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嘉靖和海瑞都推崇漢文帝,卻從他身上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

2023-11-21     國家人文歷史

原標題:為什麼嘉靖和海瑞都推崇漢文帝,卻從他身上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

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北京城外,即將即位成為嘉靖皇帝的朱厚熜一行人從哪個門進城,成了一個問題。

按照禮部的安排,朱厚熜將從東華門進宮,居文華殿,接掌大明皇位。但嘉靖拒絕了,因為從東華門進宮——這是太子的禮儀。群臣是希望朱厚熜先當太子,再繼承皇帝,如此承襲的是明孝宗的大統。這個小把戲被進士出身、精通禮法的興獻王府長史(秘書長)袁宗皋所指出,朱厚熜隨即表示:「大行皇帝遺詔是嗣皇帝位,不是來當皇子的」。按照《實錄》記載,這句話是前一天在京郊良鄉歇息的時候,朱厚熜在看完禮部擬定的儀式程序後說出的,原文是「遺詔以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顯然在前一天朱厚熜一方就發現了問題,並明確了自己的應對之策。

嘉靖帝全身像。來源/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天位不可久虛」,自然不能一直僵持,太后作為裁決者,依了朱厚熜,要求群臣直接啟動勸進程序(明朝皇帝在程序上是群臣推戴的,勸進三次,前兩次拒絕,第三次勉為其難同意)。

這樣的場面,對於熟讀史書的人而言,很容易想起1700年前大漢京師長安城外的一幕。

相似的空降皇帝

公元前180年,代王劉恆一行到達長安城外渭橋。周勃帶領眾臣拜謁稱臣,代王也下車回禮。這時候周勃上前對劉恆說「願請間言(希望和代王說幾句悄悄話)」。

政治試探從來都是以不經意的形式出現的。考驗快速反應能力的時刻到了,既要體面又要理直氣壯,做到屈在彼不在我。代王親信宋昌馬上說:「說的是公事,就公開說;如果說的是私事,王家不談私事。」周勃妥協了,下跪,獻上天子璽符。

隨即,代王下令,有關朝廷事務(公事),去城內代王府討論。再一次把握了主動權。

影視劇中,時為代王的劉恆。來源/電視劇《大風歌》截圖

很快,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陳武、御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等各方面的大臣開始勸進。

熟讀史書、又有多年管理王府實際經驗的袁宗皋不可能不知道這樣的事,聰慧的朱厚熜在進京的路上不可能不惡補空降皇帝的歷史經驗。角色代入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舉一反三。

朱厚熜接著研究漢文帝,找到更多共鳴。

公元前180年,呂后病逝。長安的權力出現真空,迅速引起權力重組。這一過程以剷除諸呂開始,確立新的帝王是功臣集團的第二步動作。

之後,朝廷使臣(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派的人)去了代王封地,將這一消息告訴了代王。至於代王,通過自己的信息渠道更早知道也有可能。

漢初的藩王和後世不一樣,代王屬於實封,代國有土地、有民眾、有軍隊。劉恆從封王之國到現在已經十六年,在與匈奴長時間的作戰中有了自己可靠的班底。

對於這樣的大事,自然要和自己的親信班底會商討論。會上暢所欲言,郎中令張武明確指出:「漢朝廷的大臣都是高祖皇帝時的大將,熟悉兵事,且多詭詐,他們的意圖應該不止這些,只是畏懼高皇帝、呂太后的神威而已。而且最近殺了諸呂、喋血京師,現在他們迎大王登基這事靠不住,我的建議是稱病不去,靜觀其變。」

中尉宋昌說:「秦末諸侯並起,豪傑擁兵的不下萬人,最後是劉家卷出來,天下對這點是非常服氣的;劉氏為王,宗如磐石,依然是當下最強的實力;漢家的法度是得民心的。呂后雖然布置嚴密,可身後很快就被『安劉』之名而誅,群臣沒有『安劉』的名分也成不了氣候,他們應該是真心擁戴大王,不用擔心。」

