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消保委披露新冠隔離險投訴情況,眾安保險投訴占8成以上

2023-03-03     全球財說

原標題:上海消保委披露新冠隔離險投訴情況,眾安保險投訴占8成以上

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財說

3.15前夕,中消協和上海消保委一周兩次點名,將疫情時期的網紅險——「新冠」保險再次帶出話題熱度,部分網際網路保險產品「低進高出」的結構性問題引發關注。

其中,主營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的眾安保險首當其衝,其因高投訴量被上海消保委點名通報。雪上加霜的是,近日公司發布盈利預警,預計2022年度公司凈利將由盈轉虧,這也是公司在連續兩年盈利後再度轉虧。

理賠門檻高,引發高投訴

2月21日,上海消保委重點對以新冠隔離險為代表的部分網際網路保險產品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存在「低進高出」的結構性問題進行了深入說明。同時,對眾安保險旗下新冠隔離險產品銷售門檻低,理賠難,引發高投訴的情況進行了點名通報。

上海消保委披露,2022年該平台收到新冠隔離險產品賠付難相關投訴近300件,其中涉及眾安保險的投訴就高達252件。

「新冠」保險作為時代的產物,一經推出就引發消費者購買熱情。然而由於前期保險公司對疫情風險認識不夠,產品存在設計缺陷,後期風險敞口擴大,不少消費者在理賠時遭遇各種「高門檻」。例如,宣傳容易賠付難;為拒賠玩「文字遊戲」;逃避賠付責任等,從而引發了大量投訴。

2月1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披露2022年保險服務投訴比重0.22%,較2021年下滑0.01%;然而,同期投訴量為2575件,較2021年增長218件。不難看出,去年保險服務投訴比重雖有所下滑,但投訴量卻有增無減。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保險服務投訴中,中消協重點提及了「新冠」保險套路多。

從保險市場看,相對傳統保險產品而言,以新冠隔離險為代表的部分網際網路保險產品備受詬病。

網際網路保險產品因其成本低、售價低、高效便捷的購買方式贏得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然而當外部壓力襲來時以「新冠隔離險」為代表的部分網際網路保險產品,高門檻的理賠模式引發了消費者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口水糾紛」。

這一現象引發社會輿論的同時也引起了相關部門關注。近日,上海消保委明確表示網際網路保險產品「低進高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

那何謂「低進高出」呢?要理解這一名詞就要從「高進高出」的傳統保險產品入手。

傳統保險產品的特點是高技術性和高法律專業性,體現在合同條款中充斥了大量的技術術語和技術概念,在理賠要求中也有大量高專業性的法律條款。

通常傳統保險產品營銷有嚴格規範。比如專業機構、持證保險銷售人員、面對麵條款解釋說明以及銷售過程視頻音頻記錄等。這種閉環就是高銷售門檻和高理賠門檻,稱之為「高進高出」。

而以新冠隔離險為代表的網際網路保險產品,前端是低門檻快消化產品營銷,後端則是高門檻傳統型理賠模式,這稱之為「低進高出」。

以眾安保險為例,其作為中國首家網際網路保險公司適時推出了疫情期間的新產品即新冠隔離險。該產品通過網際網路展業,在其官方平台和網絡營銷號及其他渠道做推廣,並配有口號「津貼日日有,隔離不用愁」,銷售環節門檻較低。

然而,在理賠環節公司又以保險合同條款中的法律和醫學方面的高專業性條款為由拒賠。

上海消保委建議,建立健全與網際網路保險產品相匹配的產品設計、營銷、理賠規則體系。同時,建議相關監管機構對新冠隔離險產品營銷和理賠中消費者反映強烈的保險公司開展專項調查,督促相關保險公司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2022年凈利預虧

眾安保險作為中國首家網際網路保險公司,主營與網際網路交易直接相關的企業/家庭財產保險、貨運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證保險、短期健康/意外傷害保險;機動車保險,包括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和機動車商業保險等。不設分支機構、全程網絡銷售是公司最大特色。

眾安保險股東背景深厚,股東架構中不乏螞蟻科技、中國平安、騰訊這些行業大咖。然而,其成立以來的業績表現卻並不亮眼,甚至多年出現巨額虧損,持續盈利能力頗受挑戰。

從趨勢來看,2017-2021年眾安保險總營收增速有明顯下滑。數據顯示,公司總營收增長率分別為63.58%、72.13%、57.38%、22.28%、18.64%。尤其,2020年後公司業績增速遠不及過往。

同期,公司分別實現歸母凈利為-9.97億元、-17.44億元、-4.54億元、5.54億元、11.65億元。

不難發現,近些年眾安保險凈利波動較大,2020年扭虧為盈僅2年。然好景不長,近日公司發布2022年業績預報,稱預計歸母凈利將再度轉虧。

2月17日,公司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2022年公司錄得總保費收入約236.48億元,同比增長約16%。

然而,同期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約13億元至15億元。

公司董事會認為導致眾安保險歸母凈利虧損的主要因素為,投資收益大幅下降和2022年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上升。

公告顯示, 投資收益大幅下降,一方面由於去年資本市場整體低迷,另一方面由於公司自2022年1月1日起採用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以替代香港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進而導致投資收益對當期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的貢獻減少約10億元-12億元。

而2022年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上升,導致公司以美元計價的應付債券產生未實現的匯兌損失。

雖然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尚未更新,不過根據去年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公司多項收益類指標下探破0。

去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計實現凈資產收益率為-3.27%,總資產收益率為-1.29%,投資收益率為0.48%,綜合投資收益率為-1.38%。

效益類指標方面占比較高,截至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綜合成本率為99.42%,綜合賠付率為54.08%。

公司2022年業績預告顯示,受益於堅持「有質量地增長」的策略以及科技驅動的降本增效,2022年公司承保業務的綜合成本率預計較上年度進一步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2021年綜合成本率為99.6%,接近承保盈虧線100%。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dedc7ce8d2e4ec2567555eaa3c2be93.html