就給你掏錢。
老麻真正在乎的,是領導用人的本心。
如果某領導用人,只憑個人好惡,你要怎樣,我偏不讓你怎樣。你有正確意見我卻一味壓制,你想退避三舍我偏把你拎出來亮相,你明明乾的不錯卻一直不聞不問。這樣的領導,他的心是壞的。
他的本心在於控制你、馴服你、利用你,他喜歡享受那種控制人的快感,他樂見手下人在他腳下呻吟乞食的慘狀。甚至有時他會故意把手下人挑撥成幫派,讓你們互相掐,他兩邊討好,還美其名曰搞制衡。
這不是正常的領導馭人之術,而是封建思想的遺毒。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老麻認為,遇到這種人,趕緊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