都是對形勢、實力、人性的綜合分析,在關係到未來命運的重大事務上,沒有人打馬虎眼,更沒有外行的片湯話。代王劉恆並沒有當場表態,在後續的日子裡,他諮詢了母親薄太后,並進行了占卜。重大事情的決策中,人窮盡所有可能並不意外。初步確定後,代王劉恆才派舅舅薄昭前往長安打前站。等薄昭在長安拿到準確信息後,代王才決定啟程。

影視劇中的漢文帝形象。來源/電視劇《美人心計》截圖

在群臣推戴登基後,代王劉恆進入未央宮,正式成為漢朝的新一任皇帝。登基後最緊急的就是人事安排,藩邸舊臣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軍;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最關鍵的駐軍與近衛權限控制在了自己手中。之後,對剷除諸呂定性、褒獎功臣就屬於大書特書的地方了。

嘉靖時沒有像漢文帝時代那樣的血雨腥風,這是權力結構決定的。但此時的京師也不是風平浪靜,明武宗去世後,駐京的邊軍和親信將領江彬都屬於被懷疑的對象,楊廷和與王瓊等聯合起來將邊軍外調並捉拿江彬。嘉靖進京後,對於自己繼嗣繼統、父親興獻王的定性、母親入京的待遇依然是個大問題。

更背的是,在王府呆了近三十年、幾個月前還義正詞嚴的袁宗皋在進入內閣四個月後就病逝了,其他藩邸舊臣可以安排在司禮監、錦衣衛,但內閣與六部是實打實沒自己的人了。空降皇帝嘉靖徹底成了孤家寡人,他急需新的支持。相信此刻嘉靖對漢文帝更有共鳴。

不動聲色與大張旗鼓有時候是一回事,都是為了改變孤家寡人的境遇。

相似的行事之道

皇位可以空降,但皇位從來不是坐上去就萬事大吉了。政治的旋渦更不可能停止一刻,虛君還是實君都是事在人為。在代地經營多年的代王顯然不是要做虛君,從各路諸侯手中拿到權力才是題中之義,做法又得自然而然。

文帝二年十月下「令諸侯之國」詔,要求列侯離開京師,回到自己封地。理由是「今列侯多居長安,邑遠,吏卒給輸費苦,而列侯亦無由教馴其民。」效果有限,第二年十一月再次重申「前日詔遣列侯之國,或辭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為朕率列侯之國。」史料有限,我們不知道文帝怎麼說服了周勃,可以確定的是,周勃作為榜樣的效果是明顯的,長安的功臣集團分散到了各地,周勃的號召力也就沒有施展空間了。王國中的侯也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抓住一根頭髮牽動一把頭髮,一舉多得。

文帝在削藩上面更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賈誼建議要削藩,並提出可行性方案:眾建諸侯少其力。漢文帝很認可,並且要採用,但不能直接用。

漢文帝削藩後的諸侯國分布形式。來源/紀錄片《中國通史》截圖

淮南王劉長是漢文帝僅存的親弟弟,既要展現君王的寬厚仁義,也要實現削藩的目標。

漢文帝以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弟弟特殊的眷顧。淮南王與漢文帝在塞上苦難之地多年曆練不同,他是一位長於深宮中的王子,心思與心智並不會太過複雜。很快就恃寵而驕,變得跋扈,多次違反朝廷法度,甚至擅殺功臣辟陽侯審食其,漢文帝因為親弟弟的緣故,多次赦免了他。這就造成了淮南王的進一步驕縱。淮南王之後,「益驕恣,不用漢法,出入稱警蹕,稱制,自為法令,擬於天子」,在文帝六年,劉長謀反。丞相張蒼等議淮南王罪名為「欲以危宗廟社稷」,判定棄市。漢文帝不忍,要求二千石以上官員全參加,進行討論。

擴大會議有43人參加,一致認定劉長謀反,要求依法嚴懲。漢文帝依舊不忍懲處弟弟,提出赦免死罪,廢其封國的方案。丞相張蒼在此基礎上提出遷徙淮南王至蜀郡的方案。

漢文帝依舊愛弟弟,要求沿途各地做好接待,做好保障。淮南王年少氣盛,在路上絕食而死。文帝知道後,非常傷心,要對沿途官員追責,沿途凡是不打開囚車封條、不給淮南王提供膳食的官員,都被公開處斬。多年後,文帝還在懷念自己的弟弟,只能將感情寄托在自己的侄兒身上,將劉長的三個兒子由原來的侯國升為王國,將淮南國的封地封給自己的三個侄兒。這很容易讓人想起一個歷史典故「鄭伯克段於鄢」,淮南王就是共叔段。整個過程都是漢文帝為了親弟弟不惜違背漢法,文帝通過時間走了一個大大的彎,最終轉回來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目標,又展現了帝王的仁厚。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文帝一直在默默地向各諸侯國推行漢法,淳于意的案子就是典型的漢廷直接干預諸侯國一般案件。淳于意作為名醫,很有代表性,對緹縈救父、廢除肉刑更有放大效應,更突出了漢文帝的仁德。

京劇《緹縈救父》場景,來源/紀錄片《中國通史》截圖

嘉靖穩固自身權力基礎顯然也有很強的漢文帝的影子。嘉靖登基後,在革除武宗弊政、推行新政這類比較中性的行政事務上,嘉靖與楊廷和是很一致的,取得的效果也很明顯。海瑞在《論治安疏》中言「即位初年,剷除積弊,煥然與天下更始……識者謂輔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也,非虛語也,高漢文帝遠甚」,就是指這時。若干年後,在野的楊廷和已經被褫奪一切官階,嘉靖依然沒否認這一段貢獻。

政治家的發力從來是師出有名。在登基後,嘉靖第一時間看望了在深宮裡的奶奶,並提出接母親來京和父親封號的問題。內閣與禮部議定孝宗才是嘉靖的父親。最初的鬥爭是比較緩和的,都帶有商量的態度,嘉靖請楊廷和喝茶,楊廷和引經據典給嘉靖彙報。當這樣不能解決的時候,嘉靖嘗試用行政手段推動,結果卻碰了釘子,被內閣「封駁」了(袁宗皋在這種環境下沒法開展工作)。理論上內閣是有封駁權的,但歷來內閣班底都是皇帝潛邸舊臣,彼此很熟悉,一般都是商量著來。在後來的歲月里,嘉靖的旨意被封駁了多次,自己是真正的孤家寡人,自己的想法沒法出宮。

禮部實習進士張璁開啟了自己的理論研究之路,彌補了皇帝缺乏文臣支持的空白。明初開國勛臣武定侯郭英五世孫郭勛早早與嘉靖站到了一塊,彌補了嘉靖缺乏勛臣支持的空白。第一輪嘉靖父母分別獲得「興獻帝」「興獻後」的稱號。但此時的張太后還屬於裁決者。

張璁畫像

對嘉靖而言,還需要對內壓倒張太后,對外壓倒內閣與各部大臣,做到自己垂拱而治。張璁《大禮或問》,紮實的理論功底與明確的論斷(非天子不議禮,願奮獨斷,揭父子大倫明告中外)擴大了支持皇帝的陣營,隨著老臣楊一清,後來桂萼、霍韜、方獻夫相繼加入,皇帝的支持者越來越多,嘉靖的鬥爭水平也越來越高。隨著楊廷和的離去,楊慎的左順門事件更像是反對派無計可施之後的跳梁。

嘉靖六年由嘉靖親自作序的《明倫大典》成,並刊行天下,為大禮議徹底定調。在朝局中邊緣的嶺南士大夫霍韜、方獻夫、湛若水也走向了政治與理論的前台,儒家在嶺南的正統地位進一步鞏固,祠堂紮根到每一個村落。

在後來的幾十年里,嘉靖以垂拱而治的形象昭示內外。在嘉靖的認知結構中,自己和漢文帝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儒生眼中的文帝

公元前27年,東平王劉宇向自己的侄兒、漢成帝要書,希望將諸子和《太史公書》給自己一份。漢成帝的舅舅王鳳明確指出:「諸子書或反經術,非聖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書》有戰國縱橫權譎之謀,漢興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災異,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諸侯王。不可予。」意思就是這些書信息量太大,不能給諸侯看,他看一些精緻規範標準的書就行了,「『五經』聖人所制,萬事靡不畢載」。

漢朝統治者與儒生都選擇不遺餘力地推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科舉制確立後,朝廷與儒生更是不遺餘力地將儒家的價值推向每一個角落。尤其是幾十年如一日的經學教育,刻上揮之不去的思想鋼印。

海瑞出身寒微,幾十年如一日接受經學教育,讓他堅信的價值理念變得牢不可破。歷史學家黃仁宇這樣評價:「海瑞充分重視法律的作用並且執法不阿,但是作為一個在聖經賢傳培養下成長的文官,他又始終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他在著作中表示,人類的日常行為乃至一舉一動,都可以根據直覺歸納於善、惡兩個道德範疇之內。」

影視劇中的海瑞形象。來源/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截圖

儒家化的漢文帝是一位從諫如流、關愛臣民、勤儉節約的完美君王。海瑞看到的漢文帝就是這樣一位從頭到尾關愛弟弟、關愛每一個臣民的君王。在儒家的教育中,漢文帝想修建一個露台,看到預算相當於與十戶中等人家的全部財產,於是取消了露台修築計劃。漢文帝一直簡樸,穿著粗糙的衣服。在臨終之際,要求薄葬。這些案例當然是真的,但在漢文帝漫長的人生歲月里,不可能就這幾件事,這幾件事被選出來來回回強調,儒生慢慢就會相信。所以海瑞會得出「不及漢文帝遠甚。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其實漢文帝給寵臣鄧通賞賜動輒萬金十多次。

正如學者黃仁宇評價海瑞:「他當然是極端的廉潔,極端的誠實,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可能就是極端的粗線條,極端地喜歡吹毛求疵。這樣的人不會相信為人處世應該有陰陽的分別,他肯定會用他自己古怪的標準要求部下和上司。」

《純孝圖冊》中的漢文帝故事。作者/[明]仇英,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

無獨有偶。萬曆看到的李世民與儒家士大夫接受的李世民並不一致。萬曆站在君王的視角,覺得李世民逼父殺兄算不上自己的榜樣,儒家士大夫並沒有很強的理由反駁。

嘉靖和海瑞都認為漢文帝是一代明君。海瑞的《論治安疏》可能在致敬賈誼《治安策》,正如嘉靖一直在致敬漢文帝。然而,賈誼是策士,他要向漢文帝出謀劃策;海瑞是科舉制下的儒生,與漢文帝對比之後要指出皇帝的不足。嘉靖作為君王看到的漢文帝更多是外藩即位的空降皇帝如何掌控朝綱,以大義之名推動自己的一系列政策,最終實現歸一。海瑞看到的是儒家塑造後的漢文帝,體恤民情、禮賢下士、溫文爾雅,集大義之名的君王。里子和面子,經歷與教化,在這一刻產生了嚴重的衝突,海瑞和嘉靖就像一場錯位時空的君臣相對。當然海瑞在行政實踐中會破除掉很多儒家認識,但對君王的期待是極難破除的。

參考文獻:

陳蘇鎮《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

李開元《漢興:從呂后到漢文帝》

孫家洲《西漢朝廷大洗牌:漢文帝入繼大統前後的政治博弈》

《明世宗實錄》《明史》

胡吉勛《威柄在御:明嘉靖初年的皇權、經世與政爭》

王世貞《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列傳》

周紅梅《嘉靖皇帝傳》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作者晉右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e6e1e58ae5b3a9a2948624f861924